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人生觀的因
一個人對人生目的、意義的看法,叫人生觀;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取向,就是他的價值觀。
比如說,有人以為錢很重要,只要有錢,他夢寐以求的快樂,就會滾滾而來;也有人相信,感情是人生中最珍貴的;還有人認為,地位高於一切。
各位所學專業各不相同。有人選擇某一專業是為了謀生;有人是出於愛好;有的是為了緊緊趕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在你選擇所學的專業時,事實上,已對你心目中的價值,做出了選擇。
在座的學者和智者,都有一定專業領域的知識,應該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真正具有意義的人生觀,就和動物沒有差別。
去年,我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些新聞媒體在採訪一位暢銷書作家,記者問作家:「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麼?」作家卻一臉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他創作過數量不菲的暢銷書,人們都認為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超,但如果連作者本人都對人生意義茫然無知,這個社會的價值潮流,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當今社會,大多數人對自己的人生深感迷惘,由此,他們的價值取向,也一定沒有方向。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偶像和理念也是以盲導盲,人們的精神處於一種焦慮、無目的的狀態。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多元化文化充斥人們的心,在他們本來貧瘠的心靈中,不僅沒有吸取到更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觀,反而更加迷惑和混亂。
昨天,有位博士論述了佛教經濟學觀點。他說:「社會口口聲聲說,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可是,人的貪慾永無止境,何時,才能滿足人類的物質追求?如果試圖以物質來滿足我們的慾望,那是慾壑難填。」
人們常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但是,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都是享樂主義者、拜金主義者、自私自利主義者。他們認為,只有在「人人為我」的前提下,我才能偶爾為「人人」。
現在世間上的很多人,真的很可憐!他們殫精極慮追求的目標:外在的物質、名聲、內心虛無飄渺的情感,連芝麻許的利益都沒有。但是,我們的感官,已經被迷幻藥麻痹了,陶醉在虛假的快樂中,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就這樣不由自主地追逐,活了一輩子。
我翻過一本小說,叫《活著》。據說,張藝謀把它改編成一部電影。但是,我沒有從中找到「活著」的意義。也許在座的有些專業人士的看法和我不同。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目光短淺,就會無惡不作。大多數人在唯物論、進化論的教育下長大,信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燈滅」。如果是這樣,那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就天經地義,「為自己而奮鬥」就成為合情合理。
這樣,每個人、每個團體,在為自己利益奮鬥的過程中,就會不擇手段。昧著良心、損害眾生的各種不道德行為,就會大量湧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我認為,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人生,真的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嗎?如果人真的沒有後世,那麼,為了短暫的今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奮鬥,終其一生也是值得的、無可厚非的。
假如真的有後世,而且是無比漫長、久遠的來世,今生所作的一切,都會對未來的快樂和痛苦,產生決定的作用。就像我們年輕時辛勤工作,積累資財,就會有一個安定的晚年一樣。而我們卻對此茫然無知、置之不理,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理呢?
人類自稱是智商最高的動物,具有高度辨析的智慧;有能力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然而,這種智慧,卻連自己有後世都不知道,所謂的萬物之靈,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因此,要建立一個正確的、符合自然規律的人生觀,就必須思考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人是否存在前後世?如果存在的話,快樂的因是什麼?這樣,我們就不會鼠目寸光,而會以對今生來世有利的方式,來確立此生的意義和價值。
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類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生在世,應該以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來主導人生方向的問題。
二、正確人生觀的果
人生觀有世間、出世間之分;世間有東、西方之分;西方也有個人與社會群體、乃至專業領域之分。對個人來說,年輕與年老時也迥然不同。
一個人年輕時,往往追求感情、財富、事業和地位,幻想精彩的人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漸漸了解,所謂的感情、金錢都不能帶來幸福。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只要有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就已經足夠了,即使再多,也不能帶來心靈的快樂。
當然,如果沒有一點生活資具和條件,一個人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但人對自己的慾望,應該有所節制。按照佛教的觀點,人應該知足少欲。如果知足,即使沒有豐裕的財富,也一樣快樂地生活。
從前,有一個乞丐對一位禪師說:
「我一無所有,內心非常痛苦。」
禪師說:「把你的雙目給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乞丐說:「我的雙目遠遠不止一百兩黃金!我決不會給你。」
「把你的雙臂給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不!」乞丐說,「沒有雙臂,我怎麼生活?即使你給我一千兩黃金,我也不會給你。」
「那,把你的雙腿給我吧,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不論你給我多少金子,我也不會把雙腿給你!」
禪師說:「想一想,其實,你並不窮。」
乞丐想了想:「確實是這樣,我不是世界上最窮的人。至少,我有三百兩黃金。」
後來,乞丐反省自己,對人生的價值重新定位,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在座的諸位,不知是否看過《假設給我三天的光明》?海倫凱勒在自傳中說,人的價值觀大不相同。作為一個盲人,她一生中,如果有三天光明,此生就已經足夠了。可是,對雙目俱全之人,每天的光明,卻毫不足惜!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幸福。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它就是心靈的快樂。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乃至雙目失明,但只要能明瞭人生的真諦,那麼,無論是什麼人,都可以感受到內心的那一分歡樂。它充溢我們身心,令我們有限、短暫的生命,煥發出智慧和慈愛的光芒。
這裡所說的快樂,不是指空性、勝義諦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現象。所謂現象,是耳聞目睹之法,是物理學家研究的對像;而事物的本質,則非眼耳鼻舌身之對境,需要用另一種方式去衡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層次也各不相同。就像皈依,同是皈依佛門,目的卻各不相同。有人是為了從輪迴中解脫;有人是為了無量眾生的安樂。如果你的人生價值,只是為了一己的快樂,是很低很低的層次;假如不論是何等眾生,你都希望能利益他,則尚屬中等;如果沒有絲毫的自利之心,完全是「人不為他,天誅地滅」,這樣的理念是最崇高的。
各位學者,你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也許你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職業和愛好。對此,佛教也不會一概否認。無論你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如何提陞它、令它對你及你周邊的人有利?這是問題的關鍵。但要做到這點,歸根結底,就要了解前生後世是存在的、因果真實不虛。這是我今天想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以為佛說四大皆空,就不敢接觸、深入佛法的精髓,怕影響、破壞了他的快樂人生。其實,佛教的人生觀,會讓你更寬容,生活得更快樂,並從內心深處生起智慧和悲心。
在所有的價值觀中,最高、最有意義的價值觀,就是利益眾生。這不僅是佛教的觀點,也是整個宇宙間,最至高無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最高的真理,沒有一種意義和價值,能超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