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佈施

1、財佈施

我們到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建立道場,千萬別化緣,一化緣就把人化跑了。別讓民眾一看到出家人,一看到建廟的人,就想到是化緣。到新的地方,尤其是佛法薄弱的地方,一定要多予少取,甚至不取。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主持道場,你就在這裡多做慈善,多做放生,多看望貧困戶。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裡安住下,攝化一方。

要多佈施,出家人沒錢,就帶些佛珠、念佛機、計數器和對方結緣。皈依不要收費,免費給他皈依證。你有什麼就給他什麼,別積財積物,寺院裡供齋吃不完的水果就趕緊送出去,你送得越多,來得就越多。一個喜歡佈施的人,他一定會有福報。一個索取的人,他就消耗福報,這是從因果的角度說。從心性的角度說,如來藏就有無邊的幻化力,你要什麼,如來藏就幻化什麼,你要願意,你希望,你發起廣大的心願要來利益一切民眾,於是你就有了利益一切大眾的能力,如果你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那你也就擁有了被人照顧的條件。我們學佛的人要發大心,我要照顧天下人,我不要天下人照顧我,我有佛照顧就行了,我有三寶的加持。那麼帶著這份心啊,你去做事的時候,你就發現,你有分不完的東西。

2、法佈施

能講課的多講課,講不了課的就請別人來講課。好多人害怕講法,說:講錯一句法,墮落五百世的野狐狸呢。嚇得很多人閉口不言,怕說錯。謹慎是很好的,但大家都不說也不行啊,那怎麼辦呢?就從簡單處說,我們就算講課,不要說講法。先講孝敬父母,這個沒錯。講聽領導的話,遵守法律,這個也沒錯。下一步就開始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導入講因果,從這個逐步提升。

一開始不會講,可以拿一本《覺海慈航》講,這個《覺海慈航》雖然簡短,一問一答,但是他的法非常正。就從這個基礎內容給大家介紹,慢慢培養因緣,自己和大眾也就同步進步了。所以法佈施啊,就會獲得法。

像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很多人也求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念佛一心不亂不容易啊,一般,我們一般是一邊念著佛一邊就去想其他事情去了,但你發現講課的時候最容易一心一意。面對芸芸大眾,眾目睽睽,大家的加持力很大啊,你講課你就不敢走神,你一走神就講不下去,在講課中修止觀非常快捷。在講課的過程中來修行,提升非常快,也是利己和利人同步進行。

面對大眾,把心安住到法義上,這就是止。在講的過程中去引申,去思想,去注意大家的感受。我們自己看經,只能簡單的看一句過一句看一句過一句,草草的過一遍,引不起這個甚深思維。在講課中,面對大眾,就能無限延伸,就會把過去所看的書,所積累的東西,所聽來的,所看來的,全部在這瞬間迅速的整合過來,這時候就能把這個融會貫通做到極致,非常有效果。所以說,講一堂課下來,下邊無論坐了多少人,收益最大的人永遠都是講課的人。你給你的朋友同事講佛法,講著講著你自己就明白了,而且在講的過程中,你對三寶的感激之情、信仰之情、高山仰止的感覺霍然升起,對歷代祖師無限的感恩之心就起來了,就能把自己感染。當我們對三寶的這份讚美,這份恭敬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直接從佛陀,從祖師那裡接納他們無比的加持,所以要去做法佈施。

3、無畏佈施

一個人在生命中無論有多大的成就,他都會遇到很多的危機。遇到這種危機的時候,很多時候啊他就會找到出家人,找到學佛的人來探索探索,因為他已經找不到解決危機的辦法了,他就希望能從佛教中找答案。來找呢,你一定與他共抗風險,給他勇氣,無論他是有病還是他工作中遇到困難,你都要給予他相應的勇氣,可以推薦他去念某一部經啊,拜哪一個菩薩啊,都可以去念哪一個菩薩的名號啊,都可以先推薦著。然後一定要告訴他說,只要你努力去做,一定可以解決問題,要給予他一些勇氣,同時呢要注意啊,跟蹤去追蹤他,過一段時間去問問他有什麼感覺,要鼓勵鼓勵,對那些生命中遇到困難的人要予以幫助。

當然,在幫助的過程中要防止掉進一個誤區,不要掉進神鬼的圈子裡去,不要動不動就說人家是冤親債主來索命之類的話。另外,也不要把自己弄成個看病的,除非你本身是個醫生。很多民眾有病了不去醫院找醫生,卻來找師父看病。來找,就要鼓勵他吃素、放生、念佛、誦經,但是要讓他去醫院,不要把看病當成主業。如果你對看病上了癮,病號就會排著隊來找你,這個可就麻煩了。我是個法師啊,我不能成了醫師啊,更不能當了巫師。

