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修行中的昏沉散亂

作為我們用功夫的人,在這種環境中,應該怎麼樣來對治修行過程中的昏散兩種障礙呢?昏沉,表現為無記性和昏睡。無記性就是說坐在這個地方心念不分明,像是在打妄想,又像沒有妄想。心地這盞燈,沒有光明,所以是暗昧。暗昧,一是無記,一是昏沉。用什麼來對治呢?古人說用「惺惺」來對治。惺惺就是觀照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就是覺照的力量。有了惺惺,還要「寂寂」。如果意念掌握得不好,觀照的力量過度了,往往又會產生妄想。所以,在惺惺的同時,又要寂寂。寂寂者,就是穩定與安靜。

惺惺與寂寂這兩者要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惺惺中有寂寂,寂寂中有惺惺。從結果上來說,那就是定慧平等、定慧等持;在用功的過程中,就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把握好這個度不容易。

永嘉大師有四句話,對運用惺惺寂寂的方法,給了一個界定。永嘉大師說:「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這四句話,就是惺惺寂寂的四料簡。

「惺惺寂寂是」,就是說在昏沉嚴重的時候,觀照的力量要強一些。在觀照力量強的同時,又要防止亂想,亂想就是妄想。昏沉多了,怎麼來調整,怎麼使昏沉減少,使觀照力加強,那就要以惺惺為主。同時,也要保持有安定的狀態,所以說「惺惺寂寂是」。是者,對也,這樣地來對治就是恰到好處。

反過來就是「無記寂寂非」,如果寂寂變成了昏暗,變成了心識的暗昧,那就成了無記。無記者,既非惺惺也非寂寂,不可界定,是為無記。無記寂寂就不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是」,有了亂想怎麼辦呢?就要用定來對治,用寂來對治,就是寂而照。有寂有照,這樣地來處理亂想多的情況,就是恰到好處。

反過來就是「亂想惺惺非」,如果在惺惺中沒有把握好,成了妄想,成了亂想,盡管也是惺惺,但是這不對,非也。

何時應該把寂寂放在第一位,何時該把惺惺放在第一位,那就要看用功過程中心態的狀況如何。比如我們在初入座的時候,一枝香止了靜,這個時候的心境,應該是昏沉比較少,意念剛好收攏來,這時候就應該使用寂寂惺惺的方法,以寂為主,寂寂惺惺。如果整枝香,精神狀況都非常好,沒有昏沉,那就一直堅持寂寂惺惺的方法。如果坐到一半,昏沉來了,就可以換一個方法,做惺惺寂寂的功夫。

在使用過程中,運用惺惺的時候防止亂想,運用寂寂的時候防止無記。這兩種方法交替地使用,就是我們在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是在管理此心,也就是在牧牛,就是在做如何使照體獨立的功夫。照體就是心體,要使照體從妄想中獨立出來,從分別中獨立出來,這是一個長期的功夫,絕對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做到的。古人用功夫都是幾十年的時間,所以用功夫要有長遠心,不畏寒暑的變異,不畏環境的遷流,但念無常,慎勿因循。

如何使我們的生命從無常中獲得自由,使我們的生命來一次真正的解放?解放實際上就是解脫。解脫了,我們的生命就會自由自在。解脫什麼呢?就是從煩惱的枷鎖下解脫出來。煩惱從何而生呢?煩惱就是從妄想執著而生,有了妄想執著就會有煩惱。妄想執著從哪裡來呢?從分別心而來。分別完全是一種主觀計度,本來沒有的事,一分別,一計度,問題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煩惱起來了,我們的身心就不得安寧,就不得自在。

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有過的經驗。如何使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心靈不為煩惱所困惑,所困擾?就要好好地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