釋迦譜卷第一併序
梁沙門釋僧祐撰
蓋聞。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於形識之封。理畢於生滅之境。形識久絕。豈實誕於王宮。生滅已畢。寧真謝於堅固哉。但群萌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誰與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是以。標號釋迦擅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屣儲宮真觀道樹。捨金輪而馭大千。明玉毫而製法界。此其所以垂跡也。爰自降胎至於分塔。瑋化千條靈瑞萬變。並義炳經典事盈記傳。而群言參差首尾散出。事緒舛駁同異莫齊。散出首尾。宜有貫一之區。莫齊同異。必資會通之契。故知。博誶難該而總集易覽也。祐以不敏業謝多聞。時因疾隙頗存尋翫。遂乃披經桉記。原始要終。敬述釋迦譜。記列為五卷。若夫胤裔託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泥洹塔像之微。遺法將滅之相。總眾經以正本。綴世記以附末。使聖言與俗說分條。古聞共今跡相證。萬里雖邈有若躬踐。千載誠隱無隔面對。今抄集眾經述而不作。庶脫尋訪力半功倍。敬率丹心略敷誓願。
僧祐前禮最勝尊 稽首清淨無比法
次歸離垢應真僧 三寶慈護永住世
像末少信信不純 邪見迷沒陷眾苦
三藏遐曠難究尋 懈怠障礙令法沒
故集本師源緣記 經律傳證增信根
仰承大士誓願心 敢厝弘意於後世
願同見聞隨喜福 法燈延照盡來際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緣譜第一
釋迦始祖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
釋迦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第三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
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
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譜第一(出長阿含經)
劫初天地欲成。大水彌滿。風吹結構。以成世界。此世欲成。光音天上福行命盡來生為人。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曰眾生。有自然地味。猶如醍醐。色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甞。遂生味著漸成揣食。光明轉滅無復神通。食地味多者。顏色麁顇。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勝負故。便相是非。地味消歇。咸皆懊惱。咄哉為禍。無復地味。又生地皮。狀如薄餅。色味香美。後復食之。轉相輕慢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因食多少生諸惡法。地膚覆滅。增一阿含經云。自然地肥味如甜婆桃酒。樓炭經云。地肥不生。更生兩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兩枝葡萄不生。更生粳米。
後有自然粳米。無有糠糩。不加調和。備眾美味。眾生食之生男女形。
增一阿含經云。時天子欲情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慾共相娛樂。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淨行。餘眾生見咄哉非法。云何眾生有如是事。男子見他呵責。即自悔過自身投地。其彼女人即送食與之。扶之令起。因此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名之為妻。其後眾生遂為淫妷。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世中立家。其後眾生淫妷轉增。遂夫妻共住。其餘眾生壽福行盡。從光音天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生。
樓炭經云。後稍有所著。便持童女與夫。歌舞戲笑稱願為夫婦當使安隱。爾時先造瞻婆城。乃至一切城郭。自然粳米朝刈暮熟。暮刈朝熟。刈後隨生(中阿含雲長四寸)未有莖幹。時有眾生併取日糧。如是相教乃至併取五日。粳米漸生糠糩。刈已不生有枯株。
樓炭經云。後有嬾人。取四五日糧。所刈有處粳米便不復生。祐以為機心。一動則物離其真。精靈所感速於風電。嘗聞兩漢之時。東菜加租而海魚不出。合浦貪珠而璣蜯遠移。以近代方古。若合符契。粳米不生未足異也。
爾時眾生懊惱悲泣。各封田宅以分疆畔。其後眾生自藏己米。盜他田穀。無能決者。議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各共減割以供給之。時彼眾中有一人。形質長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請以為主。於是始有民主之名。曇無德律雲。古昔有王。最初出世名大人。眾之所舉。樓炭經云。時彼眾中有一人。最尊端正威神巍巍。眾人便白當為我典主。作君長。號之曰王。以法取租。是故名為剎利。時閻浮利天下富樂熾盛安隱。生青草色如孔雀尾。有八萬郡國。人民聚落雞鳴相聞。天下無病無大熱大寒。大王以法治國。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愛子。人民敬王如子敬父。人壽大久。後有他王。不如先王。壽遂減。至壽十萬歲。稍減至萬歲。至今裁壽百歲。
初民主有子名珍寶(曇無德律名善王樓炭經云大王有子名真王)。
珍寶有子名好味(律雲名樓夷王樓炭經闕此王名)。
好味有子名靜衰(律名齊王樓炭雲真王有子名齊王)。
靜衰有子名頂生(律同名頂生王樓炭雲齊王有子名頂生王)。
頂生有子名善行(律名遮羅王樓炭雲頂生王有子名遮留)。
善行有子名宅行(律名遮羅王樓炭雲遮留有子名和行)。
宅行有子名妙味(律名微王樓炭無此王名)。
妙味有子名味帝(律名微驎陀羅王樓炭無)。
味帝有子名外仙(律名鞞醯梨驈王樓炭無)。
外仙有子名百智(律名捨迦陀王樓炭無)。
百智有子名嗜欲(律名樓脂王樓炭雲和行王有子名留至)。
嗜欲有子名善欲(律名修樓王樓炭雲留至有子名曰王)。
善欲有子名斷結(律名波羅那王樓炭雲曰王有子名波那)。
斷結有子名大斷結(律名摩呵婆那王樓炭雲波那有子名大波那)。
大斷結有子名寶藏(律名貴捨王樓炭雲大波那王有子名沙竭)。
寶藏有子名大寶藏(律名摩訶捨王樓炭無)。
大寶藏有子名善見(律同名善見王樓炭無)。
善見有子名大善見(律名大善見王樓炭雲沙竭王有子名大善見)。
大善見有子名無憂(律同名無憂王樓炭無)。
無憂有子名洲渚(律名光明王樓炭雲大善見有子名提炎)。
洲渚有子名殖生(律名梨那王樓炭雲提炎王有子名染)。
殖生有子名山嶽(律名彌羅王樓炭雲染王有子名迷留)。
山嶽有子名神天(律名末羅王樓炭雲迷留王有子名摩留)。
神天有子名進力(律名精進力樓炭雲摩留王有子名精進力)。
進力有子名牢車(律名牢車王樓炭雲精進力王有子名堅賤)。
牢車有子名十車(律名十車王樓炭雲堅賤有子名十車)。
十車有子名百車(律名百車王樓炭雲十車有子名捨羅)。
百車有子名牢弓(律名堅弓王樓炭無)。
牢弓有子名十弓(律同名十弓王樓炭雲捨羅王有子名十才)。
十弓有子名百弓(律同名百弓王樓炭雲十才王有子名百才)。
百弓有子名養枝(律名能師王樓炭雲百才王有子名耶和檀)。
養枝有子名善思(律名真闍王樓炭雲耶和檀王有子名真闍)。
從善思以來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不絕(律雲從真闍王以來有十轉輪聖王種族。樓炭經云。真闍王有子名波延。後諸王甚眾多。轉輪王有十種)一名箭(律雲一名伽[少/兔]支。樓炭經云一者姓迦奴車)伽[少/兔]遮王。有五轉輪聖王(律雲[少/兔]支次第相承五王。樓炭數同)。二名多羅業(律雲二名多樓毘帝樓炭雲二者姓多盧提)多羅業王有五轉輪聖王(律雲多樓毘帝次第五王。樓炭數同)。三名馬(律雲三名阿濕卑樓炭雲三者阿波)阿葉摩王有七轉輪聖王(律雲阿濕卑七王。樓炭數同)。四名持地(律雲四名乾陀羅樓炭雲四者揵陀利)持地王有七轉輪聖王(律雲乾陀羅七王樓炭數同)。五名伎術(律雲伽陵迦樓炭雲五者迦陵)迦陵伽王有九轉輪聖王(律雲迦陵伽九王樓炭數同)。六名瞻婆(律雲六名瞻鞞樓炭雲六者遮波)瞻婆王有十四轉輪聖王(律雲瞻鞞十四王樓炭數同)。七名拘羅婆(律同雲七名拘羅婆。樓炭雲七者拘獵)。拘羅婆王有三十一轉輪聖王(律雲拘羅婆三十一王樓炭數同)。八名般闍羅(律同雲八名般羅。樓炭雲八者般闍)般闍羅王有三十二轉輪聖王(律雲般闍羅三十二王。樓炭雲有三十)。九名彌私羅(律雲九名彌悉梨樓炭雲九者彌尸梨)彌私羅王有八萬四千轉輪聖王(律雲彌悉梨次第八萬四千王樓炭數同)。十名鼓摩(律雲十名懿師摩樓炭雲十者摩彌)鼓摩王有百轉輪聖王(律雲懿師摩次第百王樓炭雲有一百)。最後有王名大善生(律雲從懿師摩後有王名大善生樓炭云然後有王名大善生)。從懿摩王有子名烏婆羅(律雲大善生王子名懿師摩樓炭雲人呼為伊摩)。烏婆羅有子名淚婆羅(律雲懿師摩王有子名優羅他樓炭雲伊摩王有子摩烏獵)。淚婆羅有子名尼求羅(律雲優羅他有子名瞿羅樓炭無)。尼求羅有子名師子頰(律雲瞿羅有子名尼浮羅樓炭雲烏獵有子字泥不生)。師子頰有子名淨飯王(律雲尼浮羅有子名師子頰。樓炭雲泥不生有子名師子)淨飯王有子名菩薩(律雲。師子頰有子名悅頭檀樓炭雲師子有子名悅頭檀)菩薩有子名羅睺羅(律雲悅頭檀有子名菩薩樓炭雲悅頭檀有子名私達菩薩私達菩薩有子名羅雲)。
由此本緣名剎利種(樓炭雲以是因緣從昔至今。起剎利種。中阿含經云。地主者謂剎利)。
祐桉。劫初草昧。肇建皇極。發源民主。迄於善思。父子繼業三十三王。自善思以後雲有十族轉輪王。第一伽[少/兔]至第十懿摩。或是兄弟支胤。聖賢遞興。容可異族別起。應天受命。長源遙緒。難以意量也。總其世數。凡八萬四千二百一十聖王。仰尋白淨所承。出自懿摩。轉輪相纂。億葉重輝。所以釋迦權應。示現降生。託跡既顯。苗裔遂彰。然經舉大數。似亦未周。昔犧農軒曎猶莫詳厥歲。況飛行聖帝壽踰大椿。其年世邈絕。豈凡識所揆哉。
釋迦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出十二游經)
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為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還其國界。舉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
佛所行讚經云。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桉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稱甘蔗之苗裔也。
於中獨坐時。五百大賊劫取官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為大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射殺之。大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殮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天神當使血化為人。卻後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捨夷(捨夷。外國貴姓之號也)。仁賢劫來始為寶如來釋迦越。
桉小瞿曇血化。為人乃宿世之事也。至賢劫中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神識始生此世界為王耳。釋迦越此王號也。竊謂寶如來即是賢劫七佛之一名。但譯胡為寶。故與七佛名異耳。壽五百萬歲。
長阿含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今稱釋迦越王壽五百萬歲。設使在拘樓孫世。比於民壽則過百倍也。准例而求如似為殊。然一切業報。未易思議也。至釋迦文佛出世。閻浮提人壽百歲。唯欝單曰壽千歲耳。
自下二十五王。其壽二三百萬歲。文陀竭王壽百萬歲。頂生王遮迦越左脾右脾王。皆壽十萬歲。從歡喜王。皆壽八萬四千歲。從惡念遮迦越。殺一牛祠祀。害命失金輪。得銀輪主三天下。壽萬歲。堅念王作鎧。壽五千歲。得銅輪主二天下。主西南。喜殺王壽二千五百歲。得鐵輪王主南天下。其王有太子行五百歲得惡殺一減壽千歲。古人有九病寒熱飢渴生老病死。婆羅門殺生祠祀。從是生四百四病。從師子念王人壽轉減。壽百二十歲。從師子念王后。師子意王有八十四王。人壽轉減。或壽八十七十五十三十二十十歲者。於後師子合車王(師子合車王即師子頰王也)子名白淨。是菩薩父。計菩薩身終始並前後。八萬四千遮迦越王。
遮迦越齊言飛行皇帝。即轉輪王也長阿含及曇無德律。序轉輪世數甚明。已顯於前。此記抄撮難尋。若依全經。宜以阿含為正。大瞿曇氏純淑之姓。大方便經云。白淨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三世不作轉輪。而作閻浮提王。
祐觀。十二游經。不稱我聞。復無佛言。蓋是羅漢注記之說也。尋瞿曇氏族。乃緣起宿世。越至賢劫。還即本姓業因。深遠不可思議也。其所述轉輪。略而不同世數之緒。難得推挍。然瞿曇姓源。頗為詳悉。故撰之雲。
釋迦近世祖始姓釋緣譜第三(出長阿含經)
乃往過去有王。名懿摩(樓炭經云一摩)。
曇無德律雲。鼓師摩。彌沙塞律雲。欝摩一懿欝。此三音相近。以音而推。竊謂懿摩是正。但鼓懿字相似。故傳寫謬為鼓耳。
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桉彌沙塞四子名。與此各異。莊嚴是白淨王所承也)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懿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教已。即詣雪山。至直樹林。到四子所。時諸母等各為其婚。後懿摩王聞四子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釋。
釋義齊言能。瑞應本起亦云。釋迦為能其解。是同此四子。並因能命氏也。在直樹林故名釋。胡語呼直亦云釋。天竺一音兼數義。類多如此。懿摩王即釋種先也。
彌沙塞雲。過去有王。名曰欝摩王。有庶子四人。一名照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象。四名尼樓。聰明神武。有大威德。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長生。頑薄丑陋。眾人所賤。夫人念言。我子雖長。才不及物。而彼四子並有威德。國祚所歸必鐘此等。當設何計固子基業。王見愛念當設方便。便自嚴飾承敬備禮。伺王喜悅意欲附近。即便白言。因愛致情本由歡對。我今憂深無復世意。微願若遂或有餘歡。若不見許於是盡矣。王言。汝欲何願。理苟可從誓不相負。便白王言。王四子者。聰明仁智並有威德。我子雖長頑薄丑陋。承嗣大統必競凌奪。若王擯斥四子我情乃安。王言。四子仁孝於國無愆。云何擯黜。夫人言。我心劬勞憂兼家國。四子神武民各懷歸。樹黨已立一旦競逐。必相殄滅。大國之祚翻為他有。願王圖之。不私一子。王言。汝言是矣。吾自知時。即呼四子而告之曰。汝有過於吾。吾不忍見汝死。各速出國。剋己圖生。勿復闚[門@俞]自貽後悔。四子奉命即便裝嚴。時四子母。及同生姊妹。並知無過而被擯黜。不勝抂酷咸索同去。又諸力士。一切人民。多樂隨從。王悉聽之。於是便去至雪山北。東西遐逈南北曠大。多諸名花甚好居處。遂便頓止。數年之中歸德如市。遂大熾盛欝為強國。數年之後王思見子。具報召之。皆辭過不還。王便三嘆我子有能。因名釋種。別傳雲。此國有釋迦樹甚茂盛。相師云。此處必出國王。因移四子立國。故號釋種。雖非經說。聊附異聞。桉此律說四子事緣。與阿含經大同小異。竊謂經變華戎譯人斟酌。出經之人。各有所受。故往往不同也。夫以史漢近書猶分糅相反。況於萬里之外。千歲之表哉。明者固宜擇善而從。懸領文外則可與。言正矣。尼樓有子名烏頭羅。烏頭羅有子。名瞿頭羅。瞿頭羅有子。名尸休羅。尸休羅有四子一。名淨飯。
大智論雲。昔日種王名師子頰。有四子長名淨飯。長阿含與曇無德律並同。而彌沙塞獨雲。尸休羅子淨飯。儻或傳寫脫略也。若斷疑從多。則宜以阿含等經為正。
淨飯子名菩薩。
祐仰惟。錠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託化釋種。名兆於未形之前。跡孚於既生之後。照灼人天。聯綿曠劫。其為源也邃矣乎。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出普耀經一名方等本起)
菩薩住兜率天。其諸天子各六十六億。咸共講議。當使菩薩現生何種。或有說言。維提種摩竭國。其母真正。其父不真。拘薩大國父母宗族皆不真正。和沙大國王無威神受他節度。維耶離國憙諍不和無清淨行。此鏺樹國舉動虛妄志性麁獷。不應生彼。有一天子。名曰幢英。詣菩薩所而前諮問。究竟菩薩一生補處。所可降神種姓云何。菩薩報曰。其國種姓有六十德。一生補處乃應降神(六十德文多不載)。
今此釋種熾盛。五穀豐熟快樂無極。人民滋茂殖眾德本。迦維羅衛。眾人和穆上下相承。一切諸釋渴仰一乘。其白淨王性行仁賢。夫人妙姿性溫貞良。猶天玉女。護身口意。強如金剛。前五百世為菩薩母。應往降神受彼胞胎。於時菩薩問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言儒童形。或曰釋梵形。或言日月王形。或日金翅鳥形。彼有梵天名曰強威。從仙道來。報諸天言。象形第一。六牙白象威神巍巍。梵典所載。所以者何。世有三獸。一兔二馬三白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馬雖善勐。猶不知水之深淺。白象之渡盡其源底。聲聞緣覺其猶兔馬。雖渡生死不達法本。菩薩大乘譬如白象。解暢三界十二緣起。了之本無。救護一切莫不蒙濟。菩薩過冬盛寒春末。夏初樹始花茂。不寒不暑適在時宜。沸宿應下。菩薩從兜率天化作白象。口有六牙。諸根寂定光色巍巍。現從日光降神母胎趣於右脇。所以處右。所行不左。王后潔妙晏寐忽覺。白象王來處於胎。身心安穩猶如逮禪。
瑞應本起雲。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修行本起雲。夫人夢空中有乘白象光明照天下。詣無憂樹。
大花嚴經云。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神下時。此林中有十種瑞相。一者忽然廣博。二者土石變為金剛。三者寶樹行列。四者沉水末香種種莊嚴。五者花鬘充滿。六者寶水流出。七者池出芙蓉。八者天龍夜叉合掌而住。九者天女合掌恭敬。十者十方一切佛臍中放光。普照此林現佛受生。
即遣侍女啟白淨王。王聞踴曜。到無憂樹王心念言。何所屋宅安於妙後。時天帝釋及化自在天。各上天宮。花香妓樂琦異之饌供養妙後。身輕柔軟不想三毒。若有諸病身心之疾。請菩薩母手摩其頭。病皆除愈。菩薩在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菩薩臨產先現瑞應三十有二。一者後園樹木自然生果。二者陸地生青蓮花大如車輪。三者枯樹生花葉。四者天神牽七寶交露車至。五者地中寶藏自出。六者名香好薰遍佈遠近。七者雪山五百師子羅住城門。八者白象子羅住殿前。九者天為四面細雨澤香。十者宮中自然百味飯食濟諸飢渴。凡三十二瑞(文多不載瑞應及修行並同)疆場左右嘆未曾有。王后臨產思入園觀。嚴雲母寶車。婇女圍繞出遊憐鞞樹下。王后坐師子床。六反震動三千國土四天王挽王后車。梵天前導。適至樹下。樹即屈枝自歸王后。諸天百千咸共散花。爾時菩薩從右脇生。
佛所行贊云。優留王股生。卑偷王手生。曼陀王頂生。伽叉王腋生。菩薩亦如是從右脇而生。大善權經云。菩薩發意。能從兜率不由胞胎。一時之頃成最正覺。防人有疑此所從來變化所為乎。若懷狐疑不聽受法。故現處胎。眾人當謂後生菩薩必有惱患。欲現安隱。母適攀樹枝菩薩誕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忽然現身住寶蓮花。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天上天下為人天尊。
大善權經云。菩薩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士應七覺意覺不覺也。舉手而言。吾於世間設不現斯。各當自尊。外道梵志必墜惡趣。為善權方便。天帝釋梵雨雜名香。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薩。
瑞應本起雲。梵釋下侍。四天王接置金機上。修行本起雲。龍王兄弟左雨溫水右雨冷泉。釋梵天衣裹之。五百伏藏一時發出。海行興利一時集至。梵志相師普稱萬歲。即名太子為悉達。漢言財吉。五千青衣各生力士。白馬生駒形色如雪。黃羊生羔。五千玉女皆來侍衛。
修行本起雲。國中八萬四千長者生子悉男。八萬四千廄馬生駒。其一特異毛色純白。髦鬣貫珠。故名為蹇特。奴名闡特。瑞應本起雲。奴名車匿。馬名健陟。
菩薩七日後其母命終。所以者何。應然。菩薩察之。臨母命終因來下生。懷菩薩時諸天供養。已服天食不甘世養。本福應然。去來今佛皆亦如是。母七日終。應受忉利天上功祚。適升彼天。五萬梵天各執寶瓶。二萬魔妻手執寶縷侍菩薩母。
瑞應本起雲。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安樂無畏。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大善權經云。生後七日其母便薨。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率觀後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神變來下。是菩薩善權方便。或有說言。太子年幼誰能養育。唯大愛道能使長大耳。大愛道者。太子姨母清淨無夫。時白淨王詣大愛道乳哺令長。時大愛道即可之。眾釋啟曰。聞雪山有仙梵志。名阿夷頭耆舊多識明曉相法。王大歡喜。嚴駕白象往詣阿夷頭。道人披[疊*毛]相太子。見三十二相。軀體金色。頂有肉髻。其發紺青。眉間白毫。項出日光。目睒紺色。上下俱眴。口四十齒。白齊平方。頰車廣長。舌七合滿。師子膺。身方正。修臂指長。足跟滿安平。指內外握。合縵掌手。足輪千輻理。陰馬藏。鹿腨腸。鉤鎖骨。毛右旋。一一孔一毛生。皮毛細軟。不受塵水。胸有萬字(瑞應本起悉同)。阿夷見此乃增嘆。流涕悲不能言。王惶懼而問。有不祥乎。願告其意。舉手答曰。吉無不利。敢賀大王生此神人。昨天地大動其正為此。我相法中王者生子。有三十二相者。處國當為轉輪聖王七寶自至。若捨國出家為自然佛。傷我年已晚暮。當就後世不覩佛興。故自悲耳。王深知其能相。為作三時殿。選五百妓女。擇取端正才能巧妙。迭代宿衛。王告大愛道。擁護太子將詣天祠。太子在坐即時咳笑面目喜悅。適入天寺。諸天形像各捨本位禮菩薩足。太子年七歲。眾釋道從。乘羊車將詣書師。師名選友。菩薩手執金筆栴檀書隷明珠書床。問師選友。今師何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菩薩答曰。其異書者有六十四。今師何言正有二種。師問。皆何所名。答曰。梵書。佉留書。護眾書。疾堅書。龍鬼書。揵沓和書。阿須倫書。鹿倫書。天腹書。轉數書。轉眼書。觀空書。攝取書(文多不悉載)。此六十四欲以何書而相教乎。時師歡悅說偈讚嘆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諸字本末。勸發無上正真道意。
瑞應本起雲。時去聖久書缺二字。以問於師。師不能達。反啟其志。
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若太子作佛斷聖王種。王曰。何所王女宜太子妃。菩薩心念。吾不貪慾棄兜率來。以權方便今當試之。使上工立妙金像。以書文字。女人德義如吾所疏。能應娉耳。時白淨王告右梵志入迦夷衛國遍瞻察。梵志周行覩一玉女。淨猶蓮花。類玉女寶。王問女。梵志報曰。執杖釋種。王言。儻不可意使自擇之。召羅衛好女會彼講堂。時釋女俱夷到菩薩所。諦視菩薩目未曾眴。菩薩欣笑。執持寶英以遺俱夷。俱夷報曰。吾不貪寶。當以功德莊嚴。王遣梵志往媒此女。執杖釋言。我等本姓有藝術者乃嫁與之。王問菩薩。能現術乎。菩薩曰能。王遍勅國中。撞鐘擊鼓。卻後七日太子現術。諸有藝術皆來集會。勝者以釋女與之。於是調達右手牽象左手撲殺。難陀出城門。即牽移路側。菩薩出城曰。是象身大臭熏城內。即右掌接擿置城外。時大臣炎光算術第一。言談算術亦不能及。樹木藥草眾水滴數一一可知。樗蒱六博天文地理。八萬異術一切諳會。不及菩薩。調達及難陀故欲手搏。菩薩愍之。舉調達身在於空中三反跳旋使身不痛。王及釋種更欲試射。調達竪四十里鼓。難陀六十里。菩薩百里。調達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過。難陀六十里亦不得越。菩薩引弓。弓即折破。問有異弓任吾用不。王曰。吾祖父所執用弓奇異無雙。無能用者。著於天寺便可持來。一切諸釋無能張者。菩薩以手捺張。拼弓之聲悉聞城內。注箭放撥中百里鼓。箭沒地中湧泉自出。中鐵圍山。三千剎土六反震動。一切諸釋怪未曾有。於時執杖釋種以女俱夷為菩薩妃。隨世習俗現相娛樂。
修行本起雲。太子年至十七。王為採擇名女無可意者。有小國王。名須波弗。漢言善覺。女名裘夷。端正少雙。八國皆求悉不與之。白淨王召而告之。吾為太子娉取卿女。善覺憂愁。若不許者恐見誅伐。與者諸國結怨。女言表白淨王。國中勇武技術最勝者。我乃為之。王勅群臣並出戲場。太子舉象。射中鐵圍山。善覺送女詣太子宮。
瑞應本起雲。太子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選數千。最後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禮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花女也。太子雖納久而不接。婦人之情慾有附近。太子曰。常得好花置我中間。共視之寧不好乎。裘夷即具好花。又欲近之。太子曰卻。此花汁污於床席。久後復曰。得好白[埶/衣]置我中間。兩人觀之不亦好乎。婦即具[埶/衣]又有近意。太子曰卻。人有污垢必洿此[埶/衣]。婦不敢近。侍女咸疑謂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卻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身。大善權經云。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慾。所以示現妻息。防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又是菩薩本願所致。
時白淨王念言。太子將無慾遊觀。勅嚴治道路。莫令不淨見不可意。於時太子出東城門。菩薩威神之所建立。諸天化作老人。發白齒落。目冥耳聾。執杖僂步。菩薩知而發問。此為何人。御者曰。是名老人。菩薩曰。人命速駛。猶山水流難可再過。不獨此人天下皆爾。便迴還入宮愍念十方。菩薩後復出南城門。路見病人。水腹身羸臥於道側。御者曰。此名病人。命在須臾餘壽如發。菩薩曰。萬物無常有身有苦。吾亦當然。即還入宮。後復遊觀出西城門。見一人死。室家圍遶抆淚悲哭。菩薩問曰。此為何人。御者曰。此為死人。人生有死。猶春有冬。人物一統無生不終。菩薩曰。夫死痛矣。精神據矣。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吾不能復以死受生往來五道勞我精神。便迴車還。復於異日出北城門。見一沙門。衣服整齊手執法器。菩薩問曰。此為何人。御者答。此名比丘。以棄情慾難污如空。慈心一切欲度十方。菩薩言。善哉唯是為快。是吾所樂。菩薩念言。我不辭王而出家者。便為不應。即時靜夜入王宮殿。光明照遠近。其父覺起。啟父王言。諸天勸助今應出家。父王悲泣。何所志願。何時當還。菩薩言。欲得四願。一者不老。二者無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假使父王與此四願。不復出家。王聞重悲。此四願者古今無獲。明旦即勅五百釋勇多力者宿衛菩薩。四門城開閉聲聞四十里(端應本起雲。裘夷心疑其欲去。坐起不解其側)。
於時菩薩夜觀妓女。百節空中譬如芭蕉。鼻涕目淚。樂器縱橫。顧視其妻具見形體。腦髓髑髏心肺腸胃。外是革囊中有臭處。假借當還亦不得久。三界無怙唯道可恃。欲界諸天住於空中。法行天子遙白菩薩。時已到矣。沸星適現。即勅車匿起被揵陟。適宣此言。四天王與無數閱叉龍等。皆被鎧甲從四方來。稽首菩薩。城中男女皆疲極寐。孔雀眾鳥亦疲極寐。
修行本起雲。諸天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召烏蘇慢。漢名[示*厭]神。適來宮圍內人[示*厭]寐。
車匿重悲。門閉下鑰誰當開者。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四神捧馬足。天帝前導。放大淨光將詣佛樹。俱夷明日從寐起已。自投於地。今捨我去為至何所。
瑞應本起雲。王自到田上。遙見太子樹為曲枝隨陰其軀。王悚然寐寤驚。不識下馬作禮。太子拜曰。今一適此。大王何宜抂來。得道當還不忘此誓。菩薩脫寶衣以付車匿。還啟白父王及以捨夷。若成正覺當復來還。車匿淚下如雨。白馬跪地舐菩薩足。王覩寶衣車匿白馬來還。不見太子。自投墮地。我子今為所至。具夷悲哀抱白馬頸。太子乘汝何以獨來。王念菩薩不捨心懷。普召大臣。卿等長子抱孫共相娛樂。吾有一子。離別入山。擇取卿等子弟五人追而侍之。若中來者還滅汝族。五人追之不能及逮。心自念言。是為逸人。行不擇路。何道之有。歸去滅種不如住此。甘菓美泉悉無所乏。菩薩自念欲。作沙門至山水邊。定止天王知心持刀來。帝釋受發。則成沙門。肉髻在處。大善權經云。菩薩自剃頭髮。諸天龍神無能見頂。況能除發。菩薩念白淨王。當起恨意。誰剃子首。聞自剃之王乃默然。是為方便。菩薩往至尼連水邊。閑居寂然。思惟六年示大勤苦。日服一麻一米。結跏趺坐亦不傾側。大雨雷電冬夏默坐。未曾舉手以自障蔽。眾人怪之。取草木投耳鼻中。亦不棄去。
瑞應本起雲。菩薩取[葶-丁+呆]草布地。叉手閉目一心誓言。使吾於此肌骨枯腐。不得佛終不起。天神進食不受。天令左右自然生麻米。日食一麻一米。以續精氣端坐六年。觀佛三昧經云。坐道樹下形體羸瘠。唯有金色光明益顯。是骨節相跓失槃龍文。竟六年已。心自念言。今以羸瘦之體。往詣佛樹。後世有譏謂餓得道。吾寧可服柔軟食平復。其體然後成佛。時有長者女。出嫁生男心中歡喜。[聲-耳+牛]千頭牛展轉相飲。取其淳乳作糜欲祠樹神。遣婢見佛坐不識何神。還啟。大家。樹下有神端正殊好。女聞歡喜欲往取糜。糜跳出釜丈餘。不可得取。女甚怪之。天於虛空而出聲曰。有大菩薩。已從座起。汝本有願。當先飯之乃成正覺。女聞天言。即取乳糜盛滿金缽。往尼連水邊。菩薩以神通力入水流浴。兜率天子取天衣袈裟奉上。菩薩即取著之。住尼連水。長者女奉乳糜稽首足下。菩薩受食知氣力充。往詣佛樹路右一人名曰吉祥。又生青草柔滑不亂。菩薩詣吉祥所吾欲得草。適施草坐。地則大動。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或有佛樹高八千里。或四千里。一一天子念言。菩薩坐我座上不在餘座。其下劣眾生本薄福者。見於菩薩身坐草蓐。菩薩坐已。計魔波旬。最為豪尊。今吾當成無上正覺。當感令到降伏攝化。爾乃發起三界眾生。於時菩薩坐佛樹下。
