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四相之一。使法體於現在暫時安住,各行自果者。俱舍光記五曰:「至現在已住令彼用暫時安住各引自果故為住,若無住相諸法暫住應更不能引自果。」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1183~1260)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杭州(浙江)錢塘人,俗姓梁。字無門,世稱無門慧開。幼年入道,廣習經論;年長...亦名:得道向未具說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毘舍離,以前大妄語緣,集僧訶責已,便制此戒。」(含注戒...(譬喻)迦提或鴛鴦之雌雄二鳥,常同遊而不相離,以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離也。南...(雜語)喻極高也。傳燈錄招賢大師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謂已造...涅槃經云一行:一行者,如來所行之行也。行以進趣為義,能行此行,則能趣向佛果。雖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經明五行...指法華經所說之七種譬喻。即(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謂三界之眾生為五濁、八...(雜名)佛於忉利天說地藏本願經,帝釋念地藏,修其法會也。...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 2、如來的別名,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五力及十力】 p0272 瑜伽九十八卷十二頁云:復次諸佛如來,依自利行及利他行,為欲顯己與諸弟子有差別故;說如是...【五事粗細分別】 p0277 瑜伽七十二卷十二頁云:問:如是五事,幾麁?幾細?答:三、通二種。真如、唯細。難識義故...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i 1.持誦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薩心咒、亦稱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護法等菩薩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今略標所以。謂此三十頌中,...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所成慧。他聽聞以後知道這麼一回事,但是這個法並沒有在心中留...
一、禪觀入定,得睹遠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蹟多不詳。有一說雲,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
我們的身體經常在不斷地變化,其實我們的念頭也一樣,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川流不息、變遷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
洞山禪師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學僧德照,德照就請示洞山禪師道:老師!您為什麼不發慈悲救一個真心學道的弟子...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我們這次的主題,就是有關《楞嚴經》在我們日常修行上的應用。在講...理解出家人吧!當今許多人對佛教不甚了解,對僧人存在誤會,甚至還有人拿出家人開涮,不知道這些看似很酷的行為,卻...
所以我們要成道,就須去除這世智辨聰,時時心空如洗,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牽,精勤鍛煉,損之又損,方能成就。 六...
原文: 一壞心地。 假手博弈,以攘人財,與盜賊何異?此勝者壞心地也。因賭傾家,猶飢不擇食,即喪天理。寡廉恥之事...
住相
【佛學大辭典】
上篇:住持成就門 | 下篇:住前信相菩薩 |
【境無識有】 做為客觀現象的外境,是內識的虛妄變現,故曰境無,以此成其唯識。《成唯識論述記》曰:『唯謂簡別,...
慧開
實得道向白衣說戒緣起
二鳥
百尺竿頭
一行
法華七喻
帝釋地藏會
不生
口業
五力及十力
五事粗細分別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畫傳

衹要改變觀念,前程就會跟著轉變

到處是路,何必憂慮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從心裡恭敬理解出家人

動靜一如才是真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