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sheng

  東晉、南朝宋間僧人。亦稱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屬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幼依沙門竺法汰出家。 15歲便登講座,20歲受具足戒。東晉隆安元年(397),到廬山問學於慧遠,時慧遠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紹的小乘說一切有部之學,道生也受其影響。元興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觀、慧嚴等到長安,從鳩摩羅什受學。後秦主姚興命他和羅什弟子道融論難;往覆百翻,言無不切,眾人皆服。他和僧肇兩人為羅什門下最年輕而最有才華的學者。南朝宋文帝與名士王弘、范泰、顏延之等均對其極為敬重,常相從問道。義熙十四年(418),法顯在建康(今江蘇南京)與覺賢合作譯出從印度帶回的《大般涅槃經》的初分四千頌,共6卷,名《大槃泥洹經》。經中說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經義認為:既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那麼一闡提也是有情,何得獨無佛性?此乃經來未盡耳。於是倡一闡提皆得成佛說。此說出後,群情大嘩,都以為道生違經背義,將他逐出建康。宋元嘉五年(428)他到蘇州虎丘,仍堅持自己的看法。元嘉七年返廬山。此時,北涼曇無讖於元熙二年(421)譯出的大本《涅槃經》40卷傳到建康,其中也提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預見的正確。此後,道生在廬山講《涅槃經》,聽眾無不悅服。元嘉十一年於講座上端坐而逝。

  道生深悟般若實相之理,剖析經義,斷然主張一闡提也有佛性,可以成佛。其次他立頓悟成佛義,認為「悟」就是對真理的證會,理不可分,悟自不可有階段,所以在十住(十地)內無悟道的可能,必須到十住之後最後一念「金剛道心」,有一種像金剛般堅固和鋒利的能力,一次將一切惑斷得乾乾淨淨,由此得到正覺,這就是所謂「頓悟」。此說與後來禪宗主張頓悟為明心見性者有直接的關係。再次,他根據《涅槃經》中關於佛性的概念,提出 「佛性當有」的新命題。即以眾生將來一定有成佛的結果為「當果」,從當果講佛性應該是有的。此當果佛性為成佛的正因。此外,道生晚年在廬山改訂《法華經註》時,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說,認為釋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淨」、「方便」、「真實」、「無餘」等4種法輪,與此相應的,則為阿含、般若、法華、涅槃等經,推崇涅槃為佛說法的最高階段。(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