受胎經云。坐閻浮樹下。三十八日觀樹思惟。感動天地六反震動。演大光明覆蔽魔宮。時魔波旬臥寐夢中見三十二變。宮殿闇冥。宮殿污泥。入於邪逕。池水枯竭。樂器破壞。閱叉[示*厭]鬼頭皆墮地。諸天捨去不從其教(凡三十二夢文多不載)從夢而起恐怖毛竪。召會大臣及諸兵眾。說夢所見。以何方便而往伏之。並召千子。其五百子導師等信樂菩薩。其五百子惡目等隨魔所教。魔王憒亂告其四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四名見從。汝往詣彼惑亂其行。女詣菩薩綺語作姿。三十有二姿。卞脣口嫈嫇細視。現其髀腳露其手臂。作鳧雁鴛鴦哀鸞之聲(凡四十二態文多不載)魔女善學女幻迷惑之業。而自言曰。我等年在盛時。天女端正莫踰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事左右。菩薩答曰。汝有宿福受得天身。形體雖好而心不端。革囊盛臭而來何為。去吾不用。其魔王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即。還魔所。
觀佛三昧經云。魔有三女。長名悅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白父言。我能往亂。願父莫愁。即自莊飾。過踰魔後百千萬倍。眄目作姿。現諸妖冶。禮敬菩薩旋繞七匝。白菩薩言。太子生時萬神侍御。何棄天位來此樹下。我是天女六天無雙。今以微身奉上太子。我等善能調身按摩。今欲親近。坐樹體疲宜須偃息。服食甘露。即以寶器獻天百味太子寂然身心不動。以白毫擬令天三女自見身肉膿囊涕唾九孔。根本生藏熟藏迴伏婉轉。踴生諸蟲有八千戶。走入小腸張口上向。唼食諸藏。髓脈生蟲細於秋毫。數甚眾多。其女見此即便嘔吐。即自見身左生蛇頭。右生狐頭。中首狗頭。背負老母。抱死小兒。諸女驚號卻行而去。低頭視臍。自見女形丑狀鄙穢。復有諸蟲如手釧形。團欒相持。而有眾口口生五毒唼食女根。諸女見已心極酸苦。如箭入心匍匐而去。呼嗟嘆息至魔王前。魔毒益盛。召四部十八億眾。變為師子熊羆猨猴之形。或蟲頭人軀虺蛇之身。擔山吐火。雷電四繞獲持戈矛。菩薩慈心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不能得近。
觀佛三昧經云。魔王大怒遍勅六天。並諸八部。往瞿曇所是時諸鬼。猶如雲赴。或有諸鬼。首如牛頭。頭四十耳。耳生鐵箭。末爛上起。復有諸鬼。首如狐頭有十千眼聲如霹靂。曠野鬼神大將軍等。一頸六頭。胸有六面。膝頭兩面。體毛如箭。奮身射人。張眼爛赤。血出流下。疾走而到。魔告諸鬼。瞿曇善人或能知咒。當興四兵。化作四兵列狀如林甚可怖畏。直從空下至道樹邊。魔復更念。此眾或不能降伏瞿曇。復脫寶冠擬地。當閻羅王宮上。告勅諸鬼。汝等獄卒及閻羅王。阿鼻地獄刀輪劍戟火車爐炭。一切都舉向閻浮提。魔王振吼勅諸兵眾。速害瞿曇。上震火雷雨熱鐵丸。刀輪武器交橫空中。然其火箭不近菩薩。是時菩薩。徐舉眉間毫擬阿鼻地獄。令罪人見白毛流水澍如車軸。大火暫滅。自憶前世所作諸罪。心得清涼稱南無佛。以是因緣受罪畢訖。直生人中。魔見是相顦顇懊惱。忽然還宮。白毫直至六天。見白毛孔諸寶蓮花過去七佛在其花上。如是白毛上至無色。遍照一切如頗梨鏡。八萬四千天女視波旬身。狀如燋木。但瞻菩薩白毫相光。無數天子天女皆發無生菩提道意。
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菩薩以智慧力伸手按地。應時地動。魔與官屬顛倒而墮。已降魔怨成正真覺。
祐尋。法身無形。群有已滅覺智不起。萬動永寂。而循現託生降神胎化者何耶。乘大緣以應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運般若之權。任首楞之勢。迴靈兜率耀化赤澤。陶鈞非我利見由物。豈言象思議而能語其極哉。是以攝受群萌故居輪皇。摧制剛誇故才窮藝術。斷拔愛網故去國入山。顯明法尊故降魔道樹。凡斯妙跡罔非振俗。應體圓通。隨方變現。法身凝湛未甞起滅。然世識習滯據跡為真。欲觀如來失道愈遠。故涅槃經云。若言菩薩在白淨王宮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說。蓋謂證跡而迷本也。若本跡雙照權實俱明。則披經無礙。法身可覩。
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出長阿含經)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毘婆尸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於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毘婆尸佛時人壽八萬歲。尸棄佛時人壽七萬歲。毘舍婆佛時人壽六萬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
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
毘婆尸佛出剎利種。姓拘利若。尸棄佛毘舍婆佛種姓亦爾。拘樓孫佛出婆羅門種姓迦葉(增一阿含雲姓婆羅墮)拘那含佛迦葉佛種姓亦爾。我今如來至真出剎利種。姓曰瞿曇。
毘婆尸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毘舍婆佛坐婆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
毘婆尸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尸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騫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尸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欝多摩。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毘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欝多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諸弟子中最為第一。
毘婆尸佛有執事弟子。名曰無憂。尸棄佛執事弟子。名曰忍行。毘舍婆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覺。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友。我執事弟子名曰阿難。毘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棄佛有子。名曰無量。比捨婆佛有子。名曰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曰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進軍。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毘婆尸佛父名槃頭。剎利王種。母名槃頭婆提。王所治城名槃頭波提。尸棄佛父名明相。剎利王種。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毘舍婆佛父名善澄剎利王種。母名稱戒所治城名曰無喻。拘樓孫佛父名禮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拘那含佛父名內德。婆羅門種。母名善勝。是時土名清淨。隨土名故城名清淨。迦葉佛父名曰梵德。婆羅門種。母名曰財主。是時王名波毘。王所治城名波羅捺。釋迦文佛父名淨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淨妙。王所治城名迦毘羅衛。
觀佛三昧經云。毘婆尸佛身長六十由旬。圓光百二十由旬。尸棄佛身長四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毘舍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長四十由旬。迦葉佛身長十六丈。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圓光七尺佛身並紫金色。
祐尋。七佛相次化跡各殊。夫法身平等非有優劣。眾生業異故現應不同耳。是以釋迦出世身相紫金。而一千比丘咸見赭容。十六信士偏覩灰色。色自彼異佛恆壹也。類此而言。可無惑矣。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出藥王藥上觀經)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於莊嚴劫得成佛道。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過去五十三佛名。在藥王藥上觀經。三千佛名在諸佛集功德花經。千佛名號國土種姓。父母弟子眷屬眾會年歲在賢劫經。釋迦在賢劫中千佛第四成佛。
祐仰惟。大覺之緣感也。至矣極矣。夫聞名致敬則勝業肇於須臾。憑心相化。則妙果成於曠劫。故五十三聖聲曖微塵之前。三千至真光鑠恆沙之後。雖合掌之因似賒。而樹王之報漸及。禮拜稱讚。豈虛棄哉。
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出長阿含經)
釋種尸休羅王有四子(此出彌沙塞律。桉長阿含經曇無德律。大智論。並雲師子頰生淨飯王)。
一名淨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菩薩父名白淨王)。
二名白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菩薩叔父。名甘露淨王)。
三名斛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菩薩中叔名穀淨王)。
四名甘露飯(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菩薩小叔名設淨王)。
淨飯有二子。一名菩薩(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白淨王有二子。其太子名悉達)二名難陀(大智論同。十二游經云。其小子名難陀)。
白飯有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達(大智論雲。白飯二子跋提提沙。十二游經云。甘露淨王二子。長子名調達。小子名阿難)。
斛飯有二子。一名摩訶男。二名阿那律(大智論雲。斛飯二子。提婆達多。阿難 十二游經云。穀淨王有二子。大子名釋摩納。小子名阿難律)。
甘露飯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大智論雲。甘露飯二子。摩訶男阿泥盧豆。有一女。名甘露味。雜阿含雲。低沙比丘是佛姑子兄弟。十二游經云。設淨王有二子。大子名釋迦王。小子名釋少王。尋此四王名號次序及生子名字互有同異。正其然否寄之來哲。其淨飯王白淨真淨悅頭檀輸頭檀眾經名各不同。蓋是譯出致異。即是一人耳。阿泥盧豆。即阿那律。推例而求。類多如此)。
調達。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
菩薩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生。身長丈六(出十二游經)。
佛弟難陀以四月九日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十二游經)。
阿難以四月十日生。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出十二游經)。
菩薩外家去迦維羅閱城(晉言妙德)八百里。姓瞿曇氏作小王主百萬戶。名一億王(出十二游經。釋迦託生王宮譜稱一億王。次釋少王下。又云菩薩母名摩耶。難陀母名憍曇彌。即大愛道也)。
菩薩婦家姓瞿曇氏。捨夷長者名水光。其婦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邊。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室內皆明。因字之為瞿夷(瞿夷晉言明女)。瞿夷是太子第一夫人(出十二游經)。
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長者。
祐桉。瑞應本起善權眾經。及大智論並雲。羅睺羅是裘夷所生而十二游獨雲。是第二夫人子。從多而斷則。宜以瑞應為正。
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王(晉譯飛行皇帝)故三殿置六萬婇女(出十二游經)。
祐觀大覺俯應跡均俗典。所以胤裔繼哲姻亞重明。並緣發曠。劫故能翼讚靈化耳。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出增一阿含經)
佛告諸比丘。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恆伽。新頭。婆叉。私陀波。恆伽水東流牛頭口出。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出。是時四大河水。繞阿耨達泉。已恆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複本名字同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複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欲論生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從法而成。是故比丘當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彌沙塞律雲。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捨本姓稱釋子沙門。長阿含經云。彌勒出世。諸比丘弟子。皆稱慈子。如我今弟子稱為釋子。
祐尋。四河入溟。俱名為海。四族歸道。並號曰釋。可謂總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比丘一百人出增一阿含經)
佛言。我聲聞弟子中。第一初受法味思惟四諦。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即阿若拘隣比丘。
善能勸導福度人民。即優陀夷比丘。
速成神通中不有悔。即摩呵男比丘。
恆飛虛空足不蹈地。即善肘比丘。
乘虛教化意無榮冀。即婆破比丘。
居樂天上不處人中。即牛跡比丘。
恆觀惡露不淨之想。即善勝比丘。
將護聖眾四事供養。即優留毘迦葉比丘。
心意寂然降伏諸結。即江迦葉比丘。
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即像迦葉比丘。
威容端正行步庠序。即馬師比丘。
智慧無窮決了諸疑。即舍利弗比丘。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即大目乾連比丘。
勇勐精勤堪任苦行。即二十億耳比丘。
十二頭陀難得之行。即大迦葉比丘。
天眼第一見十方域。即阿那律比丘。
坐禪入定心不錯亂。即離曰比丘。
能廣勸率施立齋講。即陀羅婆摩羅比丘。
安造房室與招提僧。即小陀羅婆摩羅比丘。
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即羅吒婆羅比丘。
善分別義敷演道教。即大迦旃延比丘。
堪任受籌不違禁法。即軍頭婆嘆比丘。
降伏外道履行正法。即賓頭盧比丘。
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又瞻視疾病供給醫藥。即讖比丘。
言論辯了而(無)疑滯。又能造偈誦嘆如來德。即謂鵬耆捨比丘。
得四辯才觸難答對。即摩訶拘絺羅比丘。
清淨閑居不樂人中。即堅牢比丘。
乞食耐辱不避寒暑。即難提比丘。
獨處靜坐專意念道。即金毘羅比丘。
一坐一食不移於處。即施羅比丘。
守持三衣不離食息。即浮彌比丘。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即狐疑離曰比丘。
苦身露坐不避風雨。即婆蹉比丘。
獨樂空閑專意思惟。即陀素比丘。
著五納衣不著榮飾。即尼婆比丘。
常樂塚間不處人中。即優多羅比丘。
恆坐草蓐曰福度人即盧醯寗比丘。
不與人語視地而行。即優鉗摩居汦比丘。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即那提比丘。
好游遠國教授人民。即曇摩留支比丘。
憙集聖眾論說法味。即伽傑比丘。
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眾中。即婆拘羅比丘。
能廣說法分別義理。即滿願子比丘。
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即優波離比丘。
得信解脫意無猶豫。即婆迦利比丘。
天體端正與世殊異。諸根寂靜心不變易。即難陀比丘。
辯才卒起解人凝滯。即婆陀比丘。
能廣說義理不有違。即斯尼比丘。
喜著好衣行本清淨。即天須菩提比丘。
常好教授諸後學。即難陀迦比丘。
善誨禁戒比丘尼僧。即須摩那比丘。
功德盛滿所適無短。即尸婆羅比丘。
具足眾行道品之法。即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
所說和悅不傷人意。即婆陀先比丘。
修行安般思惟惡露。即摩訶延那比丘。
計我無常心無有想。即優頭槃比丘。
能雜種論暢悅心識。即拘摩羅迦葉比丘。
著弊惡衣無所羞恥。即面王比丘。
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即羅雲比丘。
以神足力能自隱曀。即般兔比丘。
能化形體作若干變。即利般兔比丘。
豪族富貴天性柔和。即釋王比丘。
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氣力強盛無所畏難。即婆提婆羅比丘。
音響清徹聲至梵天。即羅婆那婆提比丘。
身體香潔熏於四方。即鴦迦闍比丘。
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即阿難比丘。
莊嚴服飾行步顧影。即迦持利比丘。
諸王敬待群臣所宗。即月光比丘。
天人所奉恆朝侍省。以舍人形像天之貌。即輪提比丘。
諸天師導旨受正法。即天比丘。
自憶宿命無數劫事。即果衣比丘。
體性利根智慧深遠。即央掘魔比丘。
能降伏魔外道邪業。即僧迦魔比丘。
入水三昧不以為難。廣有所識人所敬念。即質多舍利弗比丘。
入火三昧普照十方。即善來比丘。
能降伏龍使奉三尊。即那羅陀比丘。
降伏鬼神改惡修善。即鬼地比丘。
降伏沓惒勤行善行。即盧遮比丘。
恆樂空定分別空義。志在空寂微妙德業。即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即耆利魔比丘。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即炎盛比丘。
入慈三昧心無恚怒。即梵摩達比丘。
入悲三昧成就本業。即須深比丘。
得喜行德無若干相。即娑彌陀比丘。
常守護心意不捨離。即曜波迦比丘。
行炎盛三昧終不解脫。即曇彌比丘。
言語麁獷不避尊貴。入金光三昧。即比利陀陀婆遮比丘。
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即無畏比丘。
所說決了不懷怯弱。即須泥多比丘。
恆樂靜寂意不處亂。即陀摩比丘。
義不可勝終不可伏。即須羅陀比丘。
曉了星宿豫知吉凶。即那伽波羅比丘。
恆喜三昧禪悅為食。即婆私吒比丘。
常以法喜為食。即謂須夜奢比丘。
恆行忍辱對至不起。即滿願盛明比丘。
修習日光三昧。即彌奚比丘。
明算術法無有差錯。即尼拘留比丘。
分別等智恆不忘失。即鹿頭比丘。
得雷電三昧不懷恐怖。即地比丘。
觀了身本。即那比丘。
最後取證得漏盡。即須拔比丘。
名聞比丘尼五十人
久出家學國王所敬。即大愛道瞿曇彌尼。
智慧聰明。即讖摩尼。
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即優缽花色尼。
行頭陀法無一限礙。即機梨捨瞿曇彌尼。
天眼第一所照無礙。即奢拘利尼。
坐禪入定意不分散。即奢摩尼。
分別義趣廣演道教。即波頭蘭闍那尼。
奉持律教無所加犯。即波羅遮那尼。
得信解脫不復退還。即迦旃延尼。
得四辯才不懷怯弱。即最勝尼。
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即拔陀毘離尼。
顏色端正人所愛敬。即醯摩闍尼。
降伏外道立以正教。即輸那尼。
分別義趣廣說分部。即曇摩提那尼。
著麁弊衣不以為愧。即優多羅尼。
諸根寂靜恆若一心。即光明尼。
衣服齊整常如法教。即單頭尼。
能雜種論亦無疑滯。即檀多尼。
堪任造偈讚如來德。即天與尼。
多聞廣博恩惠接下。即瞿卑尼。
恆處閑靜不居人間。即無畏尼。
苦體乞食不擇貴賤。即毘舍佉尼。
一處一坐終不移易。即拔陀婆羅尼。
遍行乞求廣度人民。即摩怒呵利尼。
速成道果中間不滯。即陀摩尼。
執持三衣終不捨離。即須陀摩尼。
恆坐樹下意不改易。即珕那尼。
恆居露地不念覆蓋。即奢陀尼。
樂空閑處不在人間。即優迦羅尼。
長坐草蓐不著紋飾。即離那尼。
著五納衣以次分衛。即阿奴波摩尼。
樂空塚間。即優伽摩尼。
多游於慈愍念生類。即清明尼。
悲泣眾生不及道者。即素摩尼。
喜得道者願及一切。即摩陀利尼。
護守諸行意不遠離。即迦羅伽尼。
守空執虛了之無有。即提婆修尼。
心樂無想除去諸著。即日光尼。
修習無願。心恆廣濟。即末那婆尼。
諸法無疑度人無限。即毘摩達尼。
能廣說義分別深法。即普照尼。
心懷忍辱如地容受。即曇摩提尼。
能教化人使立檀會辦具床座。即須夜摩尼。
心以永息不興亂想。即因提闍尼。
觀了諸法而無厭足。即龍尼。
意強勇勐無所染著。即拘那羅尼。
入水三昧普潤一切。即婆須尼。
入火光三昧。悉照萌類。即降提尼。
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即遮波羅尼。
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即守迦尼。
最後取證。即拔陀軍陀羅拘夷國尼。
名聞優婆塞四十人
初聞法藥成賢聖證。即三果商客。
第一智慧。即質多長者。
神德第一。即乾提阿藍。
降伏外道。即掘多長者。
能說深法。即優波掘長者。
恆坐禪思。即呵侈阿羅婆。
降伏魔官。即勇健長者。
福德盛滿。即闍利長者。
大檀越主。即須達長者。
門族成就。即泯逸長者。
好問義趣。即生漏婆羅門。
利根通明。即梵摩俞。
諸佛信使。即御馬摩納。
計身無我。即喜聞琴婆羅門。
論不可勝。即毘裘婆羅門。
言語速疾能造偈頌。即優波離長者。
喜施好寶不有悋心。即殊提長者。
建立善本。即優迦毘舍離。
能說妙法。即最上無畏優婆塞。
所說無畏。即頭摩大將。
領毘舍離。好喜惠施。即毘沙王。
所施俠少。即光明王。
建立善本。即王波斯匿。
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即王阿闍世。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即優填王。
承事正法。即月光王子。
供奉聖眾意恆平等。即造祇桓王子。
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即師子王子。
善恭奉人無有高下。即無畏王子。
顏貌端正與人殊勝。即雞頭王子。
恆行慈心。即不尼長者。
心恆悲念一切之類。即摩訶納釋種。
常行喜心。即拔陀釋種。
恆行護心不失善行。即毘闍先優婆塞。
堪任行忍。即師子大將。
能雜種論。即毘舍御優婆塞。
賢聖默然。即難提波羅優婆塞。
勤修善行無有休息。即優多羅優婆塞。
諸根寂靜。即天優婆塞。
最後受證。即拘夷那竭摩羅。
名聞優婆夷三十人
初受道證。即難陀難陀婆羅優婆夷。
智慧第一。即久壽多羅優婆夷。
恆喜坐禪。即須毘耶女優婆夷。
慧根了了。即毘浮優婆夷。
堪能說法。即央竭闍優婆夷。
善演經義。即跋陀娑羅優婆夷。
降伏外道。即婆脩陀優婆夷。
音響清徹。即無憂優婆夷。
能種種論。即婆羅陀優婆夷。
勇勐精勤。即須優婆夷。
第一供養如來。即摩利夫人。
承事正法。即須賴婆夫人。
供養聖眾。即捨彌夫人。
瞻視當來過去賢士。即月光夫人。
檀越第一。即雷電夫人。
恆行慈三昧。即摩訶先優婆夷。
行悲哀愍。即毘提優婆夷。
喜心不絕。即拔陀優婆夷。
行守護業。即難陀母優婆夷。
得信解脫。即照曜優婆夷。
恆行忍辱。即無憂優婆夷。
行空三昧。即毘讐先優婆夷。
行無相三昧。即優那陀優婆夷。
行無願三昧。即無垢優婆夷。
好教受彼。即尸利夫人優婆夷。
善能持戒。即央竭摩優婆夷。
形貌端正。即雷炎優婆夷。
諸根寂靜。即最勝優婆夷。
多聞博智。即泥羅優婆夷。
能造頌偈。修摩迦提無所怯弱。即須達女優婆夷。
最後取證優婆夷者。即藍優婆夷。
祐歷觀學者。業盛則聲流。其在悠悠未足算也。故十大弟子以第一為標。四部之眾以名聞自顯。所謂眾所知識出乎其類者也。嗟夫後進。思自勗焉(比丘尼優婆夷數各長一人)。
釋迦譜卷第一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一(出因果經)
爾時善慧菩薩功德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白。為諸天主說於一生補處之行。亦於十方國土。現種種身。為諸眾生隨宜說法。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國處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應為父母。觀五事已。即自思惟。今諸眾生皆是我初發心已來所成熟者。堪能受於清淨妙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此閻浮提迦毘羅施兜國。最為處中。瑞應本起雲。迦維衛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處中也。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邊地。地為傾邪。故處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諸佛出興於世。皆生於此。諸族種姓釋迦第一。甘蔗苗裔聖王之後。觀白淨王過去因緣。夫妻真正堪為父母。又見摩耶夫人壽命脩短。懷抱太子。滿足十月太子便生。生七日已其母命終。既作此觀又自思惟。我今若便即下生者。不能廣利諸天人眾。仍於天宮現五種相。令諸天子。皆悉覺知菩薩期運應下作佛。一者菩薩眼見瞬動。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衣受塵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時諸天眾。忽見菩薩有此異相。心大驚怖。身諸毛孔血流如雨。自相謂言。菩薩不久捨於我等。爾時菩薩又現五瑞。一者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動。須彌海水諸天宮殿。皆悉震搖。三者諸魔宮宅隱蔽不見。四者日月星辰無復光明。五者天下八部皆悉震動。不能自禁。是兜率諸天。見菩薩身已有五相。又復覩外五希有事。皆悉聚集到菩薩所。頭面禮足白言。尊者我等今日見此諸相。舉身震動不能自安。唯願為我釋此因緣。菩薩即便答諸天言。善男子當知。諸行皆悉無常。我今不久捨此天宮。生閻浮提。於時諸天聞此語已。悲號涕泣心大憂惱舉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或有不復樂於本座。或有棄其莊嚴之具。或有宛轉迷悶於地。或有深嘆無常苦者。爾時有一天子即說偈言。
菩薩在於此 開我等法眼
今者遠我去 如盲離導師
又如欲渡水 忽然失橋船
亦似嬰孤兒 喪亡其慈母
我等亦如是 失所歸依處
方漂生死流 了無有出緣
我等於長夜 為癡箭所射
既失大醫王 誰當救我者
滯臥無明林 長沒愛慾海
永絕尊者訓 未見超出期
爾時菩薩見諸天子悲泣懊惱。又復聞說戀慕之偈。即以慈音而告之曰。善男子凡人受生無不死者。恩愛合會必有別離。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阿鼻地獄。其中一切諸眾生等。無有不為無常大火之所煎炙。是故汝等不應於我獨生戀慕。我今與汝皆悉未離生死熾火。乃至一切貧富貴賤。皆不免脫。於是菩薩即說偈言。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爾時菩薩語天子言。此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諸行性相法皆如是。汝等今日勿生憂惱。我於生死無量劫來。今日唯有此一生在。不久當得離於諸行。汝等當知今是度脫眾生之時。我應下生閻浮提中。迦毘羅施兜國。甘蔗苗裔釋姓種族白淨王家。我生彼已。遠離父母棄捨妻子。及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勤修苦行。降伏魔怨。成一切種智。轉於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所不能轉。亦依過去諸佛所行法式。廣利一切諸天人眾。建大法幢傾倒魔幢。竭煩惱海淨八正路。以諸法印印眾生心。設大法會請諸天人。汝等爾時亦當皆同在於此會。餐受法食。以是因緣不應憂惱。爾時菩薩以偈頌曰。
我於此不久 當下閻浮提
迦毘羅施兜 白淨王宮生
辭父母親屬 捨轉輪王位
出家行學道 成一切種智
建立正法幢 能竭煩惱海
閉塞惡趣門 永開八正路
廣利諸天人 其數不可量
以是因緣故 不應生憂惱
爾時菩薩舉身毛孔皆放光明。諸天子等聞菩薩言。又復見身出大光明。歡喜踴躍離諸憂苦。各心念言。菩薩不久當成正覺。
