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論三藏是佛典的總稱,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後來弟子分類結集為三大部類,故稱三藏。精通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或素怛纜藏;律藏,梵語音譯毗尼或毗奈耶律;論藏,梵語音譯阿毗曇、毗曇或阿毗達摩藏。此即通稱經律論三藏。經、有綖貫佛法,令不散失之義,藏有包含蘊積之義。類集一切經部名經藏。律有滅諸過非,如世間法律,斷決輕重之罪;止惡修善,調伏諸根,令其如法如律之義,類集佛為弟子所制的戒律名為律藏。論即抉擇辯論一切法義,以無漏聖道智慧對觀四諦諸法之理,即名對法,類集一切對法名為論藏。三藏與三學相配,即經藏為定學,律藏為戒學,論藏為慧學。

  結集三藏是為佛法久住,令後世眾生有法為所依,是佛徒的頭等大事,如《長阿含經》的《眾集經》中,舍利弗就召集僧眾,提出「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所以對「如來所說正法,當共譔集」。並從一法集至十法,受到佛陀的稱讚。佛滅度後,由大迦葉選五百學德兼高的上座比丘僧,在王舍城結集經律論三藏,此是第一次結集,又稱五百結集。依《大智度論》卷二則有「大迦葉選得千人」,「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藏」,集「八十部作毗尼藏」,集阿毗曇藏,大眾定為佛說。這是特指小乘三藏,總稱聲聞藏。亦說在大迦葉結集三藏不遠處的界外,別有結集三藏及雜藏、禁咒藏為五藏,此稱大眾部結集。

  由於眾生有上下鈍利之根的不同,故佛說大小乘之法義,如是則有大乘三藏和小乘三藏之別,稱聲聞藏和菩薩藏。《大智度論》卷一百:「摩訶衍經,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將阿難集是摩訶衍」,「名大修多羅」,「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小乘)三藏之中」。意指大乘律經和阿毗達摩經都歸摩訶衍藏所攝。大乘三藏究有多少,如何分類,尚無明文,只在《大智度論》卷一百中說「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無量無邊」,闡述大乘能包括小乘之義。亦有說菩薩藏,緣覺藏,聲聞藏為三藏。

  中國漢地所譯的大小乘經律論三藏,在《開元錄》中則有詳細分類。《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及諸大乘經,編入大乘經藏;《菩薩地持經》、《梵網經》等律經,編為大乘律藏;《大智度論》等,編為大乘論藏。以《四阿含》等為小乘經藏;以《僧祇律》等為小乘律藏;以《六足》等為小乘論藏。論藏除舍利弗的《品類足論》、目犍連的《法蘊足論》和迦旃延的《施設足論》是佛在世的論著而外(佛經中的阿毗達摩大乘經未見有譯),其餘所譯的大小乘論都是佛滅度後弟子所著,亦分別編入大小乘論藏。
  (任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