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念無去,現念無住,後念無來

當我們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迴光返照此心的起心動念,前念、現念、後念,念念之間是怎樣聯繫的?前念從何而起?後念從何而來?現在這一念又是怎樣安住?

觀照之後就會發現:前念無去,現念無住,後念無來。心念與心念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前一念與後一念,念念不相到,念念不相知。從何處起,到何處去,來無影,去無蹤。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找不到心的蹤跡何在。

宗門下用功夫,觀照此心之時,就說這一念生滅變化不停,念念難以把握;追到終極處,就是無念。為什麼說是無念呢?無念者,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切順乎自然,一切都是依照心念的規律在生滅變化,念念不停。

心念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可以把握的,只要能夠讓心念不被無明煩惱所困惑,能夠念念清明,靈明不昧,了了常知,念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功夫的入門處。

寂者,安然不動;照者,了了常知。觀察現前一念,要在提起時有照有寂。我們沒有做功夫時,照變成了散亂心,寂變成了昏沉。

所以在運用寂照功夫時,一定要隨時有力度,照而不亂,寂而不昏,那就是功夫,那就是正路。照過頭了,妄想就來了;寂過頭了,昏沉就來了。那都是用功的火候沒有把握好。

用功的竅門,實際上就是「寂照」二字,或者說「惺惺寂寂」四個字,或者「止觀」二字,都是講同一件事,都是指做功夫要覺照與寂靜、止與觀達到平衡。有覺有照,有止有觀,既惺惺又寂寂。

能夠如此把握用功的心態,功夫就容易上路。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現成茶飯以外,再去找什麼特殊的風味,沒有那個東西。

佛陀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無明即般若。煩惱就是道場,無明就是道場。明就在無明處,菩提就在煩惱處。沒有煩惱了,菩提也就沒有了。蓮花出自污泥,沒有污泥,生長不出蓮花。

佛法解決的是人類精神上生命上的困惑,有困惑所以要佛法。在困惑處轉變過來就是,不是在困惑之外再找什麼靈丹妙藥,哪裡有那個東西呢?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無明的實性。悟了,無明轉化為佛性;迷了,佛性轉變為無明。迷了,無明沒有明。

不要在無明煩惱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當下覺悟,當下寂滅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停止下來,照破了,就是菩提涅槃。真正把這個功夫做到了,迷悟之間不過反掌復掌,一會兒的事。

開悟是一念之間解決問題的事情,就是要明白煩惱即菩提這個道理,然後按照這個道理去保任,去做功夫,消除歷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就在我們跌倒的地方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