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惜福,念恩報恩

修行的機緣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會共同修行,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像這樣一種法會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況有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攜,相互地關懷,相互地成就,這種因緣實在是十分難得。想一想,塵勞中人想要得到一天的安靜時間都不可能。

這兩天,我到邢台玉泉寺看望一下那裡幾個小師父。我看到那邊的村民有一位比我還大一歲,他整天都在勞動,那一雙手可以說沒有辦法用什麼來比喻形容,滿手龜裂著,黑黑的、粗粗的,在冰天雪地當中他還在勞動,搬石頭。他也是一位信徒。我問他家裡有多少人,他講家裡有四個孩子,兩個兒子兩個閨女,老伴也在。但是他非常地勤勞,他穿的衣服很少,比我穿的衣服少,因為他在勞動。他那種朴素的穿著打扮、樂觀的情緒、勤勞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感動感嘆。

應該說像他那種家庭環境,不會是太困難,但是他依然在勤奮地勞動。這是由於父母總望子孫賢,總是希望子孫日子過得好一些,希望把自己這一點點活力全部地奉獻給下一代,無非如此。這是一種老黃牛的精神,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就是中國的老農民。我看到他那種形象,想一想我們的生活與環境,真是感到自己無地自容。所以我們每一位修道的人都要想到天下受苦的人很多,貧困的人還很多,我們的一粥一飯、一絲一縷、一磚一瓦都是像這樣的老者,他們在風裡雨裡、雪裡冰裡勞動以後,才為我們創造了一些物質的條件。

我過去曾經給大家講過,有一個老太太曾到問禪寮來,她講要供養師父。看那個老太太是一個非常貧困的人,我告訴她,這麼大年紀有錢自己留著,或者要看病買點什麼東西補補身體,家裡要過日子,就不要供養。但她還是要供養,然後從她的衣服裡拿出一個小的手巾包出來,她就打開一層又一層,大概有三到四層,裡頭是一張黃紙包了五塊錢。我看了這五塊錢,眼淚馬上流出來!

這位老人能夠有這份虔誠的心,她這樣地困難,能省下五塊錢來供養三寶,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看到真是受感動,真是想到自己要很好地來報答一切眾生的恩德,報答像這些非常虔誠而且又非常困苦的護法居士對我們的關心、佈施、恩惠。每每想到這些,自己時時刻刻誠惶誠恐,不敢浪費一點東西。

特別是最近,這個心情是非常沉重,就是感覺到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感到自己有負眾望,感到自己受用過分浪費。比如問禪寮一個燈上有好幾個燈泡,開一盞燈,幾個燈泡就都亮了,所以從去年十二月份就一定要住在問禪寮的人,只是我們自己時,絕對不要開燈,點一個小蠟燭在那裡就行了,有那種安全的蠟燭。我自己上樓梯摸著上去,進房間不開燈,要開燈也只開一會兒,馬上就關掉。

因為想到這每一度電不但是勞動創造出來的,而且還要花多少錢去買這一度電,這些錢都是像那位老太太那樣,她拿出一塊、他拿出五塊省吃儉用供養給三寶的。如果我們自己不很好地修行、節約,我們確實對不住廣大的善男信女和護法居士。所以,每每想到這些,感到自己在這裡沒有很好地提倡節約的精神,提倡節約的作風。我們對自己一定要嚴格地要求。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對待大眾一定要盡心盡意地來供養,對待往來的居士一定要給他們提供方便。路燈不能沒有,每天晚上路燈要打開,讓所有走人的地方有燈。因為我們很熟悉寺裡的環境,自己可以摸,外面來的居士們不熟悉這裡的環境,他們需要照明。我們要自己省下這個光明,來提供給居士們,讓他們有一個很好的修行環境,不至於令他們在這裡由於路燈不明、暖氣不暖而造成身體上的疾病,或者是摔跤、感冒,這樣我們就對不起那些護法居士。

我們要自奉節儉,待人卻要豐厚,這就是我們佛教的傳統,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僧俗大眾要經常想到物力維艱,要在能節約能節省的情況下,盡量地節省節約,吃飽不浪費,能照明也不要浪費,隨時隨地要知道關燈。

前幾天在禪堂裡,我給出家眾講我小時候經過的事情。小時我住在我老師公的廟裡,廟裡有位當家師非常地負責任,每天早上四板一響,電燈的總開關打開,每天晚上開大靜的夜行板打到最後兩椎,總開關就馬上關掉。他每天都是這樣,一年四季都是這樣。這樣一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當執事的來學習。

但是佛殿裡總要有一盞燈是不關的,那是我們對佛要有供養心。對待我們自己則要時時刻刻想到節約,想到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糧食都是大眾的血汗換來的,都來之不易。我們能夠節約就是惜福,就是為我們的福德因緣創造條件。希望從今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想到物力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