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經曰朋友有三要法:
   一、見失輒相曉諫。    三、在苦厄不相棄舍。
   二、見好事深生隨喜。
  四分律曰友要具七法,方成親友:
   一、能作所難作。      五、互相覆藏。
   二、與所難與。      六、遭苦不舍。
   三、忍所難忍。      七、貧賤不輕。
   四、密事相告。
  六方禮經曰人見親屬朋友,當有五事:
   一、見作罪惡,私往屏處,諫曉呵止之。
   二、少有急,當奔趣救護之。
   三、有私語,不當為他人說。
   四、當相敬禮。
   五、所有好物,當多分與之。
  孛經曰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如花之友,有如稱之友,有如山之友,有如地之友。
   一、何謂如花 好時插頭,萎則捐棄,富貴則附,貧賤則棄,是為花友。
   二、何謂如稱 物重則低,物輕則慢,是為稱友。
   三、何謂如山 譬鳥獸集金山上,羽毛蒙光,己貴則能榮人富貴,富貴同歡,是為山友。
   四、何謂如地 百谷財寶,一切與共,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為地友。
  六方禮經曰佛言,惡智識有四輩:
   一、內有怨心,外強為智識。
   二、面前為好語,背後為惡言。
   三、苟有緩急,面前愁苦,背後歡喜。
   四、外若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
   二、於人前直諫,於外道人善。
   三、病瘐縣官,為其征訟憂解之。
   四、見人貧賤,不棄捐,念求方便欲富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難曉諫,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
   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奕為厚。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見人貧窮悴乏,令治生。  三者、日往消息之。
   二者、不與人諍計校。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
   二者、有病瘐,將歸養視之。
   三者、知識死亡,棺斂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
  佛本行經曰:‘世尊與長老難陀共入迦毗羅婆蘇都,至一賣魚店,告難陀言:「汝入此魚店,取彼腐魚上所鋪茅草一把來。」難陀如教取來,佛言:「汝以手把持稍頃,乃放於地。」難陀即持彼草,經一時間,而放地上,爾時佛告難陀:「嗅汝之手,當有何氣?」難陀答言:「唯有不淨腥臭耳。」佛言:「實然,若人親近諸惡智識,與為朋友,相處少時,即習染惡業,惡名遠聞。」’
  又曰:‘世尊又與長老難陀,共至香店,告言:「汝取此店香囊。」難陀如教,從店上取香囊。佛言:「汝經一漏刻間,手持其香,而後放下。」難陀如命,經一刻間,乃放地上,爾時佛告難陀:「汝今自嗅其手,當有何香?」難陀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難量。」佛言:「實然,若人親近諸善智識,常自隨順,習染其德,必成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