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於一切教乘者,故行者於此前方便,應須具足也。
一、具五緣 具五緣者:
一、持戒清淨 二、衣食具足 三、閑居靜處 四、息諸緣務
五、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 訶五欲者:
一、訶色如熱金丸 二、訶聲如塗毒鼓 三、訶香如憋龍氣
四、訶味如沸密湯 五、訶觸如臥師子
三、棄五蓋 棄五蓋者:
一、棄貪慾觀不淨 二、棄瞋恚觀慈悲 三、棄睡眠以精進
四、棄掉悔以數息 五、棄疑以信心
四、調五事 謂五事者:
一、調心,不沉不浮 二、調身,不緩不急 三、調息,不澀不滑
四、調眠,不節不恣 五、調食,不飢不飽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習無厭 二、精進,曉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續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無異
止觀云:‘夫道不孤運,弘之在人。人弘勝法,假緣進道,所以須具五緣。緣力既具,當割諸嗜欲,嗜欲外屏,當內淨其心。其心若寂,當調試五事。五事調已,行於五法,必至所在。’四教儀云:‘此二十五法,為前方便,故應須具足。’
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 正文
(界名)無色界之第二色無邊處天也。...(公案)臨濟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觀人而舍】 p1470 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頁云: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雜語)二菩薩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釋迦菩薩以極為精進超九大劫而成佛。...【精進根】 p1273 法蘊足論九卷五頁云:云何精進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術語)宗為大法之根源,格為格式格令,宗匠之手段,不立真如佛性等之手段,是為超宗,不依舊例之格式,是為越格。...指設置戒壇。霜台,原為執掌法律之處,即為御史台之異稱。禪苑清規卷九(卍續一一一·四六四上):「謝大戒詞(萬歲...(術語)般若經中有淺深二說,於聲聞與初心之菩薩共通說其淺義,是曰共般若,單對上位之菩薩,說其深義,是曰不共般...(名數)佛之法身,其量等於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今統收之為十三個而示之。此雲十個者,探玄記三云:但此經所明皆應...梵語 su-manas。即心中適悅之相。為五受之一,稱為喜受;又為二十二根之一,稱為喜根。依俱舍論卷三載,初靜慮、第...【六種理趣】 p0301 六種理趣者: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可思議理趣。...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
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要從不抱怨,知足感恩當中來修。 不管出家在家,有時候我們為別人去付出...
再接下來一段兒是《臨終勸誡》,《臨終勸誡》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怎麼去勸告家人,怎麼去勸告病人?這一個也是答覆的...第一是布施 1、財布施 我們到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建立道場,千萬別化緣,一化緣就把人化跑了。別讓民眾一看到出家人...
一 緣起 山僧,今日受吳璧華居士請,講普賢行願品;因時迫不及詳談,僅將普賢十大願王,別為解釋。 二 總標 所謂十...問: 如何放下煩惱? 正如法師答: 人生在世,煩惱總是難免的,有的煩惱容易放下,有的煩惱一時放不下,有的煩惱則不...
原文: 然苦樂禍福,本無一定。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不善用心者,固多由樂得苦,由福得禍。 宇青既知...
堪嗟人心如鐵,終日殺生造業,他身滋養爾身,心上如何忍得? 為人若遭疾病,便去殺生造業,你願身體平安,他豈該數...一、四煩惱 二、建立正確心態 三、結語 一、四煩惱 1、我見 學佛之前,先學修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是...
二十五方便
【佛學次第統編】
上篇:七方便 | 下篇:事行 |
(術語)阿羅漢之舊譯。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出三藏記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又】應於真...
識處天
一喝商量
觀人而舍
彌勒釋迦成佛前後
精進根
超宗越格
啟霜台
共般若
十個量等身
喜
六種理趣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不抱怨也是一種修行

臨終時所有貪戀通通現前,這樣如何生西方
四攝法在弘法中的運用

諦閑法師《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如何放下煩惱

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