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三寶是信佛的開始,信佛的入門; 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 八關齋戒才是了脫生死的門徑,是修出世的正因。
八關齋戒的內容: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非梵行;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八關齋戒以持戒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前八條為戒,後一條為齋。齋的意思為清淨。 八關齋戒以沙彌十戒為基礎。受持八關齋戒的真正意義是學佛者每月有六天時間過出世生活、出家生活。
受八關齋戒的時間
八關齋戒乃分日受持,受持時間僅限一日一夜。
六齋日:農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的最後兩天。 在此六天當中,天天受持固然好,或因環境的限制,僅受五天、一天也可以。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
八關齋戒的重心是關閉眾生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在淫慾、飲食二事,此為兩大禍根。 淫慾為生死的根本。 飲食為生死的增上緣。 儒家說:「食、色性也。」其性者生死原因之性也。 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開始。 受了五戒、菩薩戒的人也可受持八關齋戒。
六齋日的來由
《大般若經》卷十四:「六齋,月八日、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諸天眾會。」
《四天王經》:「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下。」
《大智度論》卷十三:「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在六齋日)持齋修福,以避凶衰。」
在六齋日修六念法門
一、念佛:佛為慈悲導師;
二、念法:法為諸佛之母。(念三十七道品諸法、四弘誓願等)
三、念僧:僧為人天福田;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三業清淨;
六、念施:普施一切貧窮;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限
一、受持時限為一日一夜。如果要三日、四日持此戒,必須捨而重受。不得一步到位,非終身戒故。不得數日連受。
二、不得僅受持白天,夜間不守;也不得僅守夜間,白天不守。
三、也有經典上說八戒可靈活受持:三個月,一年均可。(藥師經、成實論均有此文字記載)
受持八關齋戒的方式
一、必須單受,不得多人一起受;
二、必須在出家五眾前受(從他受);
三、成實論、大智度論中規定也可自誓受。如《成實論》云:「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四、受戒地點:男眾可在寺院,女眾可在自己家庭。今多眾受,男女在寺院分區修道持戒持齋,應無不可。
五、受戒時間:以吃齋日的清晨為佳,最遲也應在午前。
六、有他因緣,午前不能受,但作意念,午後補行儀式亦可。
關於捨戒
因八戒的時限時一日一夜,受了之後,無須捨也;如在一日一夜之中有逆因緣生,對於某條戒甚至全部不能守持。捨戒無需向五眾,只要是一位聽懂話的人即可。
稱呼
一、受了八戒的男女居士可稱為「近住男」、「近住女」。
二、親近阿羅漢,住阿羅漢身邊也。
受持八關齋戒之功德
受持八關齋戒,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守持清淨,可得無量功德。
《佛說齋經》云:「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涅槃。」
《優婆塞戒經》卷五:「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
又云:「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乘。」
又云:「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
又云:「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
《菩薩處胎經》:「八關齋戒者,是諸佛之母。」
受持八關齋戒法(據《在家律要廣集》摘編)
一、歸依三寶
(各稱自己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二、三結
(各稱自己名)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三、教受齋戒法
(各稱自己名)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瞋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受持八戒。
第一,如諸佛盡壽不殺生,(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殺生;
第二,如諸佛盡壽不偷盜,(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偷盜;
第三,如諸佛盡壽不淫慾,(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淫慾;
第四,如諸佛盡壽不妄語,(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妄語;
第五,如諸佛盡壽不飲酒,(各稱名)一日一夜不飲酒;
第六,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各稱名)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第七,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第八,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第九,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各稱名)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四、迴向
我今以此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齊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