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樣一個萬法唯識的道理,菩薩生起了兩種的功德力:第一個是誓願力,第二個是觀照力。
這個誓願力就是說,在行菩薩道之前,你剛開始要發願的,要發清淨願,你應該設定一個生命的目標。我們都知道,每一個行為都會有一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出現的時候,不一定是你要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設定目標。
我們以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四十歲之前當然受到過去的影響,但是四十歲以後你就深受你今生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子講,在四十歲之前,你對你的生命不滿意,對你的正報的身心世界不滿意,對你外在的環境不滿意,那表示你前生根本沒有設定目標,你就是跟著感覺走。如果你四十歲以後對自己的生命還是不滿意,那表示你今生也沒有設定目標。雖然你修習了很多善法,但是你不知道你要什麼。
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說,生命是可以由你的內心來創造的,過去不等於未來。但是你沒有設定目標的時候,你就會深受過去等流習性的影響。一個人沒有設定目標,就很難從過去當中跳脫出來,就是活在過去。
所以,菩薩道是先發願,然後這個功德才出現。不是說這個功德出現了我們才發願的,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了解到生命是由內心所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未來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生命——我希望到淨土去,然後在那個地方悟無生忍,然後回入娑婆成就佛道,你都必須要做好你生命的規劃。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第一個,你要真正地發起清淨的願力。
第二個,就是你應該要生起觀照力。我們身口意有過失,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隨時用觀照力來調整自己。在本論當中的觀照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遍計本空,第二個是依他如幻。這個遍計本空是觀察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一切法的本性沒有真實的我相跟法相可得,我們講我空法空的真如。
雖然本性是空,但是因果絲毫不爽,我們每一個行為的造作都會招感一種果報,所以古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們從空觀當中來消滅心中的執著,從因緣觀的假觀當中來啟發我們自己的願力,積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
所以說,我們在菩薩的甚深見當中成就了菩薩的兩大根本,誓願力跟觀照力,這兩個就是所謂的菩薩種性。從甚深見開始以後,付出行動,廣大行。從第三科到第八科,總共六科,都是在講六波羅蜜的妙行。我們菩薩從六度當中來積集福德跟智慧兩種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