普耀經云(一名方等本起)菩薩住兜率天其諸天子各六十六億。咸共講議。當使菩薩。現生何種或有說言。維提種。摩竭國其母真正。其父不真。拘薩大國。父母宗族皆不真正。和沙大國。王無威神受他節度。維耶離國。喜諍不和無清淨行。此鏺樹國。舉動虛妄志性麁獷不應生彼。有一天子。名曰幢英。詣菩薩所。而前諮問。究竟菩薩一生補處。所可降神種姓云何。菩薩報曰。其國種姓有六十德。一生補處乃應降神(六十德以文多不載)今此釋種熾盛。五穀豐熟快樂無極。人民滋茂植眾德本。迦維羅衛眾人和睦上下相承。一切諸釋渴仰一乘。其白淨王性行仁賢。夫人妙姿性溫貞良。猶天玉女。護身口意強如金剛。前五百世為菩薩母。應往降神受彼胞胎。於時菩薩問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言儒童形。或曰釋梵形。或言日月王形。或曰金翅鳥形彼有梵天名曰強威。從仙道來。報諸天言。象形第一。六牙白象威神巍巍。梵典所載。所以者何。世有三獸。一兔二馬三白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馬雖差勐。猶故不知水之深淺。白象之渡盡其源底。聲聞緣覺其猶兔馬。雖渡生死不達法本。菩薩大乘譬如白象。解暢三界十二緣起。了之本無。救護一切。莫不蒙濟。菩薩過冬盛寒。春末夏初。樹始華茂。不寒不暑。適在時宜。沸宿應下。菩薩從兜率天。化作白象。口有六牙。諸根寂定。光色巍巍。現從日光降神母胎。趣於右脇。所以處右。所行不左。王后潔妙晏寐忽覺。白象王來處於胞胎。身心安隱猶如逮禪(瑞應本起修行本起皆云。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爾時菩薩觀降胎時至。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妓樂。燒眾名香散天妙華。隨從菩薩滿虛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虛而來從右脇入。身現於外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踴躍無量。見此相已。廓然而覺。生希有心。即便往至白淨王所。而白王言。我於向者眠寤之際。其狀如夢見諸瑞相。極為奇特。王即答言。我向亦見有大光明。又復覺汝。顏貌異常。汝可為說所見瑞相。夫人即便具說上事。以偈頌曰。
見有乘白象 皎淨如日月
釋梵諸天眾 皆悉執寶幢
燒香散天華 並作眾妓樂
充滿虛空中 圍繞而來下
來入我右脇 猶如處瑠璃
今以現大王 此為何瑞相
爾時白淨王。見摩耶夫人諸瑞相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便遣請善相婆羅門。以妙香華種種飲食而供養之。供養畢已。示夫人右脇並說瑞相。白婆羅門言。願為佔之有何等異。時婆羅門即佔之曰。大王夫人所懷太子。諸善妙相不可具說。今當為王略言之耳。大王當知。今此夫人胎中之子。必能光顯釋迦種族。降胎之時放大光明。諸天釋梵執侍圍繞。此相必是正覺之瑞。若不出家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千子具足。時王聞此婆羅門言。深自慶幸踴躍無量。即以金銀雜寶。象馬車乘及以村邑。而用供給此婆羅門。時摩耶夫人。以其婇女並及珍寶。亦以奉施。瑞應本起經云。王即佔問太卜。佔其所夢。卦曰。道德所歸。世蒙其福。必懷聖子。自從菩薩處胎已來。摩耶夫人日更修行六波羅蜜。天獻飲食自然而至。不復樂於人間之味。三千大千世界常皆大明。其界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亦皆朗然。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共相謂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菩薩降胎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清涼香風起於四方。諸抱病者皆悉除愈。貪慾瞋癡亦皆休息。
爾時兜率天宮。有一天子作是念言。菩薩已生白淨王宮。我亦當復下生人間。菩薩成佛我得在先。為其眷屬供養聽法。作此念已。即便下生王舍城中。明月種姓。旃陀羅及多王家。復有天子。生舍衛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偷羅厥叉國王家。復有天子。生犢子國王家。復有天子。生跋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盧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德叉尸羅國王家。復有天子。生拘婆國王家。復有天子。生婆羅門家。復有天子。生長者居士。毘舍首陀羅家。復有五百天子。生釋種姓家。有如是等諸天子眾。其數凡有九十九億。下生人間。又從他化自在天。乃至四天王所。下生者。不可稱計。復有色界天王。與其眷屬。亦皆下生而作仙人。菩薩在胎。行住坐臥無所妨礙。又不令母有諸苦患。菩薩晨朝於母胎中。為色界諸天說種種法。至日中時。為欲界諸天亦說諸法。於日晡時。又復為諸鬼神說法。於夜三時。亦復如是。成熟利益無量眾生(普耀經云菩薩在胎十月。開化訓誨三十六載諸天人民使立聲聞及諸大乘也)菩薩在胎。夫人婇女。有來禮拜而供養者。或復有來作是願言。當令得成轉輪聖王。菩薩聞已心不喜樂。或復有來作是願言。當令得成一切種智。菩薩聞已心大歡喜。菩薩處胎垂滿十月。身諸肢節。及以相好。皆悉具足。亦使其母諸根寂定。樂處園林。不喜憒鬧。時白淨王心自思惟。夫人懷妊日月將滿。而不見其有生產相。作此念時。會遇夫人遣信白王。我今欲出園林遊觀。時王聞此益懷歡喜。即勅於外。令淨掃灑藍毘尼園更使栽植諸妙華果。流泉浴池悉令清潔。欄楯階陛皆以七寶。而為莊嚴。翡翠鴛鴦。鸞鳳梟鷖異類眾鳥鳴集其中。懸繒幡蓋散華燒香。作眾妓樂。猶如帝釋歡喜之園。又勅中間所經行處。皆令嚴淨。種種莊飾。又勅嚴辦十萬七寶車輦。一一車輦彫玩殊絕。又復勅。外嚴辦四軍。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又復選取後宮婇女。顏容端正不老不少。氣性和調聰慧明瞭。其數凡有八萬四千。以用給侍摩耶夫人。又復擇取。八萬四千端正童女著妙瓔珞嚴身之具。齎持香華。先往住彼藍毘尼園。王又勅諸群臣百官。夫人去者皆悉侍從。於是夫人即昇寶輿。與諸官屬並及婇女。前後導從。往藍毘尼園。爾時復有天龍八部。亦皆隨從充滿虛空。
大華嚴經云。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神下時。此林中有十種瑞相。一者忽然廣博。二者土石變為金剛。三者寶樹行列。四者沉水末香種種莊嚴。五者華鬘充滿。六者諸寶流出。七者池出芙蓉。八者天龍夜叉。合掌而住。九者天女合掌恭敬。十者十方一切佛臍中。放光普照此林。現佛受生。爾時夫人既入園已。諸根寂靜即遣侍女。啟白淨王。王聞踴躍到無憂樹。王心念曰。何所屋宅。安於妙後。時天帝釋及化自在天。各上天宮香華妓樂。奇異之類供養妙後。身輕柔軟。不想三毒。若有諸病身心之疾。請菩薩母。手摩其頭。病皆除愈。十月滿足。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夫人見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佈。極為茂盛(普耀經云。王后臨產思入園觀。嚴雲母寶車。婇女圍繞。出遊憐鞞樹下。王后坐師子床。六反震動。三千國土。時四天王挽王后車。梵天前導適至樹下。樹即屈枝。自歸王后。諸天百千。咸共散華)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脇出(佛所行讚經云。優留王股生。卑偷王手生漫陀王頂生。伽叉王腋生。菩薩亦如是。從右脇而生。大善權經云。菩薩發意。能從兜率。不由胞胎。一時之頃成最正覺。防人有疑。此所從來變化所為。若懷狐疑不聽受法。故現受胎。眾人當謂。後生菩薩必有惱患。欲現安隱。母適攀樹枝。菩薩誕育。是為菩薩善權方便也)。於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華。大如車輪。菩薩即便墮蓮華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大善權經云。菩薩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志。應七覺意耶)舉其右脇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大善權經云。舉手而言。吾於世尊。設不現斯。各當自尊外道梵志必墮惡趣。是為菩薩善權方便)說是言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普曜經云。天帝釋梵。雨雜名香。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薩。瑞應本起雲。梵釋下侍。四天大王接菩薩身。置金几上。修行本起雲。龍王兄弟。左雨溫水右雨冷泉。釋梵天衣。裹菩薩身)身黃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亦於虛空。作天妓樂。歌唄讚頌。燒眾名香。散諸妙華。又雨天衣及以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爾時摩耶夫人生太子已。身安快樂無所苦患。歡喜踴躍止於樹下。前後自然忽生四井。其水香潔具八功德。爾時摩耶夫人。與其眷屬隨所欲須。自恣洗漱。復有諸天夜叉。皆悉圍繞。守護太子及摩耶夫人。當爾之時。閻浮提人。乃至阿迦膩吒天。雖離喜樂。皆亦於此。歡喜讚歎。一切種智。今出於世。無量眾生。皆得利益。惟願速成正覺之道。轉於法輪。廣度眾生。唯有魔王。獨懷愁惱。不安本坐。當爾之時。所感瑞應。三十有四(普曜經云。三十有二)一者十方世界。皆悉大明。二者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丘墟平坦。三者一切枯木悉更敷榮。國界自然生奇特樹。四者圍苑生異甘果。五者陸地生寶蓮華。大如車輪。六者地中伏藏。悉皆發出。七者諸藏珍寶放大光明。八者諸天妙服自然來降。九者眾川萬流恬靜澄清。十者風止雲降空中明淨。十一者香風芬芳從四方來。細雨潤澤以斂飛塵。十二者國中疾病皆悉除愈。十三者國內宮捨無不明耀。燈燭之光不復為用。十四者日月星辰停住不行。十五者毘舍佉星下現人間(漢名沸星)侍太子生。十六者諸梵天王。執素寶蓋。列覆宮上。十七者八方諸仙人師。奉寶來獻。十八者天百味食自然在前。十九者無數寶瓶盛諸甘露。二十者諸天妙車載寶而至。二十一者無數白象子。首載蓮華列住殿前。二十二者天紺寶馬自然而來。二十三者五百白師子王。從雪山出息其惡情。心懷歡喜羅住城門。二十四者諸天妓女。於虛空中作妙音樂。二十五者諸天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二十六者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滿香汁。列住空中。二十七者諸天歌頌讚太子德。二十八者地獄休息毒痛不行。二十九者毒蟲隱伏惡鬼善心。三十者諸惡律儀一時慈悲。三十一者國內孕婦產者悉男。其有百疾自然除愈。三十二者一切樹神化作人形悉來禮侍。三十三者諸餘國王。各齎名寶同來臣服。三十四者一切人天無非時語。爾時諸婇女眾見此瑞相。極大歡喜自相謂言。太子今生有如此等吉祥之事。惟願長壽無諸病苦。勿令我等生大憂惱。作此言已。以天繒[疊*毛]裹抱太子。至夫人所。時四天王在虛空中。恭敬隨從。釋提桓因執蓋來覆。有二十八大鬼神王在園四角守衛奉護。
爾時有一青衣。聰慧明瞭。從藍毘尼園。還入宮中。到白淨王所白王言。大王威德轉更增進。摩耶夫人已生太子。顏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墮蓮華上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有如是等諸奇特事。非可具說。時白淨王聞彼青衣說此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脫身瓔珞而以賜之。
爾時白淨王即嚴四兵。眷屬圍繞。並與一億釋迦種姓。前後導從。入藍毘尼園。見彼園中。天龍八部皆悉充滿。到夫人所。見太子身相好殊異。歡喜踴躍。猶如江海諸大波浪。慮其短壽又懷悚惕。譬如須彌山王難可動搖。大地動時此乃一動。彼白淨王素性恬靜常無歡慼。今見太子一喜一懼。亦復如是。摩耶夫人為性調和既生太子。見諸奇端倍增柔軟。爾時白淨王叉手合掌禮諸天神。前抱太子。置於七寶象輿之上。與諸群臣後宮婇女。虛空諸天。作天妓樂。隨從入城。時白淨王及諸釋子。未識三寶。即將太子往詣天寺。太子既入梵天形像皆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虛空天神皆悉敬禮。大王豈不見如此耶。云何而今來此禮我。時白淨王及諸釋子。群臣內外。聞見是已嘆未曾有。即將太子出於天寺。還入後宮。當爾之時。諸釋種姓。亦同一日生五百男。修行本起雲。國中八萬四千長者生子悉男。八萬四千。廄馬生駒其一特異。毛色純白騣鬐貫珠故名為蹇。特奴名闡特。瑞應本起雲。奴名車匿。馬名犍陟。時王廄中象生白子。馬生白駒。牛羊亦生五色羔犢。如是等類。數各五百。王子青衣。亦生五百蒼頭。普耀經云。五千青衣各生力士。
爾時宮中。五百伏藏自然發出。一一伏藏有七寶藏。而圍繞之。又有諸大商人。從海採寶還迦毘施兜國彼諸商人各齎奇綵諸珍寶奉貢。王慰諸人。汝等入海。悉皆吉利。無苦惱不。及諸伴侶。無遺落耶。彼諸商人答言。大王所經道路。極自安隱。王聞此言。甚大歡喜。即遣請諸婆羅門等。婆羅門眾皆悉集已。設諸供養。或與象馬及以七寶。田宅僮僕。供養畢已。抱太子出。即便白諸婆羅門言。當為太子作何等名。諸婆羅門即共論議而答王言。太子生時一切寶藏皆悉發出。所有諸瑞莫非吉祥。以此義故。當名太子為薩婆悉達。瑞應本起雲。五百伏藏一時發出。海行興利一時集至。梵志相師普稱萬歲。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說此語時。虛空天神即擊天鼓。燒香散華唱言善哉。諸天人民即便稱曰薩婆悉達。
爾時八王亦於是日。與白淨王同生太子。彼諸國王各懷歡喜。我今生子有諸奇異。而不知是薩婆悉達之瑞相也。皆集婆羅門。各為太子制好名字。王舍城太子。名曰頻毘婆羅。舍衛國太子。名波斯匿。偷羅拘吒國太子。名拘臘婆。犢子國太子名優陀延。跋羅國太子。名曰欝陀羅延。盧羅國太子名曰疾光。德叉尸羅國太子名弗迦羅。婆羅拘羅婆國太子。名拘羅婆。爾時白淨王普勅群臣。令訪聰明多聞智慧善知佔相。為諸世人所知識者。群臣聞已四方推覓。時王即便於後園中。乃起一大殿。窓牖欄楯七寶莊飾。爾時群臣得五百婆羅門。聰明知相。見諸奇瑞欲來詣王。會王遣信。疾速而至。諸臣白王。知相婆羅門今者已到。王聞歡喜即勅令前。請入殿坐設諸供養。彼婆羅門即白王言。我聞大王新生太子。有諸相好奇特之瑞。願令我等悉得見之。時王即勅抱太子出。諸婆羅門既見太子相好嚴盛。嘆未曾有。王即問言。今佔太子其相云何。婆羅門言。一切眾生皆欲好子。大王今者所生太子。是大珍異勿生憂怖。即又白言。所生太子。大王雖言是王之子。乃是世間之眼。王復問言。云何得知。婆羅門言。我觀太子。身色光爛猶如真金。有諸相好極為明淨。若當出家成一切種智。若在家者為轉輪聖王領四天子。譬如江河海為第一。眾山之中須彌最勝。凡諸光暉日為無上。一切清涼唯有明月。天人世間太子為尊。王聞此語心大歡喜離諸悚惕。彼婆羅門又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於香山。彼能為王斷諸疑惑。諸婆羅門說此語已。辭別而去。
爾時白淨王心自思惟。阿私陀仙人居在香山。塗徑險絕非人能到。當以何方請求至此。時白淨王作此念時。阿私陀仙遙知其意。又復先見諸寄瑞相。深解菩薩為破生死故現受生。以神通力騰虛而來。到王宮門。時守門者入白王言。阿私陀仙人乘虛空來。今在門外。王聞歡喜。即勅令前。王至門上自奉迎之。既見仙人。恭敬禮拜而即問言。尊者既來住門不進。為守門者不聽前耶仙人答言。無見止者。既來相詣宜須先白王。便隨從入於後宮。敬請令坐而問訊言。尊者四大常安和不。仙人答言。蒙大王恩幸得安樂。時白淨王白仙人言。尊者今日能來下降。我等種族方大熾盛。從今已去日就吉祥。為是經過故來此耶。仙人答言。我在香山。見大光明諸奇特相。又知大王心之所念。以是因緣故來到此。我以神力乘虛而至。聞上諸天說。王太子必當得成一切種智。度脫天人。又王太子從右脇生墮於七寶蓮華之上。而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又復諸天圍繞恭敬。聞有如此大奇特事。快哉大王宜應欣慶。太子今者可得見不。即將仙人至太子所。王及夫人抱太子出欲禮仙人。時彼仙人尋止王曰。此是天人三界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耶。時彼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王及夫人白仙人言。唯願尊者為相太子。仙人言善。即便佔相。具見相已。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及夫人。見彼仙人悲泣流淚。舉身戰怖生大憂惱。如大波浪動於小船。問仙人言。我子初生具諸瑞相。有何不祥而悲泣耶。爾時仙人歔欷答言。大王太子相好具足。無有不祥。王又問言。願更為我佔視。太子有長壽相不。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不。我年既暮。欲以國土皆悉付之。當隱山林出家學道。所可志願唯在於此。尊者為觀必定果耶。爾時仙人又答王言。大王太子具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如奩底。二者足下千輻輞轉輪相具足。三者手足相指長勝於餘人。四者手足柔軟勝餘身份。五者足跟廣具足滿好。六者足指合縵網。勝於餘人。七者足趺高平。好與跟相稱。八者腳腨纖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兩手摩膝。十者陰藏相如像王馬王。十一者身縱廣等。如泥俱盧樹。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青色。柔軟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靡。青色柔軟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勝閻浮檀金。十五者身光一丈。十六者皮薄細滑。不受塵垢。不停蚊蜹。十七者七處滿。兩足下。兩腋中。兩肩上。項中。皆滿字相分明。十八者兩腋下滿。如摩尼珠。十九者身如師子。二十者身廣端直。二十一者肩圓好。二十二者口四十齒。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頰車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軟薄。能覆面至耳髮際。二十八者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軟白如兜羅綿。三十二者頂髻肉成。具有如此相好之身。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為轉輪聖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種智。廣濟天人。然王太子必當學道。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當轉清淨法輪。利益天人開世間眼。我今年壽已百二十。不久命終生無想天。不覩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又問仙人。尊者向佔言。有二種。一當作王。二成正覺。而今云何言。決定成一切種智。時仙人言。我相之法。若有眾生具三十二相。或生非處。文不明顯。此人必為轉輪聖王。若三十二相皆得其處。文復明顯。此人必成一切種智。我觀大王太子。諸相皆得其所。又極明顯。是以決定知成正覺。仙人為王說此語已。辭別而退。
釋迦譜卷第一
釋迦譜卷第二
蕭齊釋僧祐譔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二(出因果經)
爾時白淨王既聞仙人決定之說。心懷愁惱。慮恐出家。即擇五百青衣賢明多智。為作嬭母。養視太子。其中或有乳者。或有抱者。或有浴者。或有浣濯者。如是等比供給太子。皆悉具足。又復別為起三時殿。溫涼寒暑。各自異處。其殿皆以七寶莊嚴。衣裳服飾皆悉隨時。王恐太子棄家學道。使其城門開閉之聲。聞四十里。又復擇取五百妓女形容端正。不肥不瘦。不長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數技。皆以名寶瓔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衛。於其殿前列樹甘果。枝葉蔚映華實繁茂。又有浴池清流澄潔。池邊香草雜色蓮華。猗靡芬數不可稱計。異類之鳥數百千種。光麗心目趣悅太子。太子既生始滿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太子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人堪受禮者。故因將終。託之而生(普耀經云。菩薩生七日後。其母命終。所以者何。本命應然。菩薩察之臨母命終。因來下生。懷菩薩時諸天供養。已服天食不甘世養。本福應然。去來今佛皆亦如是。母七日終受忉利天上功祚。適昇彼天。五萬梵天各執寶瓶。二萬魔妻手執寶縷。侍菩薩母。瑞應本起雲。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長阿含經云。毘婆尸佛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安樂無畏。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大善權經云。生後七日。其母便薨。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率觀後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神變來下。是菩薩權方便)。
爾時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時白淨王。勅作七寶天冠及以瓔珞。而與太子。太子年漸長大。為辦象馬牛羊之車。凡是童子所玩好具。無不給與。爾時舉國人民。皆行仁惠。五穀豐熟風雨以時。又無盜賊快樂安隱。皆是太子福德力故。時王又以青衣所生。是車匿等五百蒼頭給侍。太子至年七歲。父王心念。太子已大宜令學書。訪覓國中聰明婆羅門。善諸書藝。請使令來。以教太子。爾時有一婆羅門。名跋陀羅尼(漢言選友)。與五百婆羅門。以為眷屬。來受王請。即白婆羅門言。欲屈尊者為太子師。此可爾不。婆羅門言。當隨所知以授太子。時白淨王。更為太子起大學堂。七寶莊嚴床榻。學具極令精麗。卜擇吉日。即以太子與婆羅門。而令教之。爾時婆羅門。以四十九書字之本。教令讀之。於時太子見此事已。問其師言。此何等書。閻浮提中。一切諸書凡有幾種。師即默然不知所答。又復問言。此阿一字有何等義。師又默然亦不能答。內懷慚愧。即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讚歎言。太子初生行七步時。自言天人之中最尊最勝。此言不虛唯願為說。閻浮提書凡有幾種。太子答言。閻浮提中或有梵書。或佉樓書。或蓮華書。有如是等六十四種。
普耀經云。菩薩手執金筆栴檀書隷明珠書床問師選友。今師何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菩薩答曰。其異書者。有六十四。今師何言正有二種。師問皆何所名。答曰。梵書。佉留書。護眾書。疾堅書。龍鬼書。揵杳和書。阿須倫書。鹿輪書。天腹書。轉數書。轉眼書。觀空書。攝取書(文多不悉載也)此六十四。欲以何書而相教乎。時師歡悅。說偈讚嘆菩薩。為諸童子。一一分別諸字本末。勸發無上正真道意。瑞應本起雲。時去聖久。書缺二字。以問於師。師不能達。反啟其志。此阿字者是梵音聲。又此字義是不可壞。亦是無上正真道義。凡如此義無量無邊。爾時婆羅門深生慚愧。還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太子是天人中第一之師。云何而欲令我教耶。爾時父王聞婆羅門言。倍生歡喜。嘆未曾有。即厚供養彼婆羅門。隨意所之。凡諸技藝。典籍議論。天文地理。算數射御。太子皆悉自然知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歲。諸釋種中。五百童子皆亦同年。太子從弟提婆達多。次名難陀。次名孫陀罹難陀等。或有三十相。三十一相者。或復雖有三十二相。相不分明。各鬪技藝有大筋力。時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既聞太子諸藝皆通名徹十方。共相謂言。太子雖復聰明智慧善解書論。至於筋力拒勝。我等欲與太子校其勇健。爾時父王又訪國中善知射者。而召之來令教。太子即往後園欲射鐵鼓。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亦悉隨從。時師即便授一小弓而與太子。太子含笑而問之言。以此與我欲作何事。射師言欲令太子射此鐵鼓。太子又言此弓力弱。更求如是七弓將來。師即授與。太子便執七弓以射。一箭過七鐵鼓。時彼射師往白王言。大王。太子自知射藝。以箭力射過七鼓。閻浮提中無能等者。云何令我為作師也。爾時白淨王聞此語已。心大歡喜而自念言。我子聰明。書論算數四遠悉知。而其射藝四方人民未有知者。即勅太子及提婆達多等五百童子。又復擊鼓唱令國界。太子薩婆悉達。卻後七日。當出後園欲試武藝。諸人民中有勇力者可悉來此。到第七日。提婆達多與萬眷屬最先出城。於時有一大像當城門住。此諸軍眾皆不敢前。提婆達多問諸人言。何故住此而不前也。諸人答言有一大像當門而立。舉眾畏之故不敢前提婆達多聞此言已。獨前象所。以手搏頭即便躄地。於是軍眾次第得過爾時難陀。又與眷屬亦欲出城。其諸軍眾徐步漸前。難陀即問何故行遲。諸人答言提婆達多以手搏一象。躄在城門妨行者路。以是故遲。難陀即便前至象所。以足指挑象擲著路傍。無數人眾聚共視之。爾時太子與十萬眷屬。前後圍繞始出城門。見於路傍人眾聚看。即便問曰。此諸人輩為何所看。從人答言。提婆達多手搏一象。躄在城門妨人行路。難陀次出。以足指挑擲著於此。是故行人悉聚看之。於是太子即自念言。今者正是現力之時。太子即便以手執象。擲著城外還以手接。不令傷損。象又還甦無所苦痛。時諸人民嘆未曾有。王聞此已深生奇特。如是太子及提婆達多。並與難陀。四遠人民皆悉來集在彼園中。爾時彼園種種莊嚴。施列金鼓銀鼓。鍮石之鼓。銅鐵等鼓。各有七枝。爾時提婆達多最先射之。徹三金鼓。次及難陀亦徹三鼓。諸來人眾悉皆嘆訝。爾時群臣白太子言。提婆達多及與難陀皆已射訖。今者次第正在太子。唯願太子射此諸鼓。如是三請。太子曰善。而語之言。若欲使我射諸鼓者。此弓力弱更覓強者。諸臣答言。太子祖王有一良弓。今在王庫。太子語言。便可取來。弓既至已。太子即牽以放一箭。徹過諸鼓。然後入地泉水流出。又亦穿過大鐵圍山。爾時提婆達多。又與難陀共相撲戲。二人力等亦無勝者。太子又前。手執二弟躄之於地。以慈力故不令傷痛。爾時四遠諸人民眾。既見太子有如此力。高聲唱言。白淨王太子非但智慧勝一切人。其力勇健亦無等者。莫不嘆伏益生恭敬。
爾時白淨王即會諸臣而共議言。太子今者年已長大。智慧勇健皆悉具足。今宜應以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又復勅下餘小國王。卻後二月八日灌太子頂。皆可來集。至二月八日。諸餘國王。並及仙人婆羅門等。皆悉雲集。懸繒幡蓋燒香散華。鳴鐘擊鼓作諸妓樂。以七寶器盛四海水。諸仙人眾各各頂戴。授婆羅門。如是乃至遍及諸臣。悉已頂戴轉授與王。時王即以灌太子頂。以七寶印而用付之。又擊大鼓高聲唱言。今立薩婆悉達。以為太子。爾時虛空天龍夜叉人非人等。作天妓樂。異口同音讚言善哉。當於迦毘羅雞兜國立太子。時餘八國王。亦於是日同立太子。
爾時太子啟王出遊。王即聽許。時王即與太子。並諸群臣前後導從。桉行國界。復次前行到王田所。即便止息閻浮樹下。看諸耕人。爾時淨居天化作傷蟲。鳥隨啄之。太子見之起慈悲心。眾生可愍互相吞食。即便思惟離欲界愛。如是乃至得四禪地。日光昕赫。樹為曲枝。陰蔭太子。爾時白淨王四面推求問覓太子。從人答曰。太子今在閻浮樹下。時王即便與諸群臣往彼樹所。未至之間遙見太子端坐思惟。又見彼樹曲蔭其軀深生奇特。時王即前執太子手。問言。汝今何故在於此坐。太子答言。觀諸眾生更相吞食。甚可傷愍。王聞此語。心生憂畏慮其出家。宜急婚娉以悅其意。即便呼之俱共還國。太子答言。願停於此。王聞其語。心即念言。彼阿私陀往日所說。太子今者將如其言。王即流淚重喚還國。太子既見父王如此。即便隨從歸於所止。王恐愁憂不樂在家。更增妓女而娛樂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七。王集諸臣而共議言。太子今者年已長大。宜應為其訪索婚所。諸臣答言。有一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才過人禮儀備舉。有如是德堪太子妃。王即答言。若如卿語。便為納之。王還宮內。即勅宮中。聰明有智。舊宿女人。汝可往至摩訶那摩長者之家。瞻看其女容儀體行。為何如耶。可停於彼至滿七日。受王勅已。即便往彼長者之家。於七日中具觀此女。還答王言。我觀此女容貌端正威儀進止。無與等者。王聞其言。極大嘆喜。即便遣人。語摩訶那摩言。太子年長欲為納妃。諸臣並言。汝女淑令宜堪此舉。今欲相屈。時摩訶那摩答王使言。謹奉勅旨。王即令諸臣擇采吉日。遣車萬乘而往迎之。既至宮已。具足太子婚姻之禮。又復更增諸妓女眾。晝夜娛樂。爾時太子恆與其妃。行住坐臥未曾不俱。初自無有世俗之意。於靜夜中但修禪觀。時王日日問諸婇女。太子與妃相接近不。婇女答言。不見太子有夫婦道。王聞此語愁憂不樂。更增妓女而娛樂之。如是經時猶不接近。時王深疑恐不能男。
普耀經云。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若太子作佛。斷聖王種。王曰。何所玉女。宜太子妃。菩薩心念。吾不貪慾棄兜率來。以權方便今當試之。使上工匠立妙金像。以書文字。女人德義如吾所說。能應娉耳。時白淨王告右梵志。入迦夷衛週遍瞻察。梵志周行覩一玉女。淨猶蓮華類玉女寶。王問誰女。梵志報曰。執杖釋種女。王言儻不可意使自擇之。召羅衛好女會彼講堂。時釋女俱夷到菩薩所。諦視菩薩目未曾瞬。菩薩欣笑。執持寶英以遺俱夷。俱夷報曰。吾不貪寶當以功德莊嚴。王遣梵志往媒此女。執杖釋言。我等本性有藝術者乃嫁與之。王問菩薩能現術乎。菩薩曰能。王遍勅國中椎鐘擊鼓。卻後七日太子現術。諸有藝術皆來集會。勝者以釋女與之。於是調達右手牽象。左手撲殺。難陀出城。即牽移路側。菩薩出城門曰。是象身大臭熏城內。即右掌接擲著城外。時大臣焰光算術第一。言談算術亦不能及。樹木藥草眾水滴數一一可知。樗蒲六博天文地理。八萬異術一切諸會不及菩薩。調達及難陀欲手搏菩薩。菩薩愍之。舉調達身。在於空中。三反跳旋使身不痛。王及釋種更欲試射。調達竪四十里鼓。唯難陀六十里鼓。菩薩百里。調達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過。難陀六十里亦不得趣。菩薩引弓。弓即折破。問有異弓任吾用不。王曰。吾祖父所執用弓。奇異無雙無能用者。著於天寺便可持來。一切諸釋無能張者。菩薩以手捺張。拼弓之聲悉聞城內。注箭放撥中百里鼓。箭沒地中湧泉自出。中鐵圍山。三千剎土六反震動。一切諸釋怪未曾有。於時執杖釋種。以女俱夷為菩薩妃。隨世習俗現相娛樂。修行本起雲。太子年至十七。王為采擇名女。無可意者。有小國王名須波弗。漢言善覺。女名裘夷。端正少雙。八國皆求。悉不與之。白淨王召而告之曰。吾為太子娉娶卿女。善覺憂愁。若不許者恐見誅伐。與者諸國結怨。女言表白淨王國中。勇武技術最勝者。我乃為之。王勅群臣悉出戲場。太子舉象。射中鐵圍山。善覺送女指太子宮。瑞應本起雲。太子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選數千。最後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禮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太子雖納久而不接。婦人情慾有附近心。太子曰。常得好華置我中間。共視之寧不好乎。裘夷即具好華又欲近之。太子曰。卻此華汁污於床席。久後復曰。得好白[疊*毛]置我中間。兩人觀之不亦好乎。婦即具[疊*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卻人有汗垢必污此[疊*毛]。婦不敢近。侍女咸疑太子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卻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娠。
