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唯識論對於說萬法為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為能變。分三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一,初能變,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為依於善惡業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為異熟生不得謂為異熟之識也。唯識論二曰:「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云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二、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為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恆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為我故。又恆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三、第三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粗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粗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粗,簡於七八故。」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資持記·釋二衣篇:「戶牌,標戶鉤者。」(事鈔記卷三二·二三·一○)...(地名)Kaliṅga,在南印度。週五千餘里,稼稷豐饒,僧徒多學習大乘上座部之法。此國觸五通仙人怒,以咒術殘害國人...【滅等至】 p1213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二卷九頁云:云何加行起滅等至?謂初修業者、於一切行,不作加行;不欲思惟諸...(人名)Dharmānandī,比丘名,譯曰法喜,兜佉勒人,苻秦建元中至長安,與道安佛念等共譯出中阿含,增一阿含及毗...(雜語)心意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嘉祥法華義疏曰:心無...(名數)又云四宗。三論所誹斥之內外四執也:一一切外道,不達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曇宗,即薩婆多,雖已得人無我,...(菩薩)馬頭觀音也。...【大乘補特伽羅】 p0244 雜集論十三卷三頁云:大乘補特伽羅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為求解脫一切有...亦名:受八戒者不食五辛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第五[飲酒]戒相,有人加辛餚者,正文無此。既受淨身,焉啖膻臭?...【三種過患】 p0181 瑜伽九十二卷十一頁云:又彼第一心未得定補特伽羅,於一切受,並其所依,並其所緣,並其助伴,...(術語)法相以唯識為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中者,不二之義。絕待之稱,雙...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前面也講過,「願」就是生命的方向,我們怎麼知道自己信願已具足了呢?好比我講信願具足,你也講信願具足,是不是有...讀誦、抄寫、宣揚《金剛經》的人,在別人輕慢你的時候,或者說話也好、做事也好,證明你的罪業就消失了。愈多人輕賤...民間常說的牛頭和馬面,一般都知道是地府中的兩位官差,其實牛頭馬面來自佛教經典,的確在地獄中擔任要職,他們具體...禪七的起源,源於佛陀在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佛陀在菩提樹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離金剛寶座,實為七日成佛的濫觴。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之一,佛教深信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但是現實之中,卻有不少好人無好報,惡人活逍遙的情況出...1814年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街頭。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鋼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學去練鋼琴...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遊歷傳教,一日於林中樹下靜坐,頭上光環,巍巍無量,如日月之光,輝映四方。 村中有一貧窮少女...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造訪佛陀。她坐一輛由兩隻白馬拖行的白色馬車前來。陪同她一起來的,是...
三能變
【佛學大辭典】
上篇:三能 | 下篇:三秘密 |
(雜語)禪林僧堂中央所安置之像,稱為聖僧。每日設食供之。其像有文殊,有憍陳如,有空生,而無一準,但多以賓頭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