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1、比丘的尊稱,與賢者、尊者同義。 2、人名,為華嚴宗之第三祖。...(術語)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像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大集經十五曰:譬如閻浮提一切...【阿羅漢相】 p0777 瑜伽八十七卷九頁云: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名數)又曰三空。亦曰三三昧。具名三解脫門:一空解脫,二無相解脫,三無願解脫。三種之禪定也。...(雜語)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有此功力,謂之十善戒力。...(神名)神名。羯羅訶譯言執。作祟之神也,作祟自執著起。故曰羯羅訶神。梵Graha。...西方淨土之菩薩,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他。即:(一)因力,宿世之善根力。(二)緣力,善智識之教誨力。(三)意力,如...亦名:行事鈔述作體勢 子題:繁文、略指、文斷、征詞、諮請問、假疑問、破古問、相並問、推窮問、互違問 行事鈔·序...(術語)行事鈔下三曰:若行香者,不令婦人指挃掌掌。語令懸放,必不肯者,便可縮手當使過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安樂,梵語 sukha-vihāra。指四種可令獲得安樂之行法。據法華經卷四安樂行品及法華文句卷八下等載,菩薩於惡世末法...亦名:發趣萬行戒為宗主 子題:戒足 行事鈔·標宗顯德篇:「發趣萬行,戒為宗主。故經云,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過去有一位比丘,住在精舍,很精進持守戒法,梵行清淨,常背誦般若波羅蜜,其聲殊妙無人能及,凡聽過他誦經者,莫不...一日,阿難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親見文殊師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神通力,及所說妙法。此時,大迦葉尊者也跟舍利弗...汝何不知事務,一至於此。光何人斯,何可以與蓮池大師並論乎?汝作此說,以為恭維光,不知其為譭謗光也。以後不得如...人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取的路走下...修行人出外行腳雲遊,看到一個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獻果,走近一看,原來他對著一堆白骨在禮拜。修行人問說: 這個...問: 是否身體上任何不適宜、病痛,如感冒、著涼等一絲絲微小的病痛都是冤家債主所致? 大安法師答: 這不一定。你...【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懺悔,在佛教來說,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講究方法;依靠著正確的方法來懺悔,才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懺悔除了有改過向...
攝論宗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攝論宗】此為我國陳隋之際,真諦譯出《攝大乘論》後,與其弟子所建立的一個宗派,為我國大小乘十三宗之一;此宗依於《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通攝論之義,稱為攝論家;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為攝論師、攝大乘師。以陳代真諦為開祖。《攝大乘論》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陳代真諦、唐代玄奘等三譯,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行矩等共譯之《攝大乘論釋論》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此宗惟以真諦所譯為正所依。 梁太清二年,真諦因武帝之請入建康,尋以侯景之亂流徙各處,陳天嘉四年止住廣州制旨寺,譯《攝大乘論》三卷與世親之釋論十二卷,同時宣講之,並撰義疏八卷。又別譯決定藏論、三無性論、轉識論等,制九識義記等,成一家之說。門人慧愷、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準、慧曠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岳、智光、慧休等,隨其師於隋開皇十年奉敕入長安,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此前,開皇七年,曇遷已入長安,始講此論,淨影寺慧遠、曇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後,文帝建禪定寺,以曇遷為寺主,曇遷先後譔著攝論疏十卷、九識章等,禪定寺遂成為此宗重鎮。逮道尼等北上後,攝論研習之風愈盛。蓋陳迄隋、唐,法將輩出,先後有法常、智儼、慧休、靈范、神照、道傑、僧榮、慧璡、靜嵩、智凝、法護、道因、僧辯、智則、道積、道基、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將此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併而廢絕。 《攝大乘論》立十種勝相,以阿梨耶識為諸法之依止,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由此而入唯識觀,修六波羅蜜,又於歡喜等十地學戒、定、慧,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得無分別智,顯現三身,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詮明《攝大乘論》所說。惟真諦在八識之外,別依《楞伽經》、《決定藏論》等,而倡九識義,即於八識之外,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第八阿梨耶識為有漏隨眠識,第九阿摩羅識則為真常淨識。真諦所著今皆不傳,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三可略窺此說,大抵,真諦名第七識為阿陀那識,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及染污三種義,染污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諦,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名為識。此宗諸師有關淨土的分類,多取四土說,即:化淨土、事淨土、實報淨土、法性淨土。其中,又多以阿彌陀佛之淨土為真淨土,依《攝大乘論》別時意趣之說,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
上篇:攝論九識 | 下篇:觸支 |
指四種求與四種如實知。四種求,即四種尋思,乃觀諸法之名義及自性差別為假有實無之精神作用。四種如實知,即四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