大善權經云。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慾所以示現妻息。防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又是菩薩本願所致。
爾時太子聞諸妓女歌詠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清涼。太子忽便欲出遊觀。即遣妓女往白王言。在宮日久樂欲暫出園林遊戲。王聞此語。心生嘆喜而自念言。太子當是不樂在宮行夫婦禮。所以求出園林去耳。即便聽之。勅諸群臣。整治園觀。所經道路皆令清淨。太子即便往至王所。頭面禮足辭出而去。時王即便勅一舊臣。聰明智慧善言辯者。令從太子。
爾時太子。與諸官屬前後導從。出城東門。國中人民聞太子出。男女盈路觀者如雲。時淨居天化作老人。頭白背傴拄杖贏步。太子即便問從者言。此為何人。從者答言。此老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老。答曰。此人昔日曾經嬰兒童子。少年遷謝不住。遂至根熟形變色衰。飲食不消氣力虛微。坐起苦極餘命無幾。故謂為老。太子又問。唯此一人老。一切皆然。從者答言。一切皆悉應當如此。爾時太子聞是語已。生大苦惱而自念言。日月流邁。時變歲移。老至如電。身安足恃。我雖富貴豈獨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太子從本已來不樂處世。又聞此事益生厭離。即迴車還愁思不樂。時王聞已心懷煎憂。恐其學道。更增妓女。以時娛樂之。
爾時太子。復經少時啟王出遊。王聞此言。心生憂慮而自念言。太子前出。逢見老人憂愁不樂。今者云何而復求出。王愛太子不忍違意。僶俛從之。即集諸臣而共議言。太子前者出城東門。逢見老人還輒不樂。今者已復求出遊觀。吾不能免遂復許之。諸臣答言。當更嚴勅外諸官屬。修治道路。懸繒幡蓋。散華燒香。皆使華麗。無令臭穢諸不淨潔及以老疾在道側也。爾時迦毘羅雞兜城。四門之外各有一園。樹木華果浴池樓觀。種種莊嚴皆悉無異。王問諸臣。外諸園觀何者為勝。諸臣答言。外諸園觀皆等無異。如忉利天嘆喜之園。王又勅言。太子前出已從東門。今者可令從南門出。爾時太子。百官導從出城南門。時淨居天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顏貌痿黃。舉身戰掉。不能自持。兩人扶腋在於路側。太子即問。此為何人。從者答言。此病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病。答曰。夫謂病者。皆由嗜欲飲食無度。四大不調轉變成病。百節苦痛氣力虛微。飲食寡少眠臥不安。雖有身手不能自運。要假他力然後坐起。爾時太子以慈悲心。看彼病人自生憂愁。又復問言。此人獨爾餘皆然耶。答曰。一切人民無有貴賤同有此病。太子聞已心自念言。如此病苦普應縈之。云何世人耽樂不畏。作是念已。深生恐怖身心戰動。譬如月影。現波浪水。語從者言。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世人於中橫生歡樂。愚癡無識不知覺悟。今者云何欲往彼園遊觀嬉戲即便迴車還入王宮。坐自思惟愁憂不樂。王問從者。太子今出寧有樂不。從者答言。始出南門逢見病人。以此不樂即迴車還。王聞此語。心大愁憂慮其出家。時王即便問諸臣言。太子前者出城東門。逢見老人愁憂不樂。以此事故。吾勅卿等淨治道路。無令老病在於巷側。云何今出於城南門。而復致有疾病人耶。又令太子逢值見之。諸臣答言。近受王勅嚴命外司。勿使有諸臭穢老病。在於前側互相檢覆。無敢懈怠。不知何緣忽有病人。非是我等之罪咎也。爾時王問諸從者言。汝等並見病人在路。從何而至。從者答曰。無有蹤跡。不知何來。時王深於太子生猶豫心。恐其學道更增妓女而悅其意。又復欲使於五欲中生戀著心。
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名憂陀夷。聰明智慧極有辯才。時王即便請來入宮而語之言。太子今者不樂在世受於五欲。恐其不久出家學道。汝可與之共作朋友。具說世間五欲樂事。令其心動不樂出家。時憂陀夷便即答言。太子聰明無與等者。所知書論皆悉淵博。並是我今所未曾聞。云何見使誘說之也。譬如藕絲欲懸須彌。我亦如是。終不能迴太子之心。大王既勅令作朋友。要當自竭我所知見。時憂陀夷。受王勅已隨從太子。行住坐臥不敢遠離。時王又復選諸妓女。聰明智慧顏容端正。善於歌舞能惑人者。種種莊飾光麗悅目。皆悉遣往給侍太子。
爾時太子。復經少時啟王出遊。王聞此語心自念言。彼憂陀夷。既與太子共為朋友。今若出遊成勝於前。無復厭俗樂出家心。作是念言。即便聽許時王又復集諸大臣。悉語之言。太子今者復求出遊。我不忍違已復聽之。太子前出東南二門。已見老病還輒愁憂。今者宜令從西門出。我心慮其還又不樂。憂陀夷是其良友。冀今出還不復應爾。卿等好令修治道路。園林台觀皆使嚴整。香華幡蓋數倍於前。無令復有老病臭穢在道側也。臣受勅已即語外司。嚴治道路並及園林。光麗倍常。王又先送諸妙妓女。置彼園中。又復勅語憂陀夷言。若當路側有不詳事。可以方便誘說其心。並勅諸臣隨從太子。皆令伺察。若有不吉遠驅逐之。爾時太子與憂陀夷。百官導從燒香散華。作眾妓樂出城西門。時淨居天心自念言。先現老病於二城門。舉眾皆見。令白淨王瞋責從者並及外司。太子今出。王制嚴峻我今現死。若皆見者增王忿怒。必加罰戮枉及無辜。我於今日所現之事。唯令太子及憂陀夷二人見耳。使餘官屬不受責也。作此念已即便來下。化為死入四人輿舉。以諸香華布散尸上。室家大小號哭送之。爾時太子與憂陀夷二人獨見。太子問言。此為何人。而以香華莊嚴其上。復有人眾號哭相送。時憂陀夷以王勅故默然不答。如是三問。淨居天王威神之力。使憂陀夷不覺答言是死人也。太子又問。何謂為死。憂陀夷言。夫謂死者。刀風解形神識去矣。四體諸根無復所知。此人在世貪著五欲。愛惜錢財辛苦經營。唯知積聚不識無常。今者一旦捨之而死。又為父母親戚屬眷之所愛念。命終之後猶如草木。恩情好惡不複相關。如是死者誠可哀也。太子聞已心大顫怖。又問憂陀夷言。唯此人死餘亦當然。即復答言。一切世人皆應如是。無有貴賤而得免脫。太子素性恬靜難動。既聞此語不能自安。即以微聲語憂陀夷。世間乃復有此死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即勅御者可迴車還。御者答言。前出二門。未到園所中路而返。致令大王深見瞋責。今者豈敢復如此也。時憂陀夷與御者言。如汝所說不應便歸。即復前行至彼園中。香華幡蓋作眾妓樂。眾妓端正猶如諸天婇女無異。於太子前各競歌舞。冀以姿態悅動其意。太子心安不可移轉。即止園中蔭息樹間。除其侍衛端坐思惟。憶昔曾在閻浮樹下。遠離欲界。乃至得於第四禪定。爾時憂陀夷。到太子所而作此言。大王見勅。令與太子共為朋友。脫有得失互相開悟。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轉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今獻誠言願不見責。古昔諸王及今現在。皆悉受於五欲之樂。然後出家。太子云何永絕不顧。又人生世宜順人行。無有棄國而學道者。唯願太子受於五欲。令有子息不絕王嗣。爾時太子而答之言。誠如所說。但我不以損國故爾。亦復不言五欲無樂。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於五欲不敢愛著。汝向所言古昔諸王。先經五欲然後出家。此諸王等今在何許。以愛慾故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或在人天。以有如是輪轉苦故。是以我欲離老病苦生死法耳。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時憂陀夷雖竭辯才勸獎太子。不能令迴。即便退坐歸於所止。太子仍勅嚴駕還宮。諸妓女眾及憂陀夷。愁憂慘慼顏貌顰蹙。如人新喪所愛親屬。太子到宮惻愴倍常。時白淨王呼憂陀夷。而問之言。太子今出寧有樂不。憂陀夷言。出城不遠逢見死人。亦不知其從何而來。太子與我同時見之。太子問言。此為何人。我亦不覺答是死人。時王即復問諸從者。汝等皆見城西門外有死人不。從者答言。我等不見。王聞此語神意豁然。而自念言。太子憂陀夷二人獨見。此是天力非諸臣咎。必定當如阿私陀言。作此念已心大苦惱。復增妓女以娛樂之。日日遣人慰誘太子。而語之言。國是汝有。何故愁憂而不樂也。王又嚴勅諸妓女眾。悅太子意勿捨晝夜。時白淨王雖知天力非復人事。愛重太子不能不言。心自思惟。太子前已出三城門。今者唯有北門未出。其必不久更求出遊。當復莊嚴彼外園林。倍令光麗。勿使有諸不可意事。如所思惟具勅諸臣。時王又復心自願言。太子若出城北門時。唯願諸天勿復現於不吉祥事。復令我子心生憂惱。既心願已遂勅御者。太子若出當令乘馬。使得四望見諸人民光麗莊飾。是時太子啟王出遊。王不忍違。便與憂陀夷及餘官屬。前後導從出城北門。到彼園所。太子下馬止息樹下。除去侍衛端坐思惟。念於世間老病死苦。時淨居化天。作比丘法服持缽。手執錫杖。視地而行。在於太子前。太子見已即便問言。汝是何人。比丘答言。我是比丘。太子又問何謂比丘。答曰。能破結賊不受後身。故曰比丘。世間皆悉無常危脆。我所修學無漏聖道。不着色聲香味觸法。永得無為到解脫岸。作是言已於太子前。現神通力騰虛而去。當爾之時。諸從官屬皆悉覩見。太子既已見此比丘。又聞廣說出家功德。會其宿懷厭欲之情。便自唱言。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為勝。我當決定修學是道。作是語已。即便索馬還歸宮城。於時太子心生歡慶。而自念言。我先見有老病死苦。晝夜常恐為此所逼。今見比丘開悟我情。示解脫路。作此念已即自思惟。方便求覓出家因緣。爾時白淨王問憂陀夷言。太子今出寧有樂不。時憂陀夷即答王言。太子向出所經道路無諸不祥既到園中。太子獨自在於樹下。遙見一人剃除發須著染色衣。來太子前而共語言。語言既畢騰虛而去。竟亦不知何所論說。太子因是嚴駕而歸。當爾之時顏容歡悅。還至宮中方生憂愁。時白淨王。既聞此語心生狐疑。亦復不知是何瑞相。深懷懊惱而自念言。太子決定捨家學道。又納其妃久而無子。我今當勅耶輸陀羅。當思方便莫絕國嗣。復應警戒。勿使太子去而不知。既作是念如所思惟。即便勅於耶輸陀羅。耶輸陀羅聞王勅已。心懷慚愧默然而住。行止坐臥不離太子。時王復增諸妙妓女以娛樂之。
爾時太子年至十九。心自思惟。我今正是出家之時。而便往至於父王所。威儀詳序。猶如帝釋往詣梵天。傍臣見已而白王言。太子今者來大王所。王聞此言憂喜交集。太子既至頭面作禮。爾時父王。即便抱之。而勅令坐。太子坐已白父王言。恩愛集會必有別離。唯願聽我出家學道。一切眾生。愛別離苦皆使解脫。願必垂許不見留難。時白淨王聞太子語。心大苦痛。猶如金剛摧破於山。舉身顫掉不安本座。執太子手不復能言。啼泣流淚歔欷哽咽。如是良久微聲而言。汝今宜應息出家意。所以者何。年既少壯國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懷顧。普耀經云。太子白王欲得四願。一者不老。二者無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假使父王與此四願。不復出家。王聞重悲。此四願者古今無獲。爾時太子既見父王流淚不許。還歸所止。思惟出家愁憂不樂。
爾時迦毘羅施兜國。諸大相師並知。太子若不出家。過七日後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各以所知往白王言。釋迦種姓于此方興。王聞是語心生歡喜。即勅諸臣並釋種子。汝聞相師如此言不。皆應日夜侍衛太子可於四門。門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闍那內。羅置人眾而防護之。普耀經云。明日即勅五百諸釋。勇多力者宿衛菩薩。令城四門開閉之聲聞四十里。復勅耶輸陀羅並諸內宮。倍加警戒。過於七日勿使出家。時王又來至太子所。太子遙見即往奉迎。頭面禮足問訊起居。王語太子。我昔既聞阿私陀說。及眾相師。並諸奇瑞。必定知汝不樂處世。國嗣既重孰當相繼。唯願為我生汝一子。然後絕俗不復相違。爾時太子聞父王言。心自思惟。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為國無紹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勅。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時耶輸陀羅便覺體異。自知有娠。王聞太子如勅之言心大歡喜。當謂太子七日之內必未有兒。若過此期。轉輪王位自然而至。不復出家。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年已至十九。今又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便思求出家。所以者何。今正是時。又於父王所願已滿。作此念已。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照於淨居天宮。不令人間見此光明。爾時諸天見此光已。皆知太子出家時至。即便來下到太子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者正見成熟之時。於是太子答諸天言。如汝等語今正是時。然父王勅內外官屬。嚴見防衛欲去無從。諸天白言。我等自當設諸方便。令太子出使無知者。諸天即便以其神力。令諸官屬悉皆熟臥。爾時耶輸陀羅眠臥之中。得三大夢。一者夢月墮地。二者夢牙齒落。三者夢失右臂。得此夢已。眠中驚覺。心大怖懼。白太子言。我於眠中得三惡夢。太子問言。汝夢何等。耶輸陀羅即便具說所夢之事。太子語言。月猶在天。齒又不落。臂復尚在。當知諸夢虛假不實。汝今不應橫生怖畏。耶輸陀羅又語太子。如我自忖所夢之事。必是太子出家之瑞。太子又答。汝但安眠勿生此慮。要不令汝有不祥事。耶輸陀羅聞此語已。即便還眠。太子即從座起。遍觀妓女及耶輸陀羅。皆如木人。譬如芭蕉中無堅實。或有倚伏於樂器上。臂腳垂地更相枕臥。鼻涕目淚口中流涎。又復遍觀妻及妓女。見其形體。發爪髓腦。骨齒髑髏。皮膚肌肉。筋脈肪血。心肺脾腎。肝膽膓胃。屎尿涕唾。外為革囊。中盛臭穢。無一可奇。強熏以香。飾以華綵。譬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百年之命臥消其半。又多憂惱其樂無幾。世人云何恆見此事。而不覺悟。又於其中貪著淫欲。普耀經云。於時菩薩夜觀妓女。百節空中。譬如芭蕉。鼻涕目淚。樂器縱橫。顧視其妻。具見形體。腦髓髑髏。心肺膓胃。外是革囊。中有臭處。猶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三界無怗唯道可恃。欲界諸天住於空中。法行天子遙白菩薩。時已到矣。沸星適現。即勅車匿起鞁犍陟。適宣此言。時四天王與無數閱叉龍鬼等。皆被鎧甲。從四方來。稽首菩薩。城中男女皆疲極寐。孔雀眾鳥亦疲極寐。修行本起雲。諸天皆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召烏蘇慢(此名厭神)適來宮國內外厭寐。我今當學古昔諸佛所修之行。急應遠此大火之聚。
爾時太子思如是已。至於後夜。淨居天王極欲界諸天。充滿虛空。即共同聲白太子言。內外眷屬皆悉昏臥。今者正是出家之時爾時太子。即便自往至車匿所。以天力故。車匿自覺。而語之言。汝可為我。鞁犍陟來爾時車匿。聞此語已。舉身戰怖心懷猶豫。一者不欲違太子令。二者畏王勅旨嚴峻。思惟良久流淚而言。大王慈勅如是之嚴。且又今日非遊觀時。又非降伏怨敵之日。云何於此後夜之中。而忽索馬。欲何所之。太子又復語車匿言。我今欲為一切眾生。降伏煩惱結使賊故。汝今不應違我此意。爾時車匿舉聲號泣。欲令耶輸陀羅及諸眷屬皆悉覺知太子當去。以天神力昏臥如故。車匿即便牽馬而來。太子徐前而語車匿及以犍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世間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緣甚難成就。車匿聞已默然無言。於是犍陟不復噴鳴。爾時太子見明相出。放身光明徹照十方。師子吼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於是諸天捧馬四足並接車匿。釋提桓因執蓋隨從。諸天即便令王北門自然而開。不使有聲。車匿重悲。門閉下鑰。誰當開者。時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太子於是從門而出。虛空諸天讚歎隨從。爾時太子又師子吼。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不能轉於法輪。要不還與父王相見。若當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當於太子說此誓時。虛空諸天讚言。善哉斯言必果。至於天曉所行道路。已三踰闍那。時諸天眾。既從太子至此處已。所為事畢忽然不現。
爾時太子次行至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太子見此園林。寂靜無諸諠鬧。心生歡喜。諸根悅豫。即便下馬撫背而言。所難為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馬行駿疾如金翅鳥王。汝恆隨從不離我側。世間之人或有善心而形不隨。或運形力而心不稱。汝今心形皆悉無違。又世間人處富貴者。競隨奉事。我既捨國來此林中。唯汝一人獨能隨我。甚為希有。我今既已至閑靜處。汝便可與犍陟俱還宮也。爾時車匿聞此語已。悲號啼泣。迷悶躄地不能自勝。於是犍陟既聞被遣。屈膝舐足淚落如雨。車匿答言。我云何忍聽太子如此言耶。我於宮中違大王勅。輒鞁犍陟以與太子。令致今日來至於此。父王及摩訶波闍波提。失太子故必當憂惱。宮中內外亦應騷動。又復此處多諸險難。勐獸毒蟲交橫道路。我今云何而捨太子獨還宮也。太子即答車匿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諸苦。我當云何與此作侶。吾今為欲斷諸苦故而來至此。苦若斷時然後當與一切眾生而作伴侶。我於即時諸苦未離。云何而得為汝作侶。車匿又白。太子生來長於深宮。身體手足皆悉柔軟。眠臥床褥無不細滑。如何一旦履藉荊棘瓦礫泥土止宿樹下。太子答言。誠如汝語。設我住宮。乃得免此形荊棘之患。老病死苦會當見侵。車匿既聞太子此語。悲泣垂淚默然而住。於時太子即就車匿取七寶劍而師子吼。過去諸佛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捨棄飾好剃除鬚髮。我今亦當依諸佛法。作此言已便脫寶冠髻中明珠。以與車匿而語之曰。以此寶冠及以明珠。致王足下。汝可為我上白大王。我今不為生天樂故。亦復非不孝順父母。亦無忿恨瞋恚之心。但以畏彼生老病死。為除斷故來至此耳。汝應助我隨喜欣慶。勿於吉祥更生悲愁。父王若謂我今出家未是時者。汝以我語上啟大王。老病死至豈有定時。人雖少壯焉得免此。父王若復而責我言。本要有子當聽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及出宮時不啟聞者。汝可為我具啟父王。耶輸陀羅久已有娠。王自聞之昔勅如此非為專輒。往古有諸轉輪聖王厭國位者。入於山林出家求道。無有中塗還受五欲。我今出家亦復如是。未成菩提終不還宮。內外眷屬皆當於我有恩愛情。可以汝辯為解釋之。勿使於我橫生憂惱。太子又復脫身瓔珞。以授車匿而語之言。汝可為我持此瓔珞。奉摩訶波闍波提道。我今為斷諸苦本故。出宮城求滿大願。勿復於我反更生苦。又脫身上餘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亦復語言。人生於世愛別離苦。我今為欲斷此諸苦。出家學道勿以我故恆生愁憂。並諸親屬皆亦如是。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倍增悲絕不忍違於太子勅令。即便長跪。受取寶冠明珠瓔珞及嚴飾具。垂淚而言。我聞太子如此志願舉身顫掉。設令有人心如木石。聞此語者亦當悲感。況我生來奉侍太子。聞此誓言而不感絕。唯願太子捨於此志。勿令父王及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並餘親屬。生大悲苦。若使決定不迴此意。勿於是處而復棄我。我今歸依太子足下。終不見有違離去理。設當還宮王必責我。云何獨委太子而歸。欲令何言上答大王。太子答言。汝今不應作如是語。世皆離別豈常集聚。我生七日而母命終。母子尚有死生之別。而況餘人。汝勿於我偏生戀慕。可與犍陟俱還宮也。如是再勅猶不肯去。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以習障。釋提桓因接發而去。虛空諸天燒香散華。異口同音讚言。善哉善哉。大善權經云。菩薩自剃頭鬢。諸天龍神無能見頂。況能除發。菩薩念白淨王當起恨意。誰剃子首故自剃之。王乃默然是為方便。
爾時太子剃鬚發已自見其身。所著之衣猶是七寶即心念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所著衣服不當如此。時淨居天於太子前。化作獵師身服袈裟。太子既見心大歡喜而語之言。汝所著衣是寂靜服。往昔諸佛之標式也。云何著此而為罪行。獵者答言。我著袈裟以誘群鹿。鹿見袈裟皆來近我。我得殺之。太子又言。若如汝說。著此袈裟。但欲為殺諸鹿故耳。非求解脫而著之也。我今持此七寶之衣與汝貿易。吾服此衣為欲攝救一切眾生斷其煩惱。獵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脫寶衣而與獵者。自被袈裟。依過去諸佛所服之法。時淨居天還復梵身。上昇虛空歸其所止。於時空中有異光明。車匿見此心生奇特。嘆未曾有。今此瑞應非為小緣。車匿既見太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定知太子必不可迴。悶絕於地倍增懊惱。爾時太子而語之言。汝今宜應捨此悲愁。便還宮城具宣我意。太子於是即徐前行。車匿歔欷頭面作禮。乃至遠望不見太子。然後方起舉身顫掉不能自勝。顧看犍陟及莊嚴具。嗚咽悲哽涕泗交流。即牽犍陟。執持寶冠嚴身之具。車匿號咷犍陟悲鳴。緣路而還。爾時太子即便前至跋伽仙人所住之處。時彼林中有諸鳥獸。既見太子皆悉矚目。端住不瞬。跋伽仙人遙見太子。而自念言。此是何神為日月天。為帝釋也。便與眷屬來迎太子。深生敬重而作是言。善來仁者。太子既見諸仙人眾。心意柔軟威儀詳序。太子即便前其住處。諸仙人等無復威光。皆悉同來請太子坐。太子坐已觀察彼諸仙人之行。或有以草而為衣者。或以樹皮樹葉以為服者。或有唯食草木華果。或有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如是行於自餓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翹一腳。或臥塵土。或有臥於荊棘之上。或有臥於水火之側。太子既見如此苦行。即便問於跋伽仙人。汝等今者行此苦行。甚為奇特。皆欲求於何等果報。仙人答言。修此苦行為欲生天太子又問。諸天雖樂福盡則窮。輪迴六道終為苦聚。汝等云何。修諸苦因以求苦報。太子即便心自嘆言。商人為寶故入大海。王為國土興師相伐。今諸仙人。為生天故修此苦行。作是嘆已默然而住。跋伽仙人即問太子。仁者何意。默然不言。我等所行非真正也。太子答言。汝等所行非不至苦。然求果報終不離苦。太子與仙人說此議論。言語往覆乃至日暮太子即便停彼一宿。既至明旦復更思惟。此諸仙人雖修苦行。皆非解脫真正之道。我今不應止住於此。即與仙人辭別欲去。時諸仙人白太子言。仁者來此我皆歡喜。令我人眾威德增盛。今者何故而忽欲去。為是我等失於威儀。為此眾中相犯觸也。以何因緣不住於此。太子答言。非是汝等有如是失。賓主之儀亦無所少。但汝所修增長苦因。我今學道為斷苦本。以此因緣是故去耳。諸仙人眾自共議言。其所修道極為廣大。云何我等而得留之。
爾時有一仙人善知相法。語眾人言。今此仁者諸相具足。必當得於一切種智為天人師。即便俱往詣太子所而作是言。所修道異不敢相留。若欲去者可向北行。彼有大仙名阿羅邏迦蘭。仁者可往就其語論。我觀仁者。亦當不必住於彼處。於是太子即便北行。諸仙人眾見太子去。心懷懊惱合掌隨送。極望絕視然後乃還。
釋迦譜卷第二
釋迦譜卷第三
蕭齊釋僧祐譔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三(出因果經)
爾時太子既出宮已。至於天曉。耶輸陀羅及諸婇女從眠而覺。不見太子悲號啼泣。即便往啟摩訶波闍波提。今旦忽失太子莫知所在。摩訶波闍波提聞是語已迷悶躄地。如是展轉乃至達王。王聞此言屹然無聲。失其精魂若喪四體。舉宮內外皆亦如是。時諸大臣即入檢視太子住處。桉行宮城。見城北門自然已開。又復不見車匿犍陟。即問門司誰開此者。互相推檢皆云不知。並問防人亦云不解此門開意。於時大臣心自思惟。北門既開太子必當從此而出。宜速尋覓太子所在。即勅千乘萬騎。絡繹四出追求太子。以天力故。迷失道徑不知所之。即便還歸白大王言。推辱太子不知所在。爾時車匿步牽犍陟及莊嚴具。悲泣嗚咽隨路而還。舉邑人民見此驚愕無不懊惱。悉皆競來問車匿言。汝送太子置於何處。今與犍陟而獨還也。車匿既得諸人問此。倍更悲絕不能答之。此諸人民。雖見犍陟鞁帶鞍勒七寶莊嚴。不見太子猶若死人飾以華綵。於是車匿前入宮城。犍陟悲嘶諸廄群馬一時哀鳴。外諸官屬白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言。車匿唯與犍陟俱還。聞此言已。宛轉於地而自念曰。今者唯聞車匿犍陟相隨俱還。而不聞道太子歸聲。摩訶波闍波提即作是言。我養太子至年長大。一旦捨我不知所在。譬如果樹結華成實臨熟落地。又如飢人遇百味饌。臨欲食之忽然翻倒。耶輸陀羅又自言曰。我與太子行住坐臥不相遠離。今者捨我莫知所趣。古昔諸王入山學道。皆將妻子不暫相棄。世間之人。一遇相識別不相忘。夫妻之情。恩愛之深。而乃反更如是之薄。語車匿言。寧與智者而作怨讐。不共愚人以為親厚。汝癡頑人。盜送太子置於何處。令此釋族不復熾盛。又責犍陟。汝載太子出此王宮。近去之時寂然無聲。今者空返何意悲嘶。爾時車匿即便答言。勿責於我及以犍陟。所以者何。此是天力非人所為。當於爾夕夫人婇女皆悉眠臥。太子勅我令起鞁馬。我於爾時以大高聲而諫太子。欲使夫人及諸婇女聞此驚寤。及鞁犍陟都無覺者。城門每開聞四十里。當爾之時自然而開。又無一聲。如此之事豈非天力。出城之時。天令諸神手捧馬足。並接於我。虛空諸天隨從無數。我當云何而能止也。時天既曉行三踰闍那。至彼跋伽仙人住處。又復有諸奇特異事。願聽我說。太子既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手撫馬背。並勅於我令還宮城。我於此時。隨從太子永無歸意。太子見遣終不聽住。又復就我取七寶劍而自唱言。過去諸佛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捨於飾好剃除鬚髮。我今亦當依諸佛法。唱此言已。即脫寶冠及以明珠。悉付我還置王足下。又以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餘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我於爾時雖聞此誨。猶侍左右無有歸情。於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天於空中隨接而去。即便前行逢於獵者。以身所著七寶妙衣。而與獵人貿易袈裟。於是虛空有大光明。我見太子形服既變。深知其意必不可迴。我即悶絕心大懊惱。太子前至跋伽仙人所住之處。我便於彼辭別而歸。此諸奇特。皆是天力非復人事。願勿責我及犍陟也。時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既聞車匿說此事已。心小醒悟默然無聲。
爾時白淨王悶絕始醒。勅喚車匿而語之言。汝云何令諸釋種姓生大苦惱。我有嚴制勅內外官屬。守護太子畏其出家。汝復何意輒送太子置於何處。車匿怖懼而啟王言。太子出城實非我咎。唯願大王聽我具說。即以寶冠及髻中明珠。置王足下。太子令我以所冠珠置王足下。七寶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餘莊嚴具與耶輸陀羅。王見諸物倍增悲絕。雖復木石猶尚有感。況乃父子恩愛之深。車匿具以前事而啟王言。太子勅我。父王若謂本要有子當聽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臨去之時又不啟者。汝可為我具答父王。耶輸陀羅久已有娠。王宜問之。昔勅如此非為專輒。王聞此言即便遣問耶輸陀羅。太子云汝久已有娠。實如此不。耶輸陀羅即答信言。當於大王來此宮時。太子指我即覺有娠。王聞其語生奇特心。憂惱暫歇而自念言。我前所以許令有子聽出家者。七日之中必無子理。轉輪王位自然而至。不謂七日未滿而便有娠。深自咎悼智慧淺短。所為方便不能住之。輕作此約重增悔恨。太子神略出人意表。今日之事亦復兼是諸大天力。我今不應責車匿也。時白淨王心自思惟。太子出家必不可迴。設使更作諸餘方便。亦不能留。雖復棄國出家學道。然已有子不絕種嗣。我今應勅耶輸陀羅。好令將護所懷之子。時白淨王愛念情深。語車匿言。我今當往尋求太子。不知即時定在何許。其今既已捨我學道。我復何忍獨生活也。便當追逐隨其所在。爾時王師及與大臣。聞王欲出尋求太子。二人俱共來諫王言。大王不應自生憂惱。所以者何。我觀太子。見其相貌。過去世中。久已修習出家之業。設復令為釋提桓因亦當不樂。況復今者轉輪王位而能留也。大王不憶。太子初生而行七步。舉手住言。我生已盡是最後身。諸梵天王釋提桓因。悉來下從。如此奇特云何樂世。又復白王。阿私陀仙人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學道。必當成就一切種智。今時既到。大王何故而生愁苦。又復大王嚴勅內外。守護太子慮恐出家。而諸天來導引出城。如是之事非復人力。唯願大王當生歡喜。勿懷愁惱不須自出。若憶太子猶不已者。我今當與大臣尋求所在。王聞此語心自念言。我知太子雖不可迴。未忍便捨不復追之。今當試令師與大臣更一尋求也。即便答師及大臣言。善哉可去。舉宮內外心皆苦惱。佇遲速還。於是王師大臣。即便辭出追尋太子。爾時白淨王發遣王師及大臣已。即以太子瓔珞。與摩訶波闍波提。而語之言。此是太子所服瓔珞。付車匿還。今以與汝。摩訶波闍波提見瓔珞已。倍增悲絕。而自念言四天下人極為薄福。失此明智轉輪聖王。又送餘莊嚴具。以與耶輸陀羅。而語之曰。太子以此嚴身之具。令持與汝。耶輸陀羅既見此物悶絕躄地。王又遣人勅耶輸陀羅。令自愛敬無使胎子不安隱也。
爾時王師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除去從人及諸儀飾。便前仙人所住之處。仙人請坐互相問訊。於是王師語仙人言。我是白淨王師。今所以來至於此者。彼白淨王足相太子。厭惡生老病死之苦。出家學道路由此林。大仙見不。跋伽仙人答王師言。我近於此見一童子。顏容端正相好具足。來入此林共我議論。遂經一宿不知乃是王之太子。鄙薄我等所修之道。從此北行詣彼仙人阿羅邏迦蘭。爾時王師大臣聞此言已。即便疾往彼仙人所。而於中路遙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卻侍衛。脫諸儀服前太子所。坐於一面互相問訊。於是王師白太子言。大王見使尋求太子。欲有所說。太子答曰。父王勅汝欲何所道。王師答言。大王久知太子深樂出家。此意難迴。然王於太子恩愛情深。憂愁盛火常自熾然。須太子歸以滅之耳。願便迴駕還返宮城。雖有物務不令太子令棄道業。靜心之處不必山林。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內外眷屬。皆悉沒於憂惱大海。思太子還而拯救之。
