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第一。
「清心」是保持內心恬靜,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雜念的意思,不但是佛法和道家修行的主要功夫,同樣是儒家修身的下手功夫。清淨心生智慧,想要成就世間事業,同樣需要專心一意,杜絕雜念。諺語說,「憂能使人老」,雜念多、慾望多的人往往容易煩躁不安,身體多病;心地清淨,也是保持身心和諧健康的關鍵所在。清心對我們這樣重要,怎麼樣才能保持這種恬靜安詳呢?《大學》開章就講到,「修身」的根本在「格物」,也就是格除物慾、和物慾格鬥。財、色、名、食、睡是最普遍的五種慾望,完全避免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不能沉迷貪戀,甚至縱欲放任。利令智昏,欲令智迷,利慾熏心,人的智慧就會被蒙蔽,各種過失、罪惡都從這裡產生,沒有不墮落的。認識了物慾的危害,我們才肯格除、放下。即使不能一下子放下,也要逐步減少、淡化,漸漸就會體會到其中真實樂趣。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人與人交往中,許多災難都是因為言語不謹慎,有意無意傷害別人,結下怨仇,以致冤冤相報,糾纏不清,甚至造成人群的衝突,傷害國家社會。言語對人的影響這麼大,口的過失又最容易犯,難怪孔子那麼重視講話的藝術,把言語列在教學的第二位。而修身是涉世的基礎。心地清淨真誠,自然容易減少言語的過失;而講話謹慎,也容易保持內心的清淨安寧。只有提高自身的修養,才能在人際交往中一帆風順。修心為本,慎言為先,實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輯自《格言別錄白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