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坦然,進退淡然」是我們共同的人生追求。
坦然是一種闊達。泰戈爾有一句名言:「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廣闊,可以有小溪的清雅;沒有原野的蒼穹,可以有小草的翠綠;沒有絕壁矗立的威嚴,可以有鋪路石的平淡……正是有了這種闊達,我們才可以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都能直面生活的溝溝坎坎,在征程中披荊斬棘。
坦然是一種胸襟。嚮往坦然,胸襟必寬;追求坦然,心地必純;擁有坦然,天地萬物必為心役。曹操在初秋時節登上碣石山,看山看水,看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以開闊的胸懷,彰顯意氣昂揚的豪邁氣概。孟浩然隱居鹿鳴山時到山村訪友,一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坦然中描繪了山村美麗的風光,描繪恬淡閑適的清純生活,表現與友人親密無間的情誼。蘇軾幾經沉浮,參透老莊,寄身於水,則「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感悟;躋身於山,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嘆。
在赤壁懷古,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憤慨。無怪乎蘇軾在《黃州快哉亭記》中說「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是啊,如果胸襟坦蕩,不為物慾傷害性情,那麼處於任何境地都不會不快樂的。這大概就是蘇軾坦然的緣由了。
坦然是悠然的快樂。「釣勝於魚」就是這樣的一種快樂。垂釣者獨釣一天,夕陽西下,空手而歸。他們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對他們而言,最大的魚就是快樂,最大的收穫也是快樂。釣魚釣來了快樂,也釣來了一天的好心情。孔子的弟子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把擁有一頓簡陋的飯食,一杯淡味的寡酒,一間簡陋的草屋,都看成是快樂的事,那麼,顏回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每一年都是快樂的,當然,他的一生也都是快樂的了。王羲之在蘭亭作序,興之所至,信筆游韁,一幅行書前工整而後飄逸。為何這樣?王大聖人在序中自有評論:「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他以景物入懷,以萬物入目,無官場的傾軋,無世間的名利,沉醉在筆端的酣暢。所以他悠然,他快樂。
坦然是失意後的自信。有人說:失意是深邃的,快樂是淺薄的。快樂來了,或哈哈一笑,或臻首回味,都可以似一陣風吹過,似蜻蜓點水,不留一點痕跡。失意襲來,像針刺入骨髓,像冰寒透肺腑,長久地銘刻在心靈的深處,揮之不去。失意是人生道路上的逆境。逆境總是有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認清了這一點,就會坦然處之,以自信揚起風帆。小個子的拿破侖曾橫行歐洲,他就說過:「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撲屢起。」
在仕途上,屈原被流放,他坦然處之,「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司馬遷被腐刑,他坦然處之,洋洋一部《史記》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范仲淹被貶官,他坦然處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文天祥就義前,他坦然處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在獄中,他坦然處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在愛情上,李商隱明知彼此之間的地位和身份不同,卻「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他追求的是心靈的呼應;秦觀在《鵲橋仙》一詞中,更將這種感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拉長:「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即便是李清照,在與丈夫長久的離別後,即便是「人比黃花瘦」,仍能在清明節的黃昏,獨斟賞菊:「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孤寂的思念裡洋溢著曠達。
人生道路上的失意是不可預知的。關鍵是當失意來臨時的態度,是坦然而自信,還是頹唐而失措?也許,張繼的經歷就可以明證:他沒有考中狀元,心中悲苦;他避亂江南,內心孤寂。但他就在這種心情下寫的一首《楓橋夜泊》名垂千古。試想一下,從隋唐有科考以來,考中的狀元郎多如過江之鯽,可又有哪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上以一首詩流芳?唯有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正是有了坦然而自信的態度,才有了失意後的深邃,有了胸懷的闊達,有了悠然的快樂。
「得失坦然,進退淡然」,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