爾時太子聞王師語。以深重聲答王師言。我豈不知父王於我恩情深也。但畏生老病死之苦。是以來此為斷除故。若令息愛終日合會。又無生老病死苦者。我復何為來至於此。我今所以違遠父王。欲為將來和合故耳。父王憂愁大火今雖熾然。我與父母唯餘今生有此一苦。將來自當永絕斯患。若如汝言令吾處宮修道業者。如七寶捨滿中焰火。當有人能止此室不。如雜毒食。設有饑人終不食之。我既棄國出家修道。云何令我復還宮城修學道也。世間之人在大苦中。為小樂故尚復耽湎不能暫捨。況我在此極寂靜處。無諸患苦而能棄捐。還就於惡。古昔諸王入山學道。無有中路還受欲者。父王若欲必令我歸。便是違於先王之法。爾時王師白太子言。誠如太子今之所說。然諸先聖一言未來定有果報。一言定無。此二先聖尚不能知。未來世中必定有無。太子云何欲捨現樂而求未來不定果報。生死果報尚不可知決定有無。云何乃欲求解脫果。唯願太子便還宮也。太子答言。彼二仙人說未來果。一者言有。一者言無。皆是疑心非決定說。我今終不隨順彼教。不應以此而見難詰。所以者何。我今不為希慕果報而來至此。以目所見生老病死。必應經之。故求解脫免此苦耳。令汝不久見我道成。我此志願終不可回。還啟父王說如此也。
爾時太子作此言已。即從座起。與王師大臣辭別。北行詣阿羅邏迦蘭仙人。於時王師大臣見太子去。啼泣懊惱。一者念太子情深。二者奉受王使來太子所。而復不能移轉其意。徘徊路側不能自反。互共議言。既被王使而無力效。今者空歸云何奉答。我等當留所從五人。聰明智慧心意柔軟。為性忠直種族強者。密令伺察看其進止。作此言已顧瞻其傍。見憍陳如等五人。而語之言。汝等悉能留止此不。五人答言。善哉如勅。進止去來當密伺察。即便辭別趣太子所。王師大臣還歸宮城。
爾時太子往彼阿羅邏迦蘭仙人住處。度於恆河。路由王舍城。既入城已。諸人民眾。見太子顏貌相好殊特。歡喜愛敬。舉國皆悉奔馳瞻視。如是諠譁徹頻婆娑羅王。王便驚問此是何聲。諸臣答言。白淨王太子名薩婆悉達。昔諸相師記其應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又復記其若出家者。必當成就一切種智。其人今者來入此城。外諸人民馳競來看。以是之故所以諠鬧。時頻婆娑羅王既聞此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即勅一人。往令伺察太子所在。使者受勅尋求太子。見在般荼婆山。於一石上端坐思惟。時使即歸具白大王。王便嚴駕。與諸臣民詣太子所。至般荼婆山。遙見太子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便下馬。除去儀飾及諸侍衛。前坐問訊太子。四大悉調和不。我見太子心甚歡喜。然有一悲。太子本是日之種姓。累世相承為轉輪王。太子今者轉輪王相皆悉具足。云何捨之來入深山。踐藉沙土遠至此也。我見是故所以悲耳。太子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聖王位者。當以我國分半治之。若謂為少。我當捨國盡以相奉。臣事太子。若復不取我此國者。當給四兵可自攻伐取他國也。太子所欲甚不相違。爾時太子聞頻婆娑羅王說此語已。深感其意即答王言。王之種族本是明月。性自高涼不為鄙事。所為所作無不清勝。今發是言未足為奇。然我觀王中情貌至倍於前後。王今便可於身命財修三堅法。亦不應以不堅之法勸獎餘人。我今既捨轉輪王位。亦復何緣應取王國。王以善心捨國與我。猶尚不取。何緣以兵伐取他國。我今所以辭別父母剃除鬚髮捨於國者。為斷生老病死苦故。非為求於五欲樂也。世間五欲如大火聚。燒諸眾生不能自出。云何勸我貪著之也。我今所以來至此者。有二仙人阿羅邏迦蘭。是求解脫最上道師。欲往彼處求解脫道。不宜久停在於此也。我既違王初始之言。亦懷喜心哉。勿致嫌恨。王今當以正法治國。勿枉人民。作此言已。太子即起而與王別。時頻婆娑羅王見太子去。深大惆悵。合掌流淚而作是言。初見太子心大踴躍。太子既去倍生悲苦。汝今為於大解脫故。而欲去者不敢相留。唯願太子所期速果。若道成者願先見度。太子於是辭別而去。時王奉送。次於路側極目觀矚不見乃還。瑞應本起雲。太子自去踰越名山。經摩竭國界。瓶沙王因出遊獵。遙見太子行山澤中。即與諸耆宿大臣俱追見之。王曰。太子生多奇異形相炳著。當君四天下為轉輪王。四海顒顒冀神寶至。何棄天位自放山藪。必有異見願聞其志。太子答曰。以吾所見天地人物。出生有死劇苦有三。老病死痛不可得離。計身為苦器憂畏無量。若在尊寵則有憍泆貪求快意天下被患。此吾所厭。故欲入山以修其志。諸耆宿曰。夫老病死。自世之常何獨預憂。乃棄美號隱遁潛居。以勞其形不亦難乎。太子答曰。如諸君言不當預憂。使吾為王老到病至。若當死時。寧有代吾受此厄者。不如無有代乎可勿憂。天下有慈父孝子。愛徹骨髓。至病死時不得相代。若此偽身苦至之日。雖居高位六親在側如為盲人設燭。何益於無目者乎。吾觀眾行。一切無常皆化非真。樂少苦多身非己有。世間虛無難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敗。安則有危。得則有亡。萬物紛擾皆當歸空。精神無形躁濁不明。行致死生之厄。非直一受而已。但為貪愛蔽在癡網。沒生死河莫之能覺。故吾欲一心思四空淨。度色滅恚斷求念空。無所適莫。是將返其源而歸其本。始出其根。如我願得乃可大安。瓶沙王喜曰。善哉善哉。菩薩志妙。世間難有。必得佛道。願先度我。太子默然而逝。當度尼連禪河。天為止流令水暫乾。度河行數十里。有二梵志。各與弟子索居溪邊。過問其道。自稱言。吾事梵天。奉於日月。日修火祠唯水是淨。菩薩答曰。是生死法非真道也。何以故。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虧。道在清虛水焉能令心清淨。傷之而去。
爾時太子即便前行。向彼阿羅邏仙人所住之處。於時諸天語仙人言。薩婆悉達棄捨國土。辭別父母。為求無上正真之道。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今者已來垂至於此。時彼仙人。既聞天語心大歡喜。俄爾之頃。遙見太子即出奉迎。讚言善來。俱還所住。請太子坐。是時仙人。既見太子。願貌端正相好具是。諸根恬靜深生愛敬。即問太子。所行道路得無疲也。太子初生及以出家。又來至此我悉知之。能於火聚自覺而出。又如大鳥於羂索中而自免脫。古昔諸王盛年之時。恣受五欲至於根熟。然後方捨國邑樂具。出家學道此未足奇。太子今者捨此壯年。能棄五欲遠來至此。真為殊特。當勤精進速度彼岸。太子聞已即答之曰。我聞汝言極為歡喜。汝可為我說斷生老病死之法。我今樂聞。仙人答言。善哉善哉。即便說曰。眾生之始始從於冥初。從於冥初起於我慢。從於我慢生於癡心。從於癡心生於染愛。從於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塵氣生於五大。從於五大生貪慾瞋恚等諸煩惱。於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今為太子略言之耳。爾時太子即便問曰。我今已知汝之所說生死根本。復何方便而能斷之。仙人答言。若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卑忍辱住空閑處。修習禪定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根樂。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舍根。得第四禪。獲無想報。別有一師。說如此處名為解脫。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脫處。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想識。唯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於種種相。入非想非非想處。斯處名為究竟解脫。是諸學者之彼岸也。太子若以斷於生老病死患者。應當修學如此之行。爾時太子聞仙人言。心不喜樂即自思惟。其所知見非究竟處。非是永斷諸結煩惱。即便語言。我今於汝所說法中。有所未解。今欲相問。仙人答言。敬從來意。即問曰。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也。為無我也。若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為有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有攀緣。既有攀緣則有染著。以染著故則非解脫。汝以盡於麁結。而不自知細結猶在。以是之故謂為究竟。細結滋長復受下結。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捨。是則名為真解脫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說甚為深妙。爾時太子復問仙人。汝年至幾而出家也。修梵行來復幾許年。仙人答言。我年十六而便出家。修梵行來一百四年。太子聞已而心念言。出家已來乃至是久。而所得法正如此乎。於時太子為求勝法。即從座起與仙人別。爾時仙人語太子言。我久遠來習此苦行。而所得果正如此耳。汝是王種。云何而能修苦行也。太子答言。汝所修法非為苦也。別有最苦難行之道。仙人既見太子智慧。久觀志意堅固不虧。知決定成一切種智。白太子言。汝若道成願先度我。於是太子答言善哉。次至迦蘭所住之處。論議問答亦復如是。太子即便前路而去。時二仙人見太子去。各心念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乃爾難測。合掌奉送絕視方還。爾時太子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即便前進伽闍山苦行林中。是憍陳如等五人所止住處。即於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觀察眾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為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乞者亦以施之。爾時憍陳如等五人。既見太子端坐思惟修於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復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既見此已即遣一人。還白王師及以大臣。具說太子所行之事。爾時王師大臣俱還宮門。顏貌愁悴身形萎熟。猶如有人喪其所親。殯送既畢抑忍而歸。時守門者而白王言。師與大臣今在門外。王既聞已氣奔聲絕。身首顫動。時守門人解王此意。即呼令前。王與相見悲不能言。如是良久微聲而問。太子既是我之性命。卿等今者獨作此歸。我之性命云何而存。王師答言。我奉王勅尋求太子。便至跋伽仙人住處。訪覓太子。仙人語我太子所在。並說太子所言之事。我便前行而於中路。遇見太子在於樹下端坐思惟。相好光明踰於日月。即向太子。具說大王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憂苦之情。太子即以深重之聲而見答言。我豈不知父王親戚恩情深也。但畏生死別離之苦。為欲斷除故來此耳。如是種種言辭所說。志意堅固如須彌山不可移動。捨我而去如棄草芥。爾時即便選擇五人。隨從給侍伺察所在。所遣人中有一人還。說言太子當至阿羅邏迦蘭仙人之所。路由恆河。以天神力而得度水。至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來詣太子。方便譬說不應出家。分國共治及以全與。並欲與兵令伐他國。太子亦復皆悉不受。即又前行達仙人所。而為說法降伏其心。又至伽闍山苦行林中。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爾時白淨王聞師大臣說。使人如此語已。心大悲惱。舉體顫掉身毛皆竪。即語王師及大臣言。太子遂捨轉輪王位。父母親屬恩愛之樂。遠在深山修此善行。我今薄福生失如此珍寶之子。王即復以使人所言。向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而為說之。時白淨王即便嚴駕五百乘車。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亦復相與辦五百乘。一切資生皆悉具足。即喚車匿而語之言。汝送太子遠放深山。今復令汝領此千乘。載致資糧送與太子。隨時供養勿使乏少。盡更來請。車匿受勅即領千乘。疾速而去至太子所。見形消瘦皮骨相連。血脈悉現如波羅奢華頭面禮足悶絕於地。良久乃起。銜淚而言。大王憶念太子不捨日夜今故遣我。領此千乘載資生具。以餉太子。於時太子答車匿言。我逆父母及捨國土。遠來在此為求至道。云何當復受此餉也。爾時車匿聞此語已。心自思惟。太子今者既不肯受如是資供。我當別覓一人領此千乘還歸王所。我住於此奉事太子。即差一人領車而去。於是車匿密侍太子。不離昏晨。
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滿六年。不得解脫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閻浮樹下。所思惟法。離欲寂靜是最真正。今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槃因。我今雖復節節有那羅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後成道。作是念已即從座起。至尼連禪河入水洗浴。洗浴既畢。身體羸瘦不能自出。天神來下為捺樹枝。得攀出池。時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難陀波羅。時淨居天來下勸言。太子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聞已心大歡喜。於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華。上有乳麋。女人見此生奇特心。即取乳麋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咒願之。今所施食慾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使施家得贍得喜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太子即復作如是言。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受此食。咒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堪受菩提。爾時五人既見此事。驚而怪之謂為退轉。各還所住。菩薩獨行趣畢波羅樹。自發願言。坐彼樹下。我道不成。要終不起。菩薩德重。地不能勝。於時步步地為震動出大音聲。爾時盲龍聞地動響。心大歡喜兩目開明。曾見先佛有此瑞應。作是念已從地踴出。禮菩薩足。時有五百青雀。飛騰虛空右繞菩薩。雜色瑞雲。及以香風。而隨嘆佛。爾時盲龍以偈讚曰。
菩薩足踐處 地皆六種動
發大深遠音 我聞眼開明
又見虛空中 青雀繞菩薩
瑞雲極鮮映 香氣甚清涼
此等諸瑞相 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 必定成正覺
於是菩薩即自思惟。過去諸佛以何為座成無上道。即便自知以草為座。釋提桓因化為凡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薩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於是吉祥。即便授草以與菩薩。因發願言。菩薩道成願先度我。菩薩受已敷以為座。而於草上結跏趺坐。如過去佛所坐之法。而自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我亦如是。發此誓時。天龍鬼神皆悉歡喜。清涼好風從四方來。禽獸息響樹不鳴條。游雲飛塵皆悉澄淨。知是菩薩必成道相。觀佛三昧經云。適施草坐地則大動。諸天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或有佛樹。高八千里。或四千里。一一天子各自念言。菩薩坐我座上不在餘座。其下劣眾生本薄福者。見於菩薩身坐草蓐。菩薩坐已。計魔波旬最為豪尊。今吾當成無上正覺。當感令到而降伏爾。乃發起三界眾生。受胎經云。坐閻浮樹下四十八日。觀樹思惟感動天地。六反震動演大光明。覆蔽魔宮。爾時波旬臥寐。夢中見三十二變。宮殿闇冥。宮殿污泥。入於邪徑。池水枯竭。樂器破壞。閱叉厭鬼頭皆墮地。諸天捨去不從其教(凡三十二夢文多不載)從夢而起恐怖毛竪。召會大臣及諸兵眾。說夢所見。以何方便而往伏之。並召千子。其五百子導師等信樂菩薩。其五百子惡目等隨魔所教。魔王憒亂告其四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四名見從。汝往詣彼亂其淨行。女詣菩薩綺語作姿。三十有二姿。上下脣口嫈嫇細視。現其髀腳露其手臂。作鳧雁鴛鴦哀鸞之聲(凡三十二態文多不載)魔女善學女幻迷惑之業。而自言曰。我等年在盛時。天女端正莫踰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事左右。菩薩答曰。汝有宿福受得天身。形體雖好而心不端。革囊盛臭而來何為。去吾不用。其魔王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即還魔所。觀佛三昧經云。魔有三女。長名悅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而白父言。我能往亂願父莫愁。即自莊飾。過踰魔後百千萬倍。盻目作姿現諸妖冶。禮敬菩薩旋繞七匝。白菩薩言。太子生時萬神侍御。何棄天位來此樹下。我是天女六天無雙。今以微身奉上太子。我等善能調身按摩。今欲親近坐樹疲極。宜須偃息服食甘露。即以寶器獻天甘味。太子寂然身心不動。以白毫擬令天之三女自見身內濃囊涕唾九孔根本生熟二藏迴伏宛轉。蛹生諸蟲有八千戶。走入小腸。張口上向。唼食諸藏。髓脈生蟲。細於秋毫。數甚眾多。其女見此。遂便嘔吐。即自見身左生蛇頭右生狐頭中首狗頭。背負老母。抱死小兒。諸女驚號卻行而去低頭視臍自見女形丑狀鄙穢。復有諸蟲如手釧形團欒相持。而有眾口。口生五毒。唼食女根。諸女見已。心極酸苦。如箭入心。匍匐而去。吁嗟嘆息至魔王所。魔王大怒。遍勅六天並諸八部往瞿曇所。是時諸鬼猶如雲起。或有諸鬼。首如牛頭。頭四十耳。耳生鐵箭。火焰上起。復有諸鬼。首如狐頭。有十千眼。聲如霹靂。曠野鬼神。大將軍等。一頸六頭。胸有六面。膝頭兩面。體毛如箭。奮身射人。張眼爛赤。血出流下。疾走而到。魔告諸鬼。瞿曇善人或能知咒。當興四兵。化作四兵。列狀如林甚可怖畏。直從空下至道樹邊。魔復更念。此眾或不能降伏瞿曇。復脫寶冠擬地。當閻羅王宮上。告勅諸鬼。汝等獄卒及閻羅王。阿鼻地獄刀輪劍戟火車爐炭。一切都舉向閻浮提。魔王震吼勅諸兵眾。速害瞿曇。上震大雷雨熱鐵丸。刀輪武器交橫空中。然其火箭不近菩薩。是時菩薩徐舉眉間毫擬阿鼻地獄。令罪人見白毫流水。注如車軸大火暫滅。自憶前世所作諸罪。心得清涼稱南無佛。以是因緣受罪畢訖直生人中。魔見是相。憔悴愁惱忽然還宮。白毫直至六天。見白毫孔諸寶蓮華。過去七佛在其華上。如是白毫上至無色。遍照一切如玻瓈鏡。八萬四千天女視波旬身狀如焦木。但瞻菩薩白毫相光。無數天子天女皆發無上菩提道意。時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菩薩以智慧力。伸手按地應時地動。魔與官屬顛倒而墮。已降魔怨成正真覺。爾時菩薩在於樹下。發大誓言。時天龍八部皆悉歡喜。於虛空中踴躍讚歎。時第六天魔王宮殿自然動搖。於是魔王心大懊惱。精神躁擾聲味不御。而自念言。沙門瞿曇今在樹下。捨於五欲端坐思惟。不久當成正覺之道其道若成廣度一切超越我境。及道未成往壞亂之。爾時魔子薩陀。見父慘悴而往白言。不審父王何故憂慼。魔王答言。沙門瞿曇今坐樹下。其道將成超越於我。今欲壞之。魔子即便前諫父言。菩薩清淨超出三界。神通智慧無不明瞭。天龍八部咸共稱讚。此非父王所能摧屈。不煩造惡。自招禍咎。
瑞應本起雲。魔王不聽召三玉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壞菩薩行。時三玉女皆被羅縠之衣服。天名香瓔珞珠璣。極為妖冶巧媚之辭。欲亂其意。菩薩心淨如瑠璃珠。不可得污。三女復曰。仁德至重諸天所敬。應有供養故天獻我。我等好潔年在上時。天女端正莫有殊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侍左右。菩薩答曰。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惟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將以自壞有何等奇。福難久居淫惡不善。自亡其本。死即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欲脫致難。汝輩亂人正意非清淨種。革囊盛屎而來何為。去吾不用。其三玉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魔有三女。形容儀貌極端正。妖冶巧媚善能惑人。於天女中最為第一。熏以名香。佩好瓔珞。一名染欲。二名能悅人。三名可樂。三女俱前白其父言。不審今者何故憂愁。父即寫心而語女言。世間今有沙門瞿曇。身被法鎧。執自在弓。鏃智慧箭。欲伏眾生壞我境界。我若不如。眾生信彼。皆悉歸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及未成道欲往摧挫壞其橋樑。於是魔王。手執強弓又持五箭。男女眷屬俱時往彼畢波羅樹下。見於牟尼寂然不動。欲度生死三有之海。爾時魔王左手執弓。右手調箭。語菩薩言。汝剎利種。死甚可畏何不速起。宜應修汝轉輪王業。捨出家法習於施會得生天樂。此道第一先聖所行。汝是剎利轉輪王種。而為乞士此非所應。今若不起但好安坐。勿捨本誓我試射汝。一放利箭。苦行仙人聞我箭聲。莫不驚怖昏迷失性。況汝瞿曇能堪此毒。汝若速起可得安全。魔說此語以怖菩薩。菩薩怡然而不驚不動。魔王即便挽弓放箭並進天女。菩薩爾時眼不視箭。箭停空中其鏃下向變成蓮華。時三天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德人天所敬。應有供侍。我等今者年在盛時。天女端正無踰我者。天今遣我以相供給。晨昏寢臥願侍左右。菩薩答言。汝植小善得為天身。不念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美而心不端。淫惑不善死必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免之甚難。汝等今者。欲亂定意非清淨心。今便可去吾不相須。時三天女變成老母。頭白面皺齒落垂涎。肉消骨立腹大如鼓。拄杖羸步不能自復。魔王既見如是堅固。心自思惟。我昔曾於雪山之中。射摩醯首羅。即便恐懼退其善心。而今不能動於瞿曇。既非此箭及我三女所能移轉。令生愛恚。當復更作他餘方便。即以軟語誘菩薩言。汝若不樂人間受樂。今者便可上昇天宮。我捨天位及五欲具。悉持與汝。菩薩答言。汝於先世修少施因。今故得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還下生。沉溺三塗出濟甚難。此為罪因非我所須。魔語菩薩。我之果報是汝所知。汝之果報誰復知者。菩薩答言。我之果報唯此地知。說此語已。於時大地六種震動。於是地神持七寶瓶滿中蓮華從地踴出。而語魔言。菩薩昔以頭目髓腦以施於人。所出之血浸潤大地。國城妻子象馬珍寶。而用佈施不可稱計。為求無上正真之道。以是之故汝今不應惱亂菩薩。魔聞是已。心生怖懼身毛皆竪。時彼地神禮菩薩足。以華供養忽然不現。
雜寶藏經云。昔如來在菩提樹下。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至如來所而作是言。瞿曇。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腳擲著海水。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水者。汝於前世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缽之食。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乃於三阿僧祇劫廣修功德。初阿僧祇劫我曾供養無量諸佛。第二第三阿僧祇劫亦復如是。供養聲聞緣覺之人。不可計數。一切大地。無有鍼許非我身骨。魔言。瞿曇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真實。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證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神即從金剛際出。合掌白佛言。我為作證。有此地來我恆在中。世尊所說真實不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水。爾時波旬及八十億眾不能令動。魔王軍眾顛倒自墮。破壞星散。爾時魔王即自思惟。我以強弓利箭並及三女兼以方便和言誘之。不能壞亂此瞿曇心。今當更設諸種方便。廣集軍眾以力迫愶。作是念時。其諸軍眾忽然來至。充滿虛空形貌各異。或執戟操劍。頭戴大樹。手執金杵。種種戰具皆悉備足。或豬魚驢馬。師子龍頭。熊羆虎兕。及諸獸頭。或一身多頭。或面各一目。或眾多目。或大腹長身。或羸瘦無腹。或長腳大膝。或大腳肥腨。或長牙利爪。或頭在胸前。或兩足多身。或大面傍面。或色如灰土。或身放煙焰。或象身擔山。或披髮裸形。或復面色半赤半白。或唇垂至地。或上褰覆面。或身著虎皮。或師子蛇皮。或蛇遍纏身。或頭上火然。或瞋目努臂。或傍行跳擲。或空中宛轉。或馳步吼嚇。有如是等諸惡類形。不可稱數。圍繞菩薩。或復有欲裂菩薩身。或四方煙起炎焰沖天。或狂音奮發震動山谷。風火煙塵暗無所見。四大海水一時湧沸。護法天人諸龍鬼等。悉忿魔眾瞋恚增盛。毛孔血流。淨居天眾。見此惡魔惱亂菩薩。以慈悲心而愍傷之。於是來下側塞虛空。見魔軍眾無量無邊。圍繞菩薩發大惡聲。震動天地。菩薩心定顏無異相。猶如師子處於鹿群。皆悉嘆言。嗚呼奇哉。未曾有也。菩薩決定當成正覺。是諸魔眾互相摧切。各盡威力摧破菩薩。或角目切齒。或橫飛亂擲。菩薩觀之如童子戲。魔益忿怒更增戰力。菩薩以慈悲力故。令抱石者不能勝舉。其勝舉者不能得下。飛刀舞劍停於空中。電雷雨火成五色華。惡龍吐毒變成香風。諸惡類形。欲毀菩薩不能得動。魔有姊妹。一名彌伽。二名迦利。各各以手執髑髏器。在菩薩前作諸異狀。惱亂菩薩。是諸魔眾種種丑身欲怖菩薩。終不能動菩薩一毛。魔益憂愁。空中有神名曰負多。隱身而言。我於今者見牟尼尊。心意泰然無恐怖想。是諸魔眾起於毒心。於無怨處而橫生忿。是癡惡魔徒自疲勞永無所得。今日宜應捨恚害心。汝口乃可吹鬚彌山令其崩倒。火可令冷水可令熱。地性堅強可令柔軟。汝不能壞菩薩歷劫修習善果。正思惟之精勤方便淨智慧光。此四功德無能斷截。為作留難不成正覺。如千日照必能除暗。鑽木得火穿地得水。精勤方便無求不得。世間眾生沒於三毒。無有救者。菩薩慈悲。求智慧藥為世除患。汝今云何而惱亂之。世間眾生癡惑無智。悉著邪見。今設法眼修習正路。欲導眾生。汝今云何惱亂導師。是則不可。譬如在於曠野之中。而欲欺誑商人導師。眾生墮大黑暗之中。茫然不知所止住處。菩薩為然大智慧燈。汝今云何欲吹令滅。眾生今者沒生死海。菩薩為修智慧寶船。汝今云何欲令沉溺。忍辱為芽堅固為根。無上大法以為大果。汝今云何而欲攻伐。貪恚癡鎖縛諸眾生。菩薩苦行欲為解之。今日決定於此樹下。結跏趺坐成無上道。此地乃是過去諸佛金剛之座。餘方悉轉斯處不動。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應生欣慶心。息憍慢意修知識想。而奉事之。是時魔王聞空中聲。又見菩薩恬然不異。魔心慚愧捨離憍慢。即便復道還歸本宮。群魔憂慼悉皆崩散。情意沮悴無復威力。諸鬪戰具縱橫林野。當於惡魔退散之時。菩薩心淨湛然不動。天無煙霧風不搖條。落日停光倍更明盛。澄月映徹眾星燦朗。幽隱暗冥無復障礙。虛空諸天雨妙華香。作眾妓樂供養菩薩。瑞應本起雲。魔王益忿更召諸鬼神王。合一億八千萬眾。皆使變為師子熊羆。兕虎象龍。牛馬犬豕。猴猨之形。不可稱言。蟲頭人軀。蚖蛇之身。黿龜之首。而有六目。或一頸而多頭。齒牙爪距擔山吐火。雷電四繞擭持戈矛。菩薩慈心不驚不怖。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不能得近。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詰。其辭曰。
比丘何求坐樹下 樂於林藪毒獸間
雲起可畏窈冥冥 天魔圍繞不以驚
菩薩答曰。
古正真道佛所行 恬惔為上除不明
其成最勝法滿藏 吾求斯坐快魔王
魔王曰。
汝當作王轉金輪 七寶自至典四方
所受五欲最無比 斯處無道起入宮
菩薩曰。
吾觀欲盛吞火銅 棄國如唾無所貪
得王亦有老死憂 去此無利勿妄談
魔王曰。
何安坐林而大語 委國財位守空閑
不見我興四部兵 象馬步兵億八千
以現猨猴師子面 虎兕毒蛇豕鬼形
皆持刀劍擭戈矛 超躍哮呼滿空中
菩薩曰。
設有億姟神武備 為魔如汝來會此
矢刃火攻如風雨 不先得佛終不起
魔有本願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虛還
今汝福地何如佛 於是可知誰得勝
魔王曰。
吾曾終身快佈施 故典六天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稱無量誰為證
菩薩曰。
昔吾行願從定光 受莂為佛釋迦文
怒畏想盡故斯坐 意定必解壞汝軍
我所奉事諸佛多 財寶衣食常施人
仁戒積德厚於地 是以脫想無患難
菩薩即以智慧力 伸手按地是知我
應時普地轉大動 魔與官屬顛倒墮
魔王敗績悵失利 昏迷卻踞前畫地
其子又曉心乃寤 即時自歸前悔過
吾已不複用兵器 等行慈心卻魔怨
世有兵器動人心 而我已等汝眾生
若調象馬雖已調 然後故態會復生
若得最調如佛性 以如佛調無不仁
姟天見佛擒魔眾 忍調無想怨自降
諸天歡喜奉華臻 非法王壞法王勝
本從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時禳不祥
能使怨家為子弟 當禮四等道之證
面如滿月色從容 名聞十方德如山
求佛相貌難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釋迦譜卷第三
釋迦譜卷第四
蕭齊釋僧祐譔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出因果經)
