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是唐代大弘淨土教的一位高僧,後世尊他為蓮社第二祖。他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從密州(今山東境)明勝出家,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偶入經藏取讀《觀無量壽經》,大為欣賞。受戒以後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迂僻難行。
他常依《觀經》修十六觀,並慕東晉慧遠結社念佛的高風,曾親往廬山叩尋遺范。後更周遊各地,訪問高德。聞道綽在西河(今山西境),盛弘淨業,即於貞觀十五年(641)赴并州(今太原)石壁山玄中寺相訪。其時正值嚴冬,旅途艱苦,道綽憫他遠來,即授以《觀經》奧義。
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入寂,善導即赴長安,盛弘念佛法門。他於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長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懷惲等,葬其遺骸於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紀念,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一九八○年五月十四日,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雲集兩國佛徒,於此舉行了盛大的法會,紀念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年遠忌。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曾將所得布施的淨材,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又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寫經中,即有他寫的《阿彌陀經》的斷片,卷末記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一段題記(見薗田宗惠《善導大師與舍身往生》)。
善導兼擅造像藝術。他在西京實際寺時,唐高宗教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造像工程。調露元年 (679)奉敕於大像之南建置奉先寺,為佛教東傳以來所開的最大石佛之龕(見《金石萃編》卷七十五《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簡稱《奉先寺像龕記》)。龕記文中併稱他為「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道」與「導」的寫法雖然不同,但由於西安碑林所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黎」之語,且與善導時代相合。其為同一善導無疑)。
善導日常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脫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後來宋代宗曉取異代同修淨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為蓮社七祖,置善導於慧遠之次,列為蓮宗第二祖(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誌》)。
古代有兩位善導的說法,其說起始於宋《新修淨土傳》中的二《善導傳》。後至十二世紀時日本源空所著《類聚淨土五祖傳》中曾加以引錄。十三世紀時良忠撰《觀經玄義分傳通記》第一,載明《新修淨土傳》中卷有三十三人的傳記,其中第二十五人為善導,第二十六人為善道。此則前者為京師光明寺的善導,後者為終南山悟真寺的善道《佛祖統紀》於第二十七卷出《善導傳》,第二十八卷載《善道傳》,於此可以分清兩個善導的區別。
善導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偈》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此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為教相分或解義分;其《往生禮讚偈》等四部,敘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為行義分。《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後來日本高僧法然(即源空)即依它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為高祖。
《往生禮讚偈》亦稱《六時禮讚偈》,說明晝夜六時禮讚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淨土法事讚》上卷標題為《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讚》,下卷標題為《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讚》具稱為《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是依《觀經》等說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具稱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是說明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與懺悔發願的方法。此外,通常附於《觀念法門》之中的還有《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
又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署名作者為京師比丘善導,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古來關於彌陀的淨土問題,有報土和化土的異說。攝論師以彼土為報土,認為凡夫不能往生。迦才等認為彼土有報土和化土兩種:地上菩薩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慧遠認為淨土是眾生的自業所感,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善導的著述裡,則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並認為凡夫能入彌陀報土,以此樹立了淨土一宗的教法。
