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四諦各有四相。滅諦之四相,為滅靜妙離之四。舊譯曰盡止妙出。俱舍論二十六曰:「諸蘊盡故滅,三火息故靜,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大乘義章三本曰:「滅中四者,謂盡止妙出,亦名滅止離盡。滅有過,故云盡滅。寂止惱患,故云止。舍遠粗礙,稱之為妙。出離纏縛名出。」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1145~1229)高麗僧。靈光郡人,俗姓田。字讓之。又稱至謙。十一歲披剃,翌年於金山寺受具足戒。明宗元年(1171)...【歡喜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修行布施,憐憫眾生,令見者歡喜,稱歡喜行。見成唯識論...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變、常住、遍一切處者,無一法增,亦無一法減。舊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物名)坐禪時頭上所鎮警睡之木片也。十誦律曰:諸比丘故睡,聽用禪鎮,作孔已,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掛耳,上去額...(雜語)七倍於極微者。...(修法)修於灌頂中之息災護摩也。其法於初夜已了金剛界灌頂將移於胎藏界之中間,大阿闍梨,自登護摩壇,以金剛界大...(菩薩)文殊八大童子之一。即無垢光菩薩,密號曰離塵金剛。顯文殊之空智,無垢而放光明。為三髻童子形,黃色,左持...(術語)梵語烏波你也Upādhyāya,教以道者之通稱也。律中分得戒師與受業師之二。釋氏要覽上曰:師有二種:一親教...(術語)由十二支中牽引生超起二因引生之生與老死也。...(術語)法華已前佛為方便說故,不說聲聞緣覺二乘之作佛,至法華說真實之一乘,始說二乘作佛,與以記別。輔行六曰:...行事鈔·尼眾別行篇:「今列其名: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問訊,請令坐;二、比丘尼不得罵...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寮群異指其歸;性不盡,則物...最上乘論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我們為什麼要打七?為什麼要開悟?為什麼要用功夫?我們的...問: 在家佛弟子如何盡善盡美完成孝道? 大安法師答: 孝道是淨業行人的一個綱宗要領,孝乃天之經、地之義。吾人之...
今天和太太(指奶奶的母親,係我們當地的習慣稱謂)通電話,太太告訴我們她的身體很好,就是有一隻眼睛有一點點看不...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從自然界的萬物得到自身生活之所需,而更要人與人之間的團體──家庭、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皆...
業果 業力萬殊,招感果報亦各別。此果報不外有漏果和無漏果二種。有漏果是有漏業因所招感,此業因有善惡之別,十善...
初發心用功的人,對佛要求是那麼多,達不到滿意就怪佛法不靈。記住!佛法是緣起法、因果法,有因才感果,沒因感不了...主觀和客觀是現代人很喜歡用的兩個名詞。如果有人堅持己見,我們就會批評他太主觀了,應該要客觀一點。相對的,為了...八交: 勝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 九不交: 志不同者;諛人者...
滅諦四相
【佛學大辭典】
上篇:滅諦 | 下篇:滅擯 |
(人名)梵語耆婆Jivaka,譯言能活。大醫之名。...
志謙
歡喜行
不增不減
禪鎮
微
灌頂護摩
無垢光童子
師
所引生果
二乘作佛
八敬法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大藏經】最上乘論

修行要發三種心
在家佛弟子如何盡善盡美完成孝道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護念著我們
五戒善法為做人應知應行之原則

業感緣起——業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