爾時菩薩以慈心力。於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諦。於諸法中禪定自在。悉知過去所造善惡從此生彼。父母眷屬。貧富貴賤壽命長短。及名姓字皆悉明瞭。即於眾生起大悲心。而自念言。一切眾生無救濟者。輪迴五道不知出津。皆悉虛偽無有真實。而於其中橫生苦樂。作是思惟至中夜盡。瑞應本起雲。是日初夜得一術闍。自知宿命無數劫已來精神所更展轉受身不可計數。皆識知之。至二夜時得二術闍。悉知眾生心中所念。善惡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時得三術闍。漏盡結解自知本昔久所習行四神足念精進定欲定意定戒定變化法。所欲如意不複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複合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譬如水波能中出水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飛鳥翔。立能及天。手捫日月。湧身平立至梵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意預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意。言心所慾念。悉見聞知。諸有貪淫無貪淫者。有瞋恚無瞋恚者。有愚癡無愚癡者。有愛慾無愛慾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不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億萬無數世事。至於之天地一劫崩壞。空荒之時。一劫始成人物興時。能知十劫百劫。至於千萬億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丑。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五道中。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有生卑鄙貧賤家者。知眾生惑五陰自蔽。一色像。二痛癢。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識。皆習五欲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為愛慾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淫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終苦滅。譬如無薪亦復無火。是謂無為度世之道。菩薩自知已棄惡本。無淫怒癡生死已除。根種悉斷無餘栽糵。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時霍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
爾時菩薩既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皆悉徹見如明鏡中自觀面像。見諸眾生種類無量。死此生彼。隨行善惡受苦樂報。見地獄中考治眾生。或洋銅灌口。或抱銅柱。或臥鐵床。或以鐵鑊而煎煮之。或以火上而加丳炙。或為虎狼鷹犬所食。或有避火依於樹下。樹葉墮落皆成刀劍。割截其身。或以斧鋸解剝肢體。或擲熱沸灰河之中。或復擲熱糞屎坑中。受如是等種種諸苦。以業報故命終不死。菩薩既見如此事已。而心思惟。此等眾生本造惡業。為世樂故而今得果極為大苦。若人有見如此惡報。無復更應作不善想。爾時菩薩復觀畜生。隨種種行受雜丑形。或復有為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而受殺者。或復為人負荷重擔。飢渴乏極。人無知者。或穿其鼻。或鉤其首。常以身肉而供於人。還與其類更相食噉。受於如是種種之苦。菩薩既見生大悲心即自思惟。斯等眾生恆以身力而供於人。又加楚撻飢渴之苦。皆是本修惡行果報。爾時菩薩次觀餓鬼。見其恆居黑暗之中。未曾暫覩日月之光。還是其類亦不相見。受形長大腹如大山。咽頸若鍼。口中恆有大火熾然。常為飢渴之所煎迫。千億萬歲不聞食聲。設值天雨灑其上者。變成火珠。或時過臨江海河池。水即化為熱銅焦炭。動身舉步聲如人牽五百乘車。肢體節節皆悉火然。菩薩既見受如是等種種諸苦。起大悲心而自思惟。斯等皆為本造慳貪。積財不施。故令今者受斯罪報。若人見彼受此苦痛。宜應惠施勿生悋惜。設使無財。亦應割肉以用佈施。
爾時菩薩。次復觀人。見從中陰始欲入胎。父母和合以顛倒想。起於愛心。即以不淨而為己身。既處胎已。在於生熟二藏之間。熏炙身體如地獄苦。至滿十月然後方生。初生之時。而為外人之所抱執。麁澁苦痛如被刀劍。如是不久復歸老死。更為嬰兒輪轉五道。不能自悟。菩薩道已起大悲心。而自思惟。眾生皆有如斯之患。云何於中耽著五欲。橫計為樂。而不能斷顛倒根本。
爾時菩薩。次觀諸天。見彼天子其身清淨。不受塵垢如真瑠璃。有大光明而目不瞬。或有居在須彌山頂。或復居在須彌四領。或復居在虛空之中。心常歡悅無不適事。奏天美樂以自娛樂。不識晝夜。四方諸趣無不絕妙。視東耽著彌歲忘轉。瞻西流湎經年不迴。乃至南北皆亦如是。飲食衣服應念即至。雖有如此適意之事。猶為慾火之所煎焦。又見彼天福盡之時。五死相現。一者頭上華萎。二者眼瞬。三者身上光滅。四者腋下汗出。五者自然離於本座。其諸眷屬見天子身五死相現心生戀慕。天子亦復自見己身有五死相。又見眷屬戀慕於己。當爾之時生大苦惱。菩薩既見彼諸天子有如此事。起大悲心而自思惟。此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樂。果報將盡生大苦惱。既命終已捨彼天身。或有墜於三惡道中。本造善行為求樂報。而今所得少樂多苦。譬如飢人噉雜毒食。初雖為美終成大患。云何智者貪樂此也。色無色界諸天。見壽命長便謂常樂。既見變壞生大苦惱。即起邪見謂無因果。以此事故輪迴三塗。備受諸苦。菩薩以天眼力。觀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惟。三界之中無有一樂。如是思惟至中夜盡。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又觀三有業從何而生。即知三有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復觀愛從何而生。即便知愛從受而生。又復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復觀觸從何而生。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復觀識從何而生。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復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三夜分破於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爾時如來心自思惟。八正聖道是三世諸佛之所履行。趣般涅槃路。我今已踐。智慧通達無所罣礙。於時大地十八相動。游霞飛塵皆悉澄淨。天鼓自然而發妙聲。香風徐起柔軟清涼。雜色瑞雲降甘露雨。園林華果榮不待時。又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金華銀華瑠璃等華。七寶蓮華繞菩提樹。滿三十六踰闍那。是時諸天作天妓樂。散華燒香歌唄讚歎。執天寶蓋及以幢幡。充塞虛空供養如來。龍神八部所設供養。亦復如是。當爾之時。一切眾生皆悉慈愛。無瞋害想歡喜踴躍。如見聖跡無怖畏情。其心調柔離憍慢意。亦無慳嫉諂誑之心。五淨居天離喜樂根。亦皆歡悅不能自勝。地獄苦痛暫得休息。生大歡喜。一切畜生相食噉者。無復恶心。餓鬼飽滿無飢渴想。世界之中幽瞑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悉得相見。各作是言。此中云何忽有眾生。大聖法王出興於世。以大法光破非法暗。故令一切皆悉明朗。甘蔗先王棄國學道。得五通仙又行十善。得生天者皆乘神通。到菩提樹在虛空中。歡喜合掌而讚歎言。於我甘蔗種族之中。能斷諸漏成一切智。為世間眼甚為奇特。一切人天。莫不歡喜踴躍無量唯有魔王心猶憂愁。
爾時如來。於七日中一心思惟。觀於樹王而自念言。我在此處盡一切漏。所作已竟本願成滿。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於五濁世。為貪慾瞋恚愚癡。邪見憍慢諂曲之所覆障。薄福鈍根無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為轉法輪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誹謗當墮惡道。受諸苦痛。我寧默然入般涅槃。爾時如來以偈頌曰。
聖道甚難登 智慧果難得
我於此難中 皆悉已能辦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順於生死流 不能返其源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如來作是念已。大梵天王。見於如來聖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心懷憂惱即自念言。世尊昔於無量億劫。為眾生故久在生死。捨國城妻子頭目髓腦。備受眾苦始於今者所願滿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說法。眾生長夜沉沒生死。我今當往請轉法輪。作是念已即發天宮。猶如壯士屈伸臂頃。至如來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卻住一面。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往昔。為眾生故久住生死。捨身頭目以用佈施。備受諸苦廣修德本。始於今者成無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說法。眾生長夜沒溺生死。墮無明暗出斯甚難。然有眾生過去世時。親近善友植諸德本。堪任聞法受於聖道。唯願世尊為斯等故。以大悲力轉妙法輪。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勸請如來。為諸眾生轉大法輪。
爾時世尊答大梵王及釋提桓因等言。我亦欲為一切眾生。轉於法輪。但所得法。微妙甚深難解難知。諸眾生等不能信受。生誹謗心墮於地獄。我今為此故默然耳。時梵天王等乃至三請。爾時如來。至滿七日默然受之。梵天王等知佛受請。頭面禮足各還所住。賢愚經云。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於法輪。佛答梵天。眾生之類塵垢所蔽。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爾時梵天復更傾側。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先昔無數劫時。恆為眾生採集法樂。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過去久遠於閻浮提。作大國王號脩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覆育民物豐樂無極。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服。即時宣令閻浮提內。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得不敢違逆。募出週遍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毘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轉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頭髮悉竪火從口出。來詣宮門口自宣言。誰欲聞法我當為說。王聞是語喜不自勝。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後圍繞。欲得聽聞。爾時夜叉。復告王曰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須不敢有逆。夜叉報曰。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可與法。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捨此事。王為法故心堅不迴。時夜叉鬼食妻子盡。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即使盡寫遣使頒示。閻浮提內咸使誦習。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爾時梵王於如來前。合掌讚歎說於如來。先身求法為於眾生。凡有千首。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柰國鹿野苑中轉於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時諸天人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普曜經云。如來具足成正覺已。移坐石室自念本願。欲度眾生思惟生死。世間道術九十六種。各信所事孰知其惑。天地無常皆悉大苦。誰能信者意欲默然。不為說法便入定意。時天帝釋。知佛不欲說法。悲念三界即將般遮。下到石室鼓琴歌佛本願。請說不死之法。佛隨俗心是法甚深。非心所思非言可暢。即說偈言。
深奧恬泊 明耀無垢 吾以遂是
甘露無為 今我說之 眾人不解
如吾今日 不如默然 除去言辭
無思無得 如是自然 猶如虛空
時識伽梵王。與六萬八千梵。來到佛所。白佛言。天地無祐今欲毀壞。佛不說法眾苦沉滯。沒於三界。願轉法輪悉救眾生。佛默可之時有樹神。名曰法明。又名法樂。又名法意。又名持法。白佛言。世尊。當於何處而轉法輪。佛言在波羅柰仙人住處鹿苑之中。人民雖少我宿命時。在中建立法祠。六萬億載。在中供養六萬億諸佛。諸仙人等游居其中。以佛道眼普觀世間。今當為誰第一說法。何人易化淫怒癡薄。欝曇藍弗三垢尠薄。身故已來已經七日。第二學仙今日壽終。佛復念言。昔父王遣五人。俱侍衛我經歷勤苦。我今寧可為其先說。
爾時世尊從樹下起。尋時舉聲。告於三千大千世界。皆使知之至波羅柰詣五人所。於是五人遙見佛來。轉相謂言。沙門瞿曇迷失無定。所志不獲假使來者。慎莫為起亦勿迎逆彼時五人遙見佛到。不能堪任。不安所坐。即起歸敬。
爾時地神暢聲告已。即為立座頒宣。廣說十二因緣(拘隣者知本際也)佛法聖眾即成三寶。名暢天下音徹梵天。俱隣五人六十億天。八十億色界天。八萬世人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受梵王等請已。又於七日而以佛眼。觀諸眾生上中下根。及諸煩惱亦下中上。滿二七日。爾時世尊。又復思惟。我今當開甘露法門。誰應在先而得聞者。阿羅邏仙人聰慧易悟。又先發願道成度我。作是念時空中有言。阿羅邏仙人作夜命終。爾時世尊。即便答彼空中聲言。我亦知其昨夜命終。又自思惟。迦蘭仙人利根明瞭。亦應先聞。空中又言。迦蘭仙人昨夜命終。爾時世尊。即以答言。我亦知其昨夜命終。爾時世尊。又自思惟。彼王師大臣。所遣憍陳如等五人。瞻視我者皆悉聰明。又過去世於我發願。應先聞法。我今宜當為此五人先開法門。又自思惟。古昔諸佛轉法輪處。皆悉在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又此五人所止住處。亦在於彼我今應往。至其住處轉大法輪。思惟是已即從座起。詣波羅柰國。爾時有五百商人。二人為主。一名跋陀羅斯那。二名跋陀羅梨。行過曠野。時有天神而語之言。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最上福田。汝今宜應最前設供。時彼商人聞天語已。即答之曰。善哉如告。又問天言。世尊今者為在何許天又報言。世尊不久當來至此。於是如來於無量諸天前後導從。到多謂娑跋利村。時彼村人既見如來威相莊嚴。又見諸天前後圍繞。倍生歡喜。即以蜜麨而奉上佛。爾時世尊心自思惟。過去諸佛用缽多羅。而以盛食。時四天王知佛心念。各持一缽來至佛所。而以奉上。於是世尊而自念言。我今若受一王缽者。餘王必當生於恨心。即便普受四王之缽。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際相現。爾時世尊即便咒願。今所佈施。欲令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者。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壽。諸善鬼神。恆隨守護。開示道地。得利諧偶。吉無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隨護助。四天大王。賞別善人。飯食佈施。斷三毒根。將來當獲三堅法報。聰明智慧。篤信佛法。在在所生。正見不昧。現世之中。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皆悉熾盛。無諸災怪不吉祥事。門族之中。若有命過。墮惡道者。當令以今所施之福。還生人天不起邪見。增進功德。常得奉近諸佛如來。得聞妙說。見諦得證。所願具足。爾時世尊咒願訖已。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歸。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當來僧。授三歸竟。因與之別。瑞應本起雲。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念佛新得道快。坐已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令獻佛食。時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面過。車牛皆躓礙不行。中有兩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怖還與眾人俱。詣樹神請福。神現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優留國界尼連禪水邊。未有獻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獲大福。賈人聞佛名。皆喜言佛必獨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麨蜜俱詣樹下稽首上佛。佛念先古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缽。不宜如餘道人手受食也。四天王即遙知佛當用缽。如人屈伸臂頃。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中自然出四缽。香潔無穢。四天王各取一缽。還共上佛。願哀賈人令得大福方。有鐵缽後弟子當用食。佛念取一缽。不快餘王意。便悉受四缽。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缽。令四際現。而便前行。威儀詳序步若鵝王。路逢外道名優波伽。既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根寂定嘆為奇特。即說偈言。
世間諸眾生 皆為三毒縛
諸根又輕躁 馳蕩於外境
而今見仁者 諸根極寂靜
必到解脫地 決定無有疑
仁者所學師 其姓字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已超出 一切眾生表
微妙深遠法 我今已具足
三毒五欲境 永斷無餘習
如蓮華在水 不染濁水泥
自悟八正道 無師無等侶
如清淨智慧 降伏大力魔
今得成正覺 堪為天人師
身口意滿足 故號為牟尼
欲趣波羅柰 轉甘露法輪
是天人魔梵 所可不能轉
爾時優波迦。聞此偈言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合掌恭敬。圍繞而去。迴顧瞻矚不見乃去。爾時世尊即復前行。次到阿闍婆羅水側。日暮止宿而便入定。當於爾時七日風雨。時彼水中有大龍王。名曰真隣陀見佛入定。即以其身圍繞七匝。滿七日已。時彼龍王化為人形。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在此七日之中。不至乃甚患風雨也。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諸天及世人 所歡五欲樂
比我禪定樂 不可為譬類
時彼龍王聞佛此偈。歡喜踴躍頭面禮足。還歸所止。瑞應本起雲。起到文隣盲龍無提水邊。坐定七日不喘不息。光照水中龍目得開。即識如來如前。三佛光明。目輒得視龍王歡喜。沐浴名香栴檀蘇合。出水見佛相好光影。如樹有華。前繞佛七匝。身離佛圍四十里。龍有七頭羅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時雨七日。龍一心不飢不渴。七日雨止佛從定寤。龍化作年少道人。著好服飾稽首問佛。佛得無寒得無熱。無為蚊虻所嬈近耶。佛時答言。
久得在屏處 思道其福快
昔所願欲聞 今已悉知快
不為彼所嬈 能安眾生快
度世三毒滅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覩佛 聞受經法快
得與辟支佛 真人會亦快
不與愚從事 得離惡人快
有黠別真偽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受三自歸。諸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
爾時世尊。即復前往波羅柰國。至憍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所止住處。時彼五人遙見佛來。共相謂言。沙門瞿曇棄捨苦行而還。退受飲食之樂。無復道心。今既來此。我等不須起迎之也。亦勿作禮敬。問所須為敷坐處。若欲坐者自隨其意。作此語竟而各默然。爾時世尊既來至已。五人不覺各從座起。禮拜奉迎互為執事。或復有為持衣缽者。或有取水供盥漱者。或復有為澡洗腳者。各違本誓。猶故稱佛以為瞿曇。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汝等共約見我不起。今者何故。違先所誓而即驚起。為我執事。時彼五人聞佛此言。深生慚愧即前白言。瞿曇行道得無疲倦。爾時世尊語五人言。汝等云何於無上尊。而以高情稱喚姓也。我心如空。於諸毀譽無所分別。但汝憍慢自招惡報。譬如有子稱父母名。於世儀中猶尚不可。況我今是一切父母。時彼五人。又聞此語倍生慚愧。而白佛言。我等愚癡無有慧識。不知今者已成正覺。所以者何。往見如來。日食麻米苦行六年。而今還受飲食之樂。我以是故謂不得道。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何以故。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鑽智慧火亦復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於生死黑障。今者若能棄捨苦樂。行於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於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隨順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五人。既聞如來如此之言。心大歡喜踴躍無量。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爾時世尊觀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語之言。憍陳如。汝等當觀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憍陳如。有形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眾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於火上。若遇乾草還復燒然。如是諸苦由我為本。若有眾生起微我相。還復更受如此之苦。貪慾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迴三有。若滅我想及貪瞋癡。諸苦亦皆從此而斷。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澆於盛火。一切眾生。不知諸苦之根本者。皆悉輪迴在於生死。憍陳如。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憍陳如。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當知是人不得解脫。四聖諦者是真是實。苦實是苦。集實是集。滅實是滅。道實是道。憍陳如。汝等解未。憍陳如言。解已世尊。知已世尊。以於四諦得解知故。故名阿若憍陳如。當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虛空中。八萬那由他諸天。亦離塵垢得法眼淨。
爾時地神見於如來。在其境界而轉法輪。心大歡喜高聲唱言。如來於此轉妙法輪。虛空天神既聞此言。又生踴躍展轉唱聲。乃至阿迦膩吒天。諸天聞已欣悅無量。高聲唱言。如來今日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轉。爾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龍八部於虛空中作眾妓樂天鼓自鳴。燒眾名香散諸妙華。寶憍幡蓋歌唄讚歎。世界之中自然大明。阿若憍陳如於弟子中。以始悟故為第一弟子。時彼摩訶那摩等四人。聞佛轉法輪已。阿若憍陳如獨悟道跡。心自念言。世尊若更為我說法。我等亦當復得悟道。作此念已。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爾時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為廣說四諦。於時四人於諸法中。亦離塵垢得法眼淨。時彼五人見道跡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見道跡已證道跡。我等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也。為是苦為非苦也。為是空為非空也。為有我為無我也。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法已。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為諸天人第一福田。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耶舍。聰明利根極大巨富。閻浮提中最為第一。服天冠瓔珞。著無價寶屐。其於中夜與諸妓女。相娛樂已各還寢息。忽從眠覺見諸妓女。或有伏臥或有仰眠。頭髮髼亂涎唾流出。樂器服玩顛倒縱橫。既見是已生厭離心而自念言。我今在此災怪之內。於不淨中妄生淨想。作是念時以天力故。空中光明門自然開。尋光而去趣鹿野范。路由恆河高聲唱言苦哉苦哉。佛言耶舍。汝便可來。我今此有離苦之法。耶舍聞已。所著寶屐價直閻浮提。即便脫之度於恆河。往詣佛所。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願容挺特威德具足。心大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唯願世尊救濟於我。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即便隨順其根而為說法。耶舍。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是時耶舍聞說此語。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是如來重說四諦。漏盡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羅漢果。即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爾時如來。猶見耶舍。著嚴身具。即說偈言。
雖復處居家 服寶嚴身具
善攝諸情根 厭離於五欲
若能如此者 是為真出家
身雖在曠野 服食於麁澁
意猶貪五欲 是為非出家
一切造善惡 皆從心想生
是故真出家 皆以心為本
爾時耶舍。既見如來說此偈已。心自念言。世尊所以說此偈者。正當以我猶著七寶。我今宜應脫如此服。即便禮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耶舍父。既至天曉求覓耶舍。不知所在心大懊惱。悲號涕泣緣路推尋。到恆河側見其子屐。心自思惟。我子正當從此道去。即尋其跡至於佛所。爾時世尊。知其為子故來至此。若使即得見耶舍者。必生大苦或能命終。便以神力隱耶舍身。其父即便前到佛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於是如來。即隨其根而為說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時耶舍父聞說此言。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而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爾時如來。既已知其見於道跡。恩愛漸薄而問之言。汝何因緣而來至此。其即答言。我有一子名曰耶舍。昨夜之中忽失所在。今旦推求。見其寶屐在恆河側。追尋之跡故來至此。爾時世尊攝其神力。其父即便得見耶舍。心大歡喜語耶舍言。善哉善哉。汝為此事真實快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汝今在此。故令我來得見道跡。即於佛前受三自歸。於是閻浮提中。唯此長者為優婆塞。最初獲得供養三寶。爾時又有耶舍朋類。五十長者子。聞佛出世。又聞耶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各自念言。世間今者有無上尊。長者子耶舍。聰慧辯了才藝兼人。乃能捨其豪族。棄五欲樂。毀形守志而為沙門。我等今者。復何顧戀不出家也。作是念已共詣佛所。未至之間遙見如來。相好殊特光明赫奕。心大歡喜舉體清涼。敬情轉至即前佛所。合掌圍繞頭面禮足。諸長者子。宿植德本聰達易悟。如來即便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善男子。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汝知之不。說此語已。諸長者子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即答佛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又為廣說四諦。時五十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果。爾時始有五十六阿羅漢。是時如來告諸比丘。汝等所作已辦。堪為世間作上福田。宜各遊方教化。以慈悲心度諸眾生。我今亦當獨往摩竭提國王舍城中。度諸人民諸比丘言。善哉世尊。爾時比丘頭面禮足。各持衣缽辭別而去。
