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有二:一、為根本結集時之大眾部。以窟內之結集,謂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結集,謂之大眾部。是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滅後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確立大眾部之本義(以前未見宗義之相異),爾後自其部更出異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師利問經下曰:「佛告文殊師利:初二者,一、摩訶僧祇 Mahāsāṁghika(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毗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宗輪論述記上曰:「界內既以迦葉為上座部,界外無別標首,但總言大眾,皆由未生怨生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恐界內人多難可和合,所以兩處弘宣。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諍法無異說,界內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極多。乃至大天乖諍昔時界外少年之僧,門人苗裔共為一朋名大眾部,取昔為名,往苦界內耆舊之僧共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論中之摩訶僧祇律(譯言大眾)是也。此乃指窟內之上座部,名為大眾者,其故以窟內上座部之律藏,誦出八十度名為八十誦,百年之間,五師相傳,至優婆鞠多。鞠多之門人有五師,各立一見。於根本之八十誦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於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誦律,稱為大眾部。是現存四律中之摩訶僧祇律也。大集經二十二曰:「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遍覽五部經律,是故名為摩訶僧祇。」翻譯名義集四曰:「智首疏云:總別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虛通,不生偏執,遍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是總。」行事鈔上一之二曰:「統明律藏本實一文,但為機悟不同致令諸計嶽立,所以隨其樂欲成立己宗。競采大眾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資持記曰:「如來滅後迦葉結集為八十誦律,五師相繼一百年來並無支派,後因淨計遂分五宗。(中略)言大眾者此瀝窟外部,高僧傳論云:上座大眾創分結集之場,彼言大眾乃是窟外,此雲大眾定是窟內。即今摩訶僧祇,此翻大眾,以五百人亦大眾故(智論則雲千人),是則大眾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學者須細辨之。」又行事鈔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餘是五部。」同資持記曰: 「具雲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從眾為名,即窟內部。」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指如來藏之實理。摩訶止觀卷十下(大四六·一三九下):「實相即如來藏,無量客塵覆此藏理,修恆沙法門顯清淨性。」...隋代僧。生卒年不詳。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弟子。又稱曇琳、法林。因其臂為盜賊所斷,故人稱「無臂林」。自北魏元象...(雜語)Mānuṣendra,譯曰仁王。仁王經良賁疏一曰:梵雲摩拏,此翻為仁。梵雲產捺羅,此翻為王。...亦名:體淨 子題:食不淨缽、不受膩器 行事鈔·四藥受淨篇:「言體淨者,不容膩器,佛令自得安水燃火。乃至諸僧器未...為日本真言宗別格本山。位於京都右京區太秦。乃古時歸化日本之秦族所住之地,在紙屋川上流,屬山城國。山號蜂岡山。...【持種心證】 p0849 成唯識論三卷十五頁云: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若無此識;彼持種...梵語 sijhanāda。又作獅子吼。謂佛以無畏音說法,如獅子之咆吼。獅子為百獸之王,佛亦為人中之至尊,稱為人中獅子...亦名:無主房戒緣起 含注戒本·十三僧殘法:「佛在羅閱祇,聽諸比丘作私房室,曠野比丘便作大房,乞求煩多,惱亂居...與「僧戒」相對稱。指正式成為比丘尼之具足戒。凡是僧尼,應經過完整的受戒作法,方能取得正式僧尼之資格,此稱具足...謂於如是老死位中。積集一類大災大橫具大過患眾苦蘊聚。復次無明苦蘊為緣。起行苦蘊。行苦蘊為緣。起識苦蘊。識苦蘊...(雜名)譯曰牛糞。出飾宗記五末。...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四眾圍繞。及天龍夜...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一位宗教領袖,值得我們大家的崇敬。 36歲那一年,他主張禪淨雙修,自稱為一吼堂主人...第九,業重可否往生疑 問:求生西方固所願也,但我下劣凡夫,罪業深重,福善輕微,如何容易得生安養? 答:餘門學道...從禪的立場來解釋,生命是時間加上空間的活動,在時間的過程之中移動,在空間的範圍之內變化,時間加空間,覺得有個...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一個人的一口氣沒有斷,很像一個樣子。等到無常鬼一到,一口氣回不來了,你們想想看,還像個什麼東西?天冷的時候,...【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原文 爾時世尊復告勇猛甚深比丘言:如來所現三十二相金色之身,皆由過去修種種行之所感得,亦...這個地方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這種無作的功德。無作就是他不必假借內心的分別就能...佛陀在《善生經》裡,規定父母當以五事養育子女。 父母養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惡;二是教授子女...
大眾部
【佛學大辭典】
上篇:大眾印 | 下篇:大眾生彌盧 |
【盡無生智建立為十】 p1286 俱舍論二十六卷四頁云:何緣二智、建立為十?頌曰:由自性、對治、行相、行相境。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