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佛教術語。音譯「羯磨」。最早見於印度的古奧義書,是婆羅門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襲用的術語。佛教中一般解釋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與不善法,名為身業、口(語)業、意業。業生滅相續,必感苦樂等果,果是業果,結果的因謂之業因。業雖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煩惱的支配。《大智度論》卷九十四稱:「煩惱因緣,故起諸業。」這樣就構成惑(煩惱)、業、苦(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十三說:業有作用(語業)、行動(身業)、造作(意業)三義。唯識論者認為,身語二業是假業,意業是感果的主體。唐窺基在《義林章》中說,二業(身、語)三業(身、語、意)皆是假立,然有差別,身語二業,假表業體,實是表色,非是業性;其發身語現行之思,實是業性招異熟果。

  業的分類甚多,所招業果,為業因的果報,報有總別,其引發總報的業稱引業,成滿別報的業稱滿業。身語意三業,由於身的行動和語的音聲都有對外表示能使人知的意義,所以謂之表業,此通三乘。大乘更加意表,認為意業於自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瑜伽師地論》謂「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現行與身表、語表、意表共於身中各自產生業體(善惡功能),這種業體不為人知,名為身無表業、語無表業、意無表業。聲聞乘不立意表和意無表業。《俱舍論》立無表有三:1、律儀。有防非止惡的功能;2、不律儀。有作惡止善的功能;3、非律儀非不律儀。介乎二者之間。根據善惡報應和盡業說還建立四業:1、黑黑業。惡業名黑,惡業招感苦果(惡報),因果皆黑;2、白白業。善業名白,善業招感樂果(善報),因果都白;3、黑白業。指善惡交織之業;4、不黑不白業。為解脫善惡諸業的無漏業。此外,尚有思業(意業)、思已業(身語二業)等之別。(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