爾時世尊。即便思惟。我今應度何等眾生。而能廣利一切人天。唯有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在摩竭提國學於仙道。國王臣民皆悉歸信。又其聰明利根易悟。然其我慢亦難摧伏。我今當往而度脫之。思惟是已。即發波羅柰。趣摩竭提國。日將昏暮。往優樓頻螺迦葉住處。於時迦葉。忽見如來相好莊嚴。心大歡喜而作是言。年少沙門從何而來。佛即答言。我從波羅柰國當詣摩竭提。日既晚暮欲寄一宿。迦葉又言。寄宿止者甚不相違。但諸房舍悉弟子住。唯有石室極為潔淨。我事火具皆在其中。此寂靜處可得相容。然有惡龍。居在其內恐相害耳。佛又答言。雖有惡龍但以見借。迦葉又言。其性凶暴必當相害。非是有惜。佛又答言。但以見借必無辱也。迦葉又言。若能住者便自隨意。佛言善哉。即於其夕而入石室。結跏趺坐而入三昧。爾時惡龍。毒心轉盛舉體煙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見是已。火焰沖天焚燒石室。迦葉弟子。先見此火而還白師。彼年少沙門聰明端嚴。今為龍火之所燒害。迦葉驚起見彼龍火。心懷悲傷。即勅弟子。以水澆之水不能滅。火更熾盛石室融盡。爾時世尊。身心不動容顏怡然。降彼惡龍使無復毒。授三歸依置於缽中。至天明已。迦葉師徒俱往佛所。年少沙門龍火勐烈。將無為此之所傷也。沙門借室。我昨所以不相與者正為此耳。佛言。我內清淨。終不為彼外災所害。彼毒龍者今在缽中。即便舉缽以示迦葉。迦葉師徒。見於沙門處火不燒。降伏惡龍置於缽中。嘆未曾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雖復神通。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語迦葉言。我今方欲停止此處。迦葉答言。善哉隨意。是時如來。於第二夜坐一樹下。時四天王夜來佛所而共聽法。各放光明照踰日月。迦葉夜起。遙見天光在如來側。語弟子言。年少沙門亦事於火。至明日曉往詣佛所。問言。沙門汝事火也。佛言不也。有四天王。夜來聽法是其光耳。於是迦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有大神德。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至第三夜。釋提桓因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初昇。迦葉弟子。遙見天光在如來側。而白師言。年少沙門定事火也。至於明旦往詣佛所。問沙門言。汝定事火。佛言不也。釋提桓因來下聽法。是其光耳。於時迦葉語弟子言。年少沙門神德雖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至第四夜。大梵天王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正中。迦葉夜起見有光明在如來側。沙門必定事於火也。明日問佛。汝定事火。佛言不也。大梵天王夜來聽法。是其光耳。於是迦叶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五百弟子。各事三火。於晨朝時俱欲然火。火不肯然。皆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各事三火。旦欲然之而火不然。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然。迦葉便還見火已然。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諸弟子眾供養火畢。而欲滅之不能令滅。即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朝欲滅火而火不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自事三火。晨朝欲然火不肯然。即自思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為。即往佛所而白佛言。我朝然火而不肯然。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然。迦葉便歸見火已然。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於時迦葉供養火畢。而欲滅之不能令滅。心自思惟。此必當是沙門所為。即往佛所而白佛言。我朝然火。今欲滅之而不肯滅。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火自當滅。迦葉便歸見火已滅。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瑞應本起雲。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得羅漢。爾時迦葉諸弟子眾。晨朝破薪斧不肯舉。即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必復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晨朝破薪斧不肯舉。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舉。迦葉便歸。見諸弟子斧皆得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弟子。即得舉斧復不肯下。還向迦葉具說此事。迦葉聞已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與弟子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我諸弟子旦欲破薪。斧既得舉復不肯下。佛即答言。汝可還去當令斧下。迦葉還歸。見諸弟子斧皆得下。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於晨朝時。自欲破薪斧不得舉。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詣佛所而白佛言。我旦破薪斧不肯舉。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舉。迦葉既還斧即得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斧既舉已。復不肯下。心自思惟。此亦當是沙門所為。即詣佛所而白佛言。我斧已舉復不肯下。佛即答言。汝可還去斧自當下。迦葉即歸斧即得下。心自念言。年少沙門雖復神妙。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年少沙門夏止住此。共修梵行。房舍衣食我當相給。於時世尊默然許之。迦葉知佛許已。還其所住。即勅日日辦好飲食並施床座。至明食時自行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閻浮洲界。取閻浮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取閻浮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南行。數萬踰闍那。彼有一洲。其上有樹。名曰閻浮。緣有此樹。故言閻浮提。我此缽中是彼果也。於一念頃取此果來。極為香美汝可噉之。於是迦叶心自思惟。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還往。神通變化殊自迅疾。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普耀經云。迦葉適去。佛以神足上忉利天。取晝度果。神足南行數千萬里極閻浮提界上。取訶梨勒果(餘三天下皆亦如是。文多不載)迦葉曰從何道來。佛言。卿每去後。吾至四域及上忉利天中取此果來。香美可食。卿可食之。瑞應本起雲。明日食時迦葉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往。佛南行極閻浮提界上。數千萬里取訶梨勒果。盛滿缽還。迦葉未歸。佛已坐其床。迦葉至問。何緣先到。佛言。卿適去。我即行此地界。取訶梨勒果。亦香且美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訖還歸所住。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弗婆提取菴摩羅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菴摩羅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下。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東行數萬踰闍那。到弗婆提取此果來。名菴摩羅。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覩其神化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便即至瞿陀尼。取訶梨勒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訶梨勒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西行數萬踰闍那。到瞿陀尼取此果來。名阿梨勒。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覩其神通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曰。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訖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欝單越。取自然粳米飯。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粳米飯。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飯不。迦葉答言。不識此飯。佛言。從此北行。數萬踰闍那到欝單越取此自然粳米飯來。極為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為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雖復神通難可測量。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曰。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畢已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於樹下。明日食時復往請師。佛言。善哉即共俱行。既到其舍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為最
一切眾流中 大海為其最
於諸星宿中 月光為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光為其最
於諸福田中 佛福田為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爾時世尊咒願已畢。即便取食獨還樹下。食竟心念須水。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從天下來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即便以手指地成池。其水清涼具八功德。如來即便得而用之。澡漱既畢。為釋提桓因。說種種法。釋提桓因既聞法已。歡喜踴躍忽然不現。還歸天宮。是時迦葉於中食後。林間經行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今日受食還歸樹下。我當往彼而看視之。即詣佛所。忽見樹側有一大池。泉水澄淨具八功德。怪而問佛。此中云何忽有此池。佛即答言。旦受汝供還歸。此食食訖。須水澡漱洗缽。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從天上來。以手指地而成此池。爾時迦葉。既見池水復聞佛言。心自思惟。年少沙門有大威德乃能如此。感致天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別於他日。林間經行。見糞穢中有諸弊帛。即便捨取欲浣濯之。心念須石。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往香山上取四方石安置樹間。即白佛言。可就石上浣濯衣也。佛復心念今應須水。釋提桓因又往香山取大石槽。盛清淨水置方石所。釋提桓因所為事畢。忽然不現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浣濯已竟還坐樹下。是時迦葉來至佛所。忽見樹間有四方石及大石槽。即自思惟。此中云何有此二物。心懷驚怪而往問佛。年少沙門汝此樹間。有四方石及以石槽。從何而來。於是世尊即答之言。我向經行見地弊帛。取欲浣之。心念須此石。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即往香山而取之來。迦葉聞已嘆未曾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能感諸天。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釋迦譜卷第四
釋迦譜卷第五
蕭齊釋僧祐譔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出因果經)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入指池而自洗浴。洗浴訖已心念欲出。無所攀持。池上有樹名迦羅迦。枝葉蔚映臨於池上。樹神即便按此樹枝令佛攀出還坐樹下。於時迦葉來至佛所。忽然見樹曲枝垂蔭。怪而問佛。此樹何故曲枝垂蔭。佛即答言。我於向者入池洗浴。出無所攀。樹神致感為我曲之。於是迦葉見樹曲枝。又聞佛言嘆未曾有。而自心念。年少沙門乃有如此大威德力能感樹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迦叶心自念言。明日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來就我作七日會。年少沙門若來在此。國王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見其相好及以神通威德力者。必當捨我而奉事之。願此沙門。於七日中不來我所。佛知其意即便往詣北欝單越。七日七夜停彼不見。過七日已集會訖畢。國王辭去。迦叶心念。年少沙門近於七日不來我所。善哉快哉。我今既有集會餘饌欲以供之。其若來者善得時宜。於是世尊即知其意。從欝單越。譬如壯士屈伸臂頃來到其前。於時迦葉忽見如來。心大驚喜即問佛言。汝近七日遊行何處而不相見。佛即答言。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於七日中就汝集會。汝近心念不欲見我。是故我往北欝單越。以避汝耳。汝今心念欲令我來。所以今者故來詣汝。迦葉聞佛說此言已。心驚毛竪而作此念。年少沙門乃知我意。甚為奇特。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心自思惟。優樓頻螺迦葉。根緣漸熟。今日正是調伏其時。思惟是已即趣尼連禪河。既到河側。是時魔王來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世尊爾時答魔王言。我今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悉未降伏。爾時如來亦復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惱。即還天宮。世尊即便入尼連禪河。以神通力令水兩開。佛所行處步步塵出。使兩面水皆悉湧起。迦葉遙見謂佛沒溺。即與弟子乘船而來。既至河側見佛行處皆悉塵起嘆其希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此神通之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是時迦葉即問佛言。年少沙門欲上船不。佛言甚善。於時世尊即以神力。從船底入結加趺坐。迦葉見佛從船底入。而無穿漏。嘆其希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乃有如是自在神力。然故不如我得真羅漢也。
瑞應本起雲。如是變化凡有十八。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不如我以得羅漢也。佛即語言。迦葉汝非羅漢。亦復非是阿羅漢道。汝今何故起大我慢。瑞應本起雲。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不知道證。胡為強顏不知羞恥。虛妄自稱我有道德。於是迦叶心驚毛竪。慚愧無顏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迦葉聞說如此語時。心懷愧懼身毛皆竪。而自念言。年少沙門善知我心。即白佛言。如是沙門。如是大仙。善知我心。唯願大仙攝受於我。佛即答言。汝既年老百二十歲。又復多有弟子眷屬。又為國王臣民所敬。若欲決定入我法者。先與弟子熟共論詳。迦葉答言。善哉善哉如大仙勅。然我內心非不決定。為當還與弟子論耳。作此語已即還本處。集諸弟子而語之言。年少沙門住此以來。見其種種神通變化。極為奇特智慧深遠。性又安詳。我今便欲歸依其法。汝等云何。弟子答言。我等所知皆尊者恩。年少沙門既為尊者之所歸信。豈當有虛。我等亦見有諸奇異。尊者若欲必受其法。我等亦願隨從歸依。於時迦葉聞諸弟子作是言已。即便相與俱詣佛所。而白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惟願大仙時攝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隨所應廣說四諦。於時迦葉聞說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漸漸成阿羅漢果。爾時迦葉五百弟子。既見其師已為沙門。心生願樂亦欲出家。即白佛言。我等大師。已為大仙之所攝受今成沙門。我等亦樂隨大師學。唯願大仙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於是世尊。即為轉於四諦法輪。時五百弟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成須陀洹果。漸漸修行。乃至亦得阿羅漢果。爾時迦葉及五百弟子。以其事火種種之具。悉皆捐棄尼連禪河。師徒相與隨佛而去。爾時迦葉二弟。一名那提迦葉。二名伽闍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在尼連禪河側。居於下流。忽見其兄並及弟子。所事火具悉逐流來。心大驚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祥。事火之具今隨水流。將非惡人之所害也。是時二弟奔競相就。而共議言。我兄今者。若復不為惡人所害。諸物何緣從水而來。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即便相與逆流而上。至兄住處空寂無人。心大悲絕。不知其兄及諸弟子之所在處。四向推尋。遇見舊人而問之言。我仙聖兄及諸弟子。不知所在。汝見之不。舊人答曰。汝仙聖兄與諸弟子。棄事火具。皆悉往於瞿曇之所。出家學道。是時二弟聞此語已。心大懊惱怪未曾有。又自念言。云何棄於阿羅漢道。而復更求他餘法也。即便馳往至其兄所。到已見兄並及眷屬。剃除鬚髮身被袈裟。即便跪拜而問兄言。兄本既是大阿羅漢。聰明智慧無與等者。名聞十方莫不宗仰。何故於今自捨此道。還從人學此非小事。爾時迦葉答其弟言。我見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事奇特。一者神通變化。二者慧心清徹。決定成就一切種智。三者善知人根隨順攝受。以此事故。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雖復國王臣民。所見宗敬。世論機辯無能折者。然非永斷生死之法。唯有如來所可演說。能盡生死。既值如是大聖之尊。而不自勵。師彼高勝。則是無心亦為無眼。二弟白言。若如兄語。決定是成一切種智。我所知得。皆是兄力。兄今既已從佛出家。我等亦願隨順兄學。即各語其諸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汝意云何。時諸弟子即答師言。我等所以得有知見。皆大師恩。大師若欲於佛法中而出家者。亦願隨從。於是那提迦葉。迦闍迦葉。各與二百五十弟子。至於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哀濟度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又白佛言。我諸弟子。今皆欲於佛法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佛即答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便呼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為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及諸弟子現大神變。又應其心而為說法。語言比丘。當知世間皆為貪慾瞋恚愚癡勐火之所燒炙。汝等往昔奉事三火。既能絕棄除此外惑。今三毒火尚猶在身。宜速滅之。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世尊又為說四諦。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心自念言。頻婆娑羅王。往昔於我有約誓言。若道成者願先見度。今日時至宜應往彼。滿其本願作此念已。即與迦葉兄弟。及千比丘眷屬圍繞。往王舍城諸頻婆娑羅王所。爾時頻婆娑羅王。昔以聚落。給優樓頻螺迦葉者既見迦葉及其弟子。悉為沙門即還啟王。說如此事。王與諸臣既聞此語。心大驚怪默然無聲。時外人民聞此語已。各相謂言。優樓頻螺迦葉。智慧深遠無與等者。年又耆老已得阿羅漢。云何反為瞿曇弟子。終無此理。乃可說言沙門瞿曇為弟子耳。爾時世尊。漸近王舍城。住於杖林。時優樓頻螺迦葉。即便遣其常所使人。白頻婆娑羅王言。我今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今隨從佛來至杖林。大王宜先禮拜供養。王聞來信說此言已。方決定知優樓頻螺迦葉為佛弟子。即勅嚴駕。與諸大臣婆羅門。及人民眾。往詣佛所。至杖林外。王即下輿除去儀飾。出至佛前。爾時空中有天而語王言。如來今者在此林中。是諸天人最上福田。大王宜應恭敬供養。又應宣示國中人民。皆悉令其供養如來。時王既聞彼天語已。心大歡喜倍增踴躍。普曜經云。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吾本共要得佛相度。勅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嚴治道路。散華燒香持諸幢蓋。王乘羽葆之車。大臣百官前後導從。千乘萬騎。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忽大風起閉其城門。王怪所以今行迎佛。當有吉喜快善瑞應。時城門神即謂王言。快無不利。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治寺起塔。誓言。於來世一時見佛。諮受道教。今有一人閉在刑獄。違其本誓。故城門閉。當放大赦獄中人出。同時見佛諮受訓誨。城門乃開。王聞乃遣速勅詔。放大赦境土獄囚得出。一時往迎。時佛入國。有大社樹名曰遮越。佛與比丘坐樹下。王遙見佛。如星中月。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耀。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於本宮。如樹華茂晃若金色。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王心踴躍下車步進。五體威儀。除蓋履扇冠幘刀杖。前稽首佛足。自稱其號。我是國主瓶沙王也。久服聖尊饑虛積時。如是至三。佛告王曰。實如來言是王瓶沙也。諸佛天神皆護王身。王曰。蒙祐退坐一面。前者作禮。中者低頭。後者叉手。皆卻坐訖。王及臣民覩優樓迦葉在山學仙。耆舊來久怪之佛邊。心自念言。佛是優樓師。優樓是佛師乎。佛覩心念即告優樓。為說偈言。
云何優樓卿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眾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寧益致神仙
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以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爾乃別知優樓迦葉。是佛弟子。便進林中。遙見如來相好莊嚴。又見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並其弟子。前後圍繞。如盛月滿處眾星中。行步踴悅不能自勝。既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是月種摩竭提王。名頻婆娑羅。世尊知不。佛即答言。善哉大王。於是頻婆娑羅王。卻坐一面。時婆羅門及以大臣。諸人民眾皆悉就坐。爾時世尊。既見來眾皆安坐已。即以梵音。慰問頻婆娑羅王言。大王。四大常安隱不。統理民務無乃勞耶。王即答言。蒙世尊恩幸得安隱。爾時頻婆娑羅王。及餘大眾婆羅門。長者居士大臣人民。既見迦葉為佛弟子。自相謂言。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慧深遠不可思議。乃能伏於如此之人。以為弟子。爾時復有諸餘人眾。心自念言。優樓頻螺迦葉。有大智慧。普為世人之所歸信。云何當為沙門瞿曇而作弟子。心懷狐疑。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迦葉。汝今宜應現諸神變。於時迦葉即昇虛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復現小。或分一身為無量身。或現入地還復踴出。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舉眾見已嘆未曾有。悉皆稱言第一大仙。爾時迦葉現此變已。即從空中到於佛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天人之師。我今實是世尊之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如是迦葉。汝於我法是何等利。棄捨火具而出家也。於是迦葉。以偈答言。
我於昔日中 所事火功德
得生天人中 受於五欲樂
恆如是輪轉 沒於生死海
我見此過患 所以棄捨之
又復事火福 得生天人中
增長貪恚癡 是故我遠離
又復事火福 為求將來生
既已有生故 必有老病死
已見如此事 是故棄火法
施會修苦行 乃以事火福
雖得生梵天 此非究竟處
以是因緣故 所以棄事火
我見如來法 離生老病死
究竟解脫處 是故今出家
如來真解脫 為諸天人師
以是因緣故 歸依大聖尊
如來大慈悲 現種種方便
及諸神通力 而以引導我
云何而復應 奉事於火法
