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譯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當佛未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眾生,不覺就是迷,佛與眾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眾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只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教者,我佛教化眾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隨之轉變。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哪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復如是。任從哪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惑即迷惑,如貪、嗔、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今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財之迷惑心。不了愛財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財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哪裡有財,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見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之來源。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更復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並非有哪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云:「循業發現」是也。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隨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將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