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分為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薩的發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的、處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的發心。世俗菩提心包括兩個內容:發自內心地做一個決定,為度化一切眾生而成佛,這是願菩提心,這是為果而發誓;為了成佛而發誓修持佛法、修持六度等諸佛菩薩的學處,叫行菩提心,這是為因而發誓。

為了在相續中生起並鞏固願菩提心,我們要在下面三個方面加強、訓練自己: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所有的眾生都跟我們一樣,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獲得安樂,但累劫以來的我執與我愛使我們無法平等地對待他們。為了消除這些分別,要下個決心:從現在起我要平等地愛一切眾生,慈悲一切眾生,包括善人、惡人,甚至蒼蠅、螞蟻,以根除珍愛自己、嗔恨他人的貪嗔之心,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眾。

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眾生都是那麼可憐,我願將自己所擁有的幸福與快樂給予他們,願他們的痛苦與煩惱都降臨在我身上。

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完全不考慮自己,把所有的眾生都觀想在自己頭頂,一切都為了眾生。

我們要將生活與修行結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為了眾生我們要成佛,為了成佛我們要修行,為了修行我們要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我們不要把家人只看成是我的父母、我的愛人、我的孩子,要把他們看成是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為了眾生。所以,在生活中要多關心照顧他們、幫助他們、尊重他們、遇事多寬容忍讓。家務活要多幹,打掃、擦、洗是清除自己與眾生的業障、煩惱、習氣,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消業、還債、積福。只有這樣做,家人才能開心、高興,這才是修行。如果家庭不和就會傷害眾生,傷害了眾生就是犯戒,修行就有障礙。在單位、在社會也一樣,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為眾生,要學會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尊重別人,久而久之眾生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我們不能將修行與生活分開,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在念經念佛打坐的時候像個菩薩,回到生活中又變成凡夫。當我們時時處處不停的發誓:為度眾生願成佛;我們還要將這種願望付諸實際行動,那就是行菩提心的訓練。主要包括:佈施,包括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持戒,包括禁惡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安忍,包括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精進,包括擐甲精進、加行精進和不滿足精進;禪定,在正知正見中安住,斷掉散亂心;智慧,包括聞慧、思慧和修慧。

人主要的煩惱是執著這個「我」,就是人我執;還執著別人,執著別的東西,這叫法我執。這都是愚癡。如果能對所有的一切都不執著,特別是斷掉人我執、法我執,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當我們通過修持慈悲心以及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三種菩提心後,我們就能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堅定的「為度眾生願成佛」的誓願。當這種願菩提心牢固地生起並不退轉後,才是真正發起了菩提心,這樣我們以前曾造下的無數大小罪業都會立即消失。我們現在擁有的再淺薄的福德也會立即增長,甚至要在多劫中才能積聚的資糧也會在剎那間圓滿,而且所作所為都有功德,甚至是吃、喝、玩、樂都有功德;時時刻刻都能增長福慧,時時刻刻都在消業。可以說,快速地積聚福慧資糧,沒有比發菩提心再殊勝的了。

發無上菩提心有如此功德,那麼將此願心化為實際行動饒益眾生,修持六波羅蜜多,即行菩提心,所得的功德比願菩提心更為殊勝。所以為了自他的解脫,我們要不停的發大心、發大願,有一天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麼離證悟空性、本性就不遠了。真正地證悟了自己的本性,才算取得了初步的勝利,我們才算真正地邁向了解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