第二、愛語。

愛語就是到哪裡去也不和對方起對抗,無論遇到誰都不要抬杠。抬杠沒意思,你就是抬過他啊,你也輸了。我們做弘法工作就和做營銷一樣,做營銷的人你把產品賣給他,把錢掙過來了就是成功的營銷人員。我們做弘法的人,你用言傳身教,來感化他,讓他信佛了,你弘法就成功了。你辯論辯得再好,你把他辯跑了,你弘法不成功。愛語就是要用柔和的語言來引導他,尤其是對初學佛的人。

不過對另外一種人,該貶他的時候還是要貶他。他已經學佛多年,信心堅定但不好好修行,對於這種人,該批評的時候,決不能克制。一個居士,是一個領導幹部,他很少去佛堂聽課。和我喝茶聊天的時候,他就說:「好多居士還嫌我來的少?我能來就不錯了!」因為他學佛多年了,精研教理、教義,對佛法很有信心。只是學歷比較高,又當點小官,我慢心有些重。針對他的具體情況,我就說他:「你這句話,你說得是不是有點大?還你能來就不錯了?你算什麼啊?你官兒很大呢,你這個破官兒放在歷史長河中算個啥?縣誌上都留不下你的名字。你覺得你能來就不錯了?你不用來,你不來我還心裡踏實點兒,誰讓你來了?我說你學佛這些年了,你看講課的時候你不來,打佛七的時候你不來,喝茶的時候你來了,雖然你拿了這包茶來,我還真不稀罕。從三寶的角度,我是你的老師,不管我修行好壞,你得叫我師父,作為老師來說,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呢?好好學習的學生是好學生。第一等的好學生是既能好好學習,又能做義工;第二等的好學生就是好好學習但是不做義務工;第三等是光做義工不學習;第四等就是既不學習,又不做義工,那就是不合格的學生。你呢,最多就算個三等學生,有時做做義務工,捐錢的時候出點兒小錢,修行的時候根本見不到你。」對這樣的要貶,要是還哄著他就是毀了他,一看他已經對法有信心了,就不能對他客氣了,要作為學生對待,嚴厲的要求他,佈置作業,要管得嚴一些。

第三、利行

利行就是說,對於信眾的正當的事業要支持他,但是不要參與到商業活動中,已經出家的人千萬不要參到經營活動中。曾經有個居士開了一個素食店,因為搬遷,搬到一個新地方,知道的人少,我就支持他,去他的素食店開辦幾次佛教活動,讓大家知道這裡,把人氣帶起來了,我就立刻撤出了。也遇到過居士辦敬老院,經營狀況不佳,我就幫她在那裡建一個佛堂,建一個助念的房間,把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注入進去,達到具有佛教特色的養老院模式,當她的危機過去,我立刻就撤出了。

不要牽扯太深,否則他會產生依賴心理。利行就是要廣做利於他人的行為,這個利他的行為更多的是體現在培養他的成功的能力。

第四、同事

同事就是要和信眾有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對於僧人來說,面對信眾,要讓他感覺到有一個群體、一個團隊可以做他們的依附。

有一個居士,突然受傷了,她的經濟條件不好,當時身上的錢不多,我就拿了2000塊錢,支持她一下,去看看她。那居士後來就跟我說:「一看到師父這個舉動,我們心裡就有種安全感。」

每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種不安全的感覺,都害怕被孤立、被遺棄。有人遇到困難,我作為三寶的代表,去支持他一下,他立刻就會感覺到三寶真的可以信賴,將來我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危險的時候,師父也會幫我。還有一個居士,開車撞傷了別人,老太太住在醫院裡,她就很害怕。我說:「你不用害怕,已經這樣了,我們一起來解決,我們誦經、念佛、放生迴向給她,讓她早日康復。其她事就交託醫院,不就是錢的問題嘛,賠就是了嘛,我來發動大家捐款,沒問題的,這個你不要擔心。」因為她是個獨身女孩子,我們這樣一表態,她心裡一下子就踏實了。我們出家人,承受著居士的供養和護持,當居士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對他表示支持和關注。要讓信眾感覺到,三寶與大家同在,不會漠視大家的困難不管。我們之所以能在這裡安心修行,來源於大家的護持,我吃的飯、穿的衣都是廣大信眾省吃儉用,把自己不捨得用的東西給拿到寺院,把自己不捨得吃的菜供到寺院,把自己不捨得化的錢拿到寺院,作為三寶的代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和大眾一起對抗風險。大眾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句話、一個承諾、一個信心,給他個信心,三寶的親近和合的形象也就建立起來了,一個互助聯盟也就建立起來了。有了這個基礎,到哪裡去弘法都會受到民眾歡迎和接納,到哪裡都有一批信仰堅定的信眾和你一起從事弘法利生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