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分三種境界

從教法上來講,慈悲也分三種境界。通常我們叫做眾生緣慈悲,就是我們生一些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從心地上,緣到看到受苦的有情眾生,不忍稱說,不忍直視的時候,生起的這種悲心。這種悲心,如果說發揮得好一點,那就是看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眷屬一樣,大家都是人,都是一條命,那麼生起救人於危難之際的這種悲心。一般這個悲心,沒有斷煩惱的行者,都能夠生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帶有一種情執,人之常情的這種慈悲情懷。可是現階段來講,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有時候佛門來講,我們的善法修得是不夠的。我常說,空法還好修,善法很難圓滿。這個是指的眾生緣慈悲。

還有一種,就是已經修到得果的聖人,他這個叫法緣慈悲。就是我們一般的話,從情見上來講,從人的感情上來講,覺得他受苦受難,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轉到他後面的這個因果驅動總後台,來看他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個狀況。聖人就不然,你比如說修到阿羅漢果的話,他根據自己了知諸法的因緣,前因後果,因緣果報,他在這樣的一種見解中,生起的這種慈悲,就是說知道眾生苦是怎麼來的,那肯定是由於這個惡因所感的,那他從前生後世三世的善惡因果中,讓眾生遠離苦因,不遭苦果,他是立足於佛法為度生的因緣,所以叫法緣慈。

但是一般世間不一定能夠接受得到這地步喲。因為到這個時候,有時候他是從三世來看的,從福也罷壽也罷,一切的運行中,他看的深度跟我們凡夫的眼已經不一樣。你看有一種情狀,比如說,他身體不太舒服,或者最近有一點點這個,甚至乃至嚴重一點住院了,我們人之常情的話,肯定要提一點東西去看他,或者給他一個經濟上的一個表示,那說明我們的禮也走到了,這才說滿了人情世故。可是如果你要換作佛法的角度來講,有時候也許生病正是他業障現前的時候,或者他福報已經不夠支撐著相續這個常態,那麼突然間會轉到身體很差,或者遭遇很苦。這個時候,如果你還進一步地再給他一些物資呀,或者幫助,有可能,我們只是從某種層面來講,有可能他更加的撐不住,就會更加的麻煩。

但是世人呢肯定這個時候一般就接受不了,好像說你不伸出這個支援之手,只有聖人能看得到,他為什麼現前遭這個果報,由於過去所欠的什麼,或者是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如果再繼續給他,我們說的一些資源也罷,或者說一些禮貌也罷,很可能就是讓他的福報繼續一損,那就會落入到一個更加的狀態。但是人的凡夫眼中,基本上就涉及不到這個層面,他要從法的角度作為度生的因緣,叫做法緣慈。

那麼這法緣慈,我們已經很難企及了,但是真正講到的「大慈悲」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同體的慈悲。這種慈悲的法來講,雖然它是最究竟圓滿的,嚴格地說的話,只有證得這個正道,也就是中道實相的佛菩薩,才能夠獨具的,具足這種能量。他是體現在法界眾生怨親平等的同體感上,他是以種種的方便去救拔眾生的苦難。他又沒有距離感,好像都對自己一樣,也沒有親疏,甚至不留情面,同時他還甚至沒有一個實在的苦和樂的這種自性可得。但是也要告訴諸位,這個法確實是真實功德法,諸佛菩薩都是從凡夫上的道,而最後行的這個法,它是有可操作性的,就從我們人的本位慢慢做起。

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是覺得說,這樣的這種大道理,三種慈悲,好像我們連第一種都很難發出來,那麼就一點一點地增進積累。你看現在有時候有的初機的學人來皈依,問到說皈依了以後怎麼辦?我說先要從善良做起。修法就修兩個,一個是善良,一個是放下。你善良到了一定的地步,把它調得非常穩,很究竟的時候,自然就會放下,這個正道就會自然現前。沒有這麼做過的,發心,或者真正入這個法的,你得用心去入,用心去入,它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在娑婆世界,在這種極其自私諂曲的眾生心裡面,結的一個共業的這樣的一種法場裡邊,你要行這個同體平等的大慈悲,壓力有多大,障礙有多深。這是我們要聽淨土法門要必須明確的。而且往往就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壯志未酬,為什麼?因為在這個世界裡邊,真的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人家一般說天時地利人和,在我們這兒,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都佔全了。在極樂法界的話,於淨法上人家見這個正道,那麼諸上善人就是行的大慈悲,都是天然隨順的「正道大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