爾時頻婆娑羅王。及諸大眾聞優樓頻螺迦葉。說此偈言心大歡喜。於如來所深生敬信。決定得知如來必成一切種智。審知迦葉是。佛弟子。爾時諸天於虛空中。雨眾天華作妙妓樂。異口同音唱言善哉。優樓頻螺迦葉快說此偈。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意決定。無復狐疑。又觀其根皆以成熟。即為說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即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為解脫。若人不能作斯觀者。是名為縛。法本無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脫。爾時頻婆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眾生言有我者。而名為縛。一切眾生皆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來報。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之言。一切眾生。所為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見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大王。諦聽。當為王說。大王。但以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於境無染。息其累想即得解脫。以情塵識三事因緣。共起善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復不離手及燧鑽。彼情塵識亦復如是。時頻婆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為常合不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即為斷。爾時世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緣於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復如是。爾時頻婆娑羅王。聞此法已心開意解。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萬那由他婆羅門。大臣人民亦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九十六萬那由他諸天人。又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頻婆娑羅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白佛快哉世尊。能捨轉輪聖王之位。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我昔愚癡。欲留世尊臨治小國。今觀慈顏又聞正法。方懷慚愧追悔昔過。唯願世尊。以大慈悲受我懺悔。我於昔日白世尊言。若得道時願先度我。今日始蒙宿願成遂。荷世尊恩。得履道跡。我從今日。供養世尊。及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有乏。唯願世尊住於竹園。令摩竭提國長夜獲安。佛即答言。善哉大王。乃能捨於三不堅法。求三堅報。當令王願得滿足也。時頻婆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普曜經云。大臣賀王。前時諸王悉不見佛。今獨王見。宿福祿厚故乃爾耳。王益欣踴亦賀諸臣。卿等大德值是聖尊。王還宮中勅宮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王適歸宮。時天帝釋將八萬天。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言南無佛。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名曰迦陵。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我有好園欲用上佛。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佛愍一切如親愛子。棄轉輪王不慕世榮。今無精舍有一竹園去城不遠。願以奉佛可作精舍。佛受祝願。佛及聖眾游處其中。是故名曰迦陵竹園。王還城已即勅諸臣。今於竹園起諸堂捨。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華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始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入王舍城。當於如來蹈門閫時。城中樂器不鼓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皆悉平坦。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瘂者能語。盲者得視狂者得正。拘躄疾病普皆除愈。枯木發華腐草榮秀。涸池增瀾香風清靡。鳳雀孔翠鳧雁鴛鴦。異類眾鳥繽紛翔集。出和雅音。有如是等種種祥瑞。既入城已。與頻婆娑羅王俱往竹園。爾時諸天滿虛空中。時王即便手執寶瓶。盛以香水。於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為我納受。作此言已即便奉捨。爾時世尊默然受之。說偈咒願。
若人能佈施 斷除於慳貪
若人能忍辱 永離於瞋恚
若人能造善 則遠於愚癡
能具此三行 速至於涅槃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佈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爾時婆羅門大臣及餘人民。見王奉施如來僧伽藍。皆悉踴躍生隨喜心。爾時頻婆娑羅王。施僧伽藍已。心大歡喜頭面禮足。退還所住。閻浮提中諸王見佛。頻婆娑羅最為其首。諸僧伽藍。竹園僧伽藍。最為其始。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住竹園僧伽藍。於時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利根有大智慧。於諸書論無不通達。辯才語議莫能摧伏。一姓拘栗名優婆室沙。母名舍利。故舉世喚為舍利弗。二姓目犍連。名目犍羅夜那。各有一百弟子。普為國人之所宗仰。二人互共以為親友。極相愛重咸共誓言。若先得聞諸妙法者。要相開悟無得悋惜。
爾時阿捨婆耆比丘。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攝諸根威儀詳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捨婆耆。善攝諸根威儀詳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捨婆耆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停步瞻視不能暫捨。即便問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捨婆耆即便安詳而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姓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捨婆耆說此偈言。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道跡已心大踴躍。身諸情根皆悉悅豫。而自念言。一切眾生悉著於我。所以輪迴在於生死。若除我想。即於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於暗。無我之想亦復如是。悉能破於我見暗障。我從昔來所可修學。皆為邪見。唯今所得是真正道。作此念已。禮阿捨婆耆足。歸還所止。時阿捨婆耆至前乞食訖還竹園。時舍利弗還至住處。時目犍連夜那善根已熟。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威儀詳序。顏容怡悅異於常日。即便問言我今觀汝。諸根顏貌與常有異。必當已得甘露妙法。我昔與汝共結誓言。若聞妙法要相啟悟。汝有所得願為我說。時舍利弗即便答言。我今實已得甘露法。目犍連夜那聞已。歡喜無量。嘆言善哉。時為我說。舍利弗言。我今出行逢一比丘。執持衣缽入村乞食。諸根寂靜威儀詳序。我既見已深生恭敬。既到其所而問之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捨婆耆。即便安詳而見。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爾時目犍羅夜那。聞舍利弗說此語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舍利弗與目犍羅夜那。各於佛法得甘露已。共相謂言。我等已於佛法各得利益。今者宜應共往佛所。求索出家。作此語已。各喚弟子而語之言。我等今者。已於佛法得甘露味。唯有此法是出世道。我今欲往求佛出家。汝等云何。諸弟子等答其師言。我等今者有所知見。皆大師力。師若出家我悉隨從。於是二人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既入門已。遙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心大歡喜踴躍遍身。爾時世尊見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與諸弟子相隨來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今此二人將諸弟子。來至我所欲求出家。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夜那。當於我法中為上弟子。舍利弗者。於智慧中最為第一。目犍羅夜那者。於神通中復為無上。至佛所已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於佛法已得道跡。樂欲出家願垂聽許。爾時世尊即便呼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彼二百弟子。既見其師成沙門已。俱白佛言。我等亦欲隨師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於是世尊即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為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廣說四諦。二人即得阿羅漢果。又復為彼二百弟子廣說四諦。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亦成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大阿羅漢。於摩竭提國廣利眾生。諸比丘中。多有人名目犍羅夜那。世尊故名此目犍羅夜那。為大目犍羅夜那。普曜經云。佛有沙門名曰安陸。遣行宣法開化未聞。五濁之世人在荒迷。不達至真入城分衛。衣服齊整威儀禮節。不失常法行步安詳。因是使人見之心悅。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心自念言。我學來久。未曾覩此沙門衣服。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為師主。願聞其志。比丘知意。即說偈曰。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眾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尠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反本源 乃名曰沙門
安陸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盡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處夫人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三十二稱己聖音。三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王咸來啟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嘆能究。悉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於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游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覩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宗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歷載。不得諮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佛為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亙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陀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裡街曲里巷。舍利弗趣之。目連覩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改變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行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此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不須重言吾厭從事。不復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勝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瑛。復欲反求帛祠為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時舍利弗與目犍連。俱往詣佛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沉沒塵垢。今乃奉覲願為沙門。啟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屏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髮自落袈裟著身。為說正諦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有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爾時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有三十二相。聰明智慧誦四毘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極為巨富善能佈施。其婦端正舉國無雙。二人自然無有欲想。乃至亦不同宿一室。久於往昔種善根故。不樂在家受五欲樂。日夜思惟厭離世間。精勤求訪出家之法。如是推尋不能得已。即捨家事入於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便脫去金縷織成珍寶之衣。而著價直千兩金。壞色納衣自剃鬚發。爾時諸天於虛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已。而語之言。善男子。甘蔗種族白淨王子。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舉世號為釋迦牟尼佛。今者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爾時迦葉聞天語已。歡喜踴躍身毛皆竪。即便往趣竹園僧伽藍。爾時世尊知其當來。而自思惟觀其善根。宜往度之。作此念已。即行逆之。到多子兜婆而逢迦葉。時彼迦葉。既見相好威儀特尊。即便合掌而作此言。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眾生者。實是一切所歸依處。即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是我大師。我是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我弟子。佛又語言。迦葉當知。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為弟子者。頭即裂壞以為七分。又復告言。善哉迦葉快哉迦葉。當知五受陰身是大苦聚。於時迦葉聞此語已。即便見諦。乃至得於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俱還竹園。以此迦葉有大威德智慧聰明。是故名之為大迦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普光如來出興世時。善慧仙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緣路所過五百外道。所共論議及隨喜者。今此會中。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丘是。時賣華女者。今耶輸陀羅是。善慧仙人發佈地時傍有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今此會中舍利弗大目犍連夜那。並二百弟子比丘是。虛空諸天見善慧仙人。以發佈地。悉皆隨喜而讚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轉法輪。八萬天子及頻婆娑羅王。所將眷屬八萬那由他人。及九十六萬億那由他天是。汝等當知。過去所種因緣。無量劫終不磨滅。我於往昔精勤修習一切善業。及發大願心不退轉。故於今者。而已成就一切種智。汝等宜應勤修道行。無得懈怠。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戴作禮而退。普曜經云。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生念久已。心中悲喜饑虛欲覩。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優陀往請。迎佛別闊。已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慼。不捨其心思一相見如復更生。優陀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優陀見佛。諸天釋梵歸化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為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髮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餘前後得道所度不可稱計。佛自念言。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於事不宜所化尠少。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威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游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方沒地出於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於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度
常念蜎飛類 勤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逮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輒降魔眷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慾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於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干品 踴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出地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斯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於今 未曾覩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眾生
慕勤無數劫 於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眾惡 為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捨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尊 為作眾寶殿
刻鏤諸妙飾 於今室何如
優陀所答曰 佛之正真微
常坐於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褥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悉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缽行分衛 福眾無麁細
咒願佈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臥寢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三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干種眾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意
八解三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擣若干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脫 以為道德香
熏於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寶成
重疊布眾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禪為床座 意定無憒亂
清淨如蓮華 不著於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眾具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集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以驂駕 徹視洞聽飛
覩本見眾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旍羽彫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惠仁愛度
普覆眾危難 以嚴飾眾生
生時雜妓樂 椎鐘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害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隣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三千
眾生莫不悅 啟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為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為歸伏不
領三千大界 化訓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捨於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天為業
佛與世無讎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及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干
一頭若干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恆沙人 嗟嘆佛功德
江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嘆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卻七日到王大踴躍。即勅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繒幡綵。竪其幢蓋週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饑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並化萬民咸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復稽留。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稽首足下以啟國王。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想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饑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憶七日。於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於父王。皆嚴整衣服。護持應缽。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送侍天雨香汁。散華燒香竪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眾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妓樂追於上侍。佛適進路先現瑞應。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澗自然泉水。王見此瑞知佛已來。勅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竪諸幢幡鼓眾妓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於大眾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炤於朝陽。如樹華茂芬芳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覩悲喜。前稽首足惟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即還入城足蹈門閫。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瘂者能言。狂者得正。僂者得伸。若被毒者毒為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橖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產。端正姝好。消淫怒癡無復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覩諸梵志久在山中。薄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臭在佛邊侍。猶如黑烏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勅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顏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為沙門。侍佛在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未下鬚髮難有典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大天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捨世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為道乎。唯佛哀愍濟救污泥。沒溺塵埃拔為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髮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在後作。次第作禮到此沙門。即住不禮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知告難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污塗執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為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為禮。天地大動眾會同嘆。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而下卑心。感於天地為之大動。從是製法先學為長。後學為小。法之常儀各無所恨。無所諍訟。佛時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說經法所度無量。瞿夷攜羅雲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覲曠廢供養。時王僚屬皆懷沉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雲。佛語父王告諸群僚。瞿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雲厥年七歲。瞿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雲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雲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躍。稱言善哉。所現無量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復懷疑。此吾之子。緣吾化生。勿咎瞿夷也。王得道證。瞿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歲三。奉齋弗懈。國內清寧。風雨以節時不越序。五穀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咸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祐尋。法身無形群有已滅。覺智不起萬動永寂。而甫現託生降神胎化者何也。乘大緣以應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運般若之權。任首楞之勢。迴靈兜率。耀化赤澤。陶鈞非我。利見由物。豈言像思議而能語其極哉。是以攝受群萠故地居輪皇。摧制剛誇故才窮藝術。斷拔愛網故去國入山。顯明法尊故降魔道樹。凡斯如跡罔非振俗。應體圓通隨方變現。法身凝湛未甞起滅。然世識習滯據跡為真。欲觀如來失道逾遠。故涅槃經云。若言菩薩在白淨王宮。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說。蓋謂證跡而迷本也。若本跡雙照權實俱明。則披經無礙法身可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