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好,請看這一段,這一段還是勸勉和告誡,先是勸勉後是警誡。勸勉大眾,惟一的是願現前參與法會的大眾,哀愍我一念愚鈍的真誠,可憐我這樣苦心的願望。希望什麼?希望與會的大眾,共同建立菩提願,共同來發菩提心。由於建立這涅槃懺法的法會,要令大家沒有發菩提心的,今天把它發起來;已經發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長;已經增長了的,令在盡未來際相續不要退轉。這是勸勉大家。勸勉大家以後,進一步用八個「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這樣來警誡。這八個「勿」實際上是經驗之談,就是告誡大家對發菩提心不可大意,發菩提心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這些障礙。對這些障礙、困難,首先說清楚,一定要衝破。
「勿畏難而退卻」,就是對一個初發心的人來說,他可能覺得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動經無量劫難行能行,這太難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裡去,他覺得很困難一樣。這時候,省庵大師作為善知識,鼓勵你不要有畏難情緒,不要對成就佛道有退轉、怯懦之心。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決定能成佛,你要有這種自信自肯。你有這種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開始走,馬上佛菩薩就會加持你,就會讓我們一帆風順。所以千萬不要退轉,千萬不要怯懦,這是第一個。
「勿視易而輕浮」,開始是畏難情緒,第二點是他認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這樣會使他的行為很輕慢、很浮淺,這也是不可以的,這也是達不到目標的。因為成佛畢竟動經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要積集無量福德智慧的資糧,才能夠把我們本有的佛性顯發出來。就好像挖井,雖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話,一定開始挖到的是乾土,然後挖到濕土,然後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鍬一鍬地去挖啊!所以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輕浮。
「勿欲速而不久長」,就是有人發心發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個發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發起不了長遠心,他沒有一種韌性。欲速則不達。
「勿懈怠而無勇猛」,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過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煩惱所佔據,就不會有精進勇猛的心,也就到達不目的地。
「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個精神狀態萎靡不振,沒有那種大強勇猛的浩然之氣。你看世間的人,如果一天到晚無精打采的人,世間的事業都幹不成,更何況幹一件出世間的大事。他們沒有那種剛猛,那種幹勁,是成不了氣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
「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往往是因循苟且,總是期待這個事情等明天再說吧,等後天再說吧——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當下撩衣便行。這也是我們修行上的一個毛病。無量劫以來,我們曾經也發過心,但就是因循原來的毛病習氣,不能振作起來,總是想到以後再說,以後永遠就沒有機會。就好像現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聞到佛法都也覺得,佛法是不錯,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後再說。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嗚呼哀哉了。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覺得發菩提心成佛,這太崇高、太偉大了,我自己太愚鈍了,根機太陋劣了,我這個人不行啊!這個目標達不到。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心思去進取,覺得跟自己無分,這是愚鈍自卑者。
「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這也是覺得自己根機淺,自己不行,自己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成佛,成佛沒有我的份。這就是不重己靈,自暴自棄。
所有這些都要在一個大乘行人發心的過程當中避免,這八個「勿」都是我們可能存在的障礙。省庵大師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對這些正面來勸勉,不要怕自己愚鈍、不要怕自己根機淺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夠得到好處,就能達到目標。他用兩個比喻來說明:比如種樹,樹剛種的時候,那個根是很淺的,是吧?那你不能由於根淺,經不起狂風猛雨的摧殘,你就不種了。你還是要種啊。根淺你要好好地呵護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紮得越來越深了。它紮得越來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夠接上,然後上面接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它慢慢地才能長出參天大樹,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是說種樹要有一個長久的過程,它才能根深葉茂,不是開始就能這樣的。這就好比我們剛開始發心,可能各種功德都沒有,煩惱習氣也很重,甚至常常會退轉,但你要堅持它,鍥而不捨,咬定青山不放鬆,慢慢地我們這顆菩提種子,就越紮越深、越紮越深了。再加上我們的大悲水來澆灌,再加上佛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我們也就破土而出,以後也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菩提樹。這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為什麼要動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讓我們這一顆小小的種子,以後長成一顆覆蔭多少萬里的大樹,不覆蔭自己,而且覆蔭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說你很鈍,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鈍的刀,你不能說這把刀既不能砍斷東西,又不能斷煩惱,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鐵、有它的鋼在裡面,它就有鋒利在裡面。只不過是現在鈍,鈍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這鈍的刀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刀。到這把刀成了鋒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樣,開始我們般若智慧總是被凡夫的知見、習氣所掩蓋,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對煩惱,面對執著,沒有辦法,一籌莫展。但以後我們常常訓練這種觀照:自性空,無所有,如夢、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訓練這種觀照,訓練久了,對照五欲的境界,對照我執來的時候,這種空性的智慧就上來了,他就能夠破煩惱賊。所以就像磨一個鈍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這是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在發心上的一種正面鼓勵,你要去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