善導認為凡夫乘著彌陀的本願力雖能往生極樂淨土,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往生的正因,即所謂安心、起行和作業。安心,即具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如是「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起行,即隨身口意三業之行。身業是禮拜阿彌陀佛。口業是稱讚彌陀及一切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意業是專念觀察彌陀及諸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作業,即依以下四修法策勵實行。一、恭敬修,禮拜彌陀身心恭敬。二、無餘修,即稱名憶念彌陀及淨土聖眾,不雜餘業。三、無間修,即修行三業乃至迴向發願,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以畢命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止 (見《往生禮讚偈》)。
善導的弟子,以懷感最為知名,懷惲次之(孟銑的《釋淨土群疑論序》說,「惲與感師,並為導公神足」)。此外見於史傳碑銘的,尚有貞固、淨業數人。懷感是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法相,博通經論。及謁善導,善導命他入念佛道場,精誠念佛,三年後得念佛三昧,著有《釋淨土群疑論》七卷行世(《宋高僧傳》卷六)。
懷惲,於長安西明寺出家,時善導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趨侍座下十餘年,盡傳善導之學。善導示寂,他於神禾原建造靈塔葬之,又於塔邊構築伽藍,並造十三級大窣堵波。後依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常講《觀經》、《賢護》、《彌陀經》等,勸四眾專念彌陀名號。寂後謚隆闡大禪師 (見《隆闡法師傳》)。
貞固,鄭地滎川人,於汜水等慈寺從遠法師出家;後於襄州遇善導,接受淨土法門,精勤稱念阿彌陀佛。至廬山,住東林寺。至廣州,邂逅義淨,同渡南海達於室利佛逝(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貞固傳》)。
淨業,於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講《觀無量壽經》和《釋淨土群疑論》。他為香積寺主二十餘年,勸修淨土行業,年五十八圓寂。
(林子青)
佛弟子文庫 > 中國佛教 > 正文
(雜語)為亡人資福也。...【不積集及非不積集】 p0342 瑜伽一百卷二頁云:若所犯罪,由有智故;名不積集。或復從他而顯發故;亦不積集。與此...法華七喻之一。又作衣珠喻、衣內明珠喻。即衣裡係有寶珠而自不覺知,仍四處奔走求衣食,比喻有大器者卻甘作小智之人...六趣三界,總曰六凡。六凡豈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聖。聖有差別,約相說四。然聖亦非聖,即是六凡所轉者耳。聖,...(1295~1374)日本臨濟宗僧。又稱古先印原。薩摩(鹿兒島縣)人。出家於圓覺寺。文保二年(1318)渡海來我國,參謁...(術語)三懺之一。現罪障之法體為無生,而亡善惡之隔也。...(術語)僧之剃頭也。淨髮之法,半月一度。高僧傳(闍那崛多傳)曰:遮拘迦國山中有入滅定羅漢三人,定中禪寂。每至...【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p1317 大毗婆沙論四十三卷十八頁云:問:增上慢、邪慢、俱依未得處起;云何差別?答:增上慢...被為被單、眠單之意,乃睡眠或坐禪起臥時所用,故在禪宗之僧堂中,大眾各自既定之座位稱為被位。此外,用食時之座位...【令僧安樂】 p0530 瑜伽九十九卷一頁云:由五種相,應知說名令僧安樂。一者、令順道具,無所匱乏。二者、令擯異法...【五蘊】 是世間五類現象的總稱。佛陀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的...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與無量大比丘眾...
印光大師畫傳 (1) 地靈人傑 地靈人傑 祖師出生 一八六一年古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國佛教聖地陝西合陽縣乳羅山下赤東...
僧稠大師從幼年時就勤學苦讀,到青年時已精通經史子集。被聘為太學博士。僧稠雖名振朝庭,但對俗事無比厭煩,常嘆息...每個人都有六親眷屬,你周圍的人要是不信佛的,你怎麼勸,他信也不信,信了之後遇見挫折也會退心的。今天有人問我這...
今天佛七圓滿,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幾樣事情須要和大家講一講,回家以後你們好注意到。 第一項,回去以後要精進...
佛陀教誡四眾弟子,形儀必須莊嚴整肅,內檢其心,外束其身,動靜舉止,皆應如法。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佛...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一起來,就火燒功德林,前功盡棄! 我們面對不順心的一切境界...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
你要是見到境界,也不能生歡喜。一生歡喜也同樣找麻煩。楞嚴經上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祖師...
善導(613—681)
【中國佛教】
上篇:神秀(606—706) | 下篇:圓測(613—696) |
梵語 dūsanābhāsa。因明用語。「真能破」之對稱。略稱似破。為因明八門之第四門。因明對論之中,若能以正當而無...
冥資
不積集及非不積集
系珠喻
轉六凡成四聖
古先印元
無生懺
淨髮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被位
令僧安樂
五蘊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推薦】印光大師畫傳

嶺東第一禪——僧稠大師的故事
夢參老和尚:念經念佛還會有災禍嗎

在家念佛的三項事

居士入寺規矩禮儀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地藏菩薩早就可以成佛,為什麼永遠示現菩薩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