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一大劫】 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一期世界之始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稱為一大劫。《瑜伽師地論》卷二載:『又此...【一分】 因明用語。與『全分』對稱。指一名相或事物的一部分,或指多種名相之中的一部分名相或事物,稱為一分。...【一分家】 指安慧所立的心識一分說。謂心識生起認識作用時,唯起於自證分(自體分)。能認識作用的見分,被認識...【一分常論】 為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見之一;屬於計執前際而起的常見。此類外道共有四種,故又稱四種一分常...【一心】 唯識宗以根本識為一心。指萬有能變之心,即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二:『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一心四境】 又作一水四見。譬如一水,本無有異,而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於一水而見有四種境相。即...【一切】 梵語 sarva,音譯薩婆,乃總賅眾物之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薩婆,秦言一切。』《翻譯名...【一切行苦】 一切有為有漏之法,皆遷流不息,故稱為一切行苦。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四法本為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常】 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恆常之性,故曰一切行無常。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見《俱舍論》卷二十...【一切有為法】 泛指一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的存在。原意作...【一切法不生】 指謂一切真實之法,乃超越相對的差別界。以其為『絕對』,故不生不滅,此是不變的理法。...【一切種子識】 又作種子識,乃執持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散失之識,為阿賴耶識的別名。成唯識論卷二載:『此能執持諸...【一中劫】 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謂人壽之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稱為一中劫。...【一本十支】 唯識宗所依的經論,除了『六經十一論』外,並有『一本十支』之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其他...【一法中道】 指於一法上論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為唯識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三性對望中道』對稱。唯識宗以遍...【一剎那】 指極短的時間。剎那,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與發意頃同義。意為瞬間,為表時間之最小...【一味蘊】 指無始以來,有一味延續的細微意識,乃形成輪回的主體。這是小乘經量部所立。經量部主張此細意識自無...【一闡提】 一闡提,梵語 icchantika 之音譯,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譯為無種性、斷善根、不能...【二十二根】 此是促進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種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樂、喜...【二十二種愚癡】 菩薩十地與佛地所對治的二十二種愚癡。略稱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種愚癡的名稱是:一、執著補特伽...【二十二無減】 如來四智相應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為二十二無減。即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二十八天名稱】 三界二十八天,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名稱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二十五諦】 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之一、數論派的哲學。此派將宇宙萬有分為神我(即精神原理)與自性(即物質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不相應行法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二十種隨煩惱】 隨煩惱心所,是唯識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隨惑,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隨有...【二十種煩惱現行】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載,即指:一、隨所欲纏現行,指在家之人未離諸欲,而於所欲之境,起種種...【二分家】 唯識宗立識體四分,難陀論師主張心識二分說,以由識體生起認識作用的見分,和被認識的相分。另有安慧...【二世一重因果】 大乘唯識宗,於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這前十支的因,...【二世間】 即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世者,謂有為法於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遷流;間者,事事物物之間隔。總別為...【二地斷障證真】 十地中離垢地的菩薩,修十善業,遠離欲垢,舍念清淨,即斷邪行障(謂身、口、意三者誤犯禁戒)...【二我見】 人我、法我,稱為二我;此二種妄見,稱二我見。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蘊假和合,強立主宰,計我為人,...【二我執】 二我執,指的是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一、指於五蘊等法中,強立主宰,妄執為我,與身俱生,稱為俱生我...【二法相違】 謂煩惱與涅槃二者相違。《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二載:一、煩惱,即指無明貪愛之惑,眾生隨順煩惱,流...【二法執】 指俱生法執、分別法執。一、俱生法執,乃無始時來,熏習成性,常於一切法妄生執著,亦即與身俱生的法...【二取】 二取有四種解說。一、相、見二取,所取者為相分,及能取者為見分。二、名、色二取,五蘊中的第一蘊為色...【二受】 指身受與心受。受是領納所觸之境的心所法。一、身受乃領納於身無分別之受,即眼等五識之苦、樂、舍三受...【二重中道】 又作二種中道。唯識家認為中道有三性對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義。三性對望中道,即以遍計所執性為非有...【二根】 唯識家所指的二根,為五根身的勝義根與扶塵根。勝義根為五根之本體,為四大種所造的淨色法,非凡夫二乘...【二真如】 即二種真如。此有不同解說,而唯識學上所稱的二種真如,為生空真如與法空真如。此又作二空真如,由我...【二執】 一般指我執與法執,又作我法二執、生法二執。小乘說一切有部等主張法體實有,故僅揭出『我執』之說;大...【二教六理】 唯識宗用為證明第七末那識的存在,舉出二種教證與六項理論。二種教證者,一為引《入楞伽經》的偈子...【二假】 二假,指無體隨情假,與有體施設假。一、無體隨情假,乃世間所稱的我法,世間之人於心外之境執為實我實...【二惑】 即見惑與思惑。見惑的見,是推度的意思,即以邪見推度而起之迷情,我見邊見等是。思惑,新譯為修惑,為...【二無心定】 指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中的無想定、滅盡定而言,此又稱二定。一、無想定,指外道欲得無想天之果,而修...【二無我】 即人無我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曰:『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補特伽羅,意...【二無記】 指三性中,非善非不善的無記性。即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一、有覆無記,又作染無記。乃惑障之極微弱者...【二業】 指引業與滿業。依《俱舍論》卷十七載,有兩種二業,名引業與別業。六趣各有總、別二報,如人趣中,所有...【二種生死】 生死一語,又作輪回,謂依業因而於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續、永無窮...【二種因果】 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四聖諦法,有流轉、還滅二門,說為二種因果,一者以苦諦為因,集諦為果,名...【二種利行】 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薩所修之行,依其別相,有自、他二利:一、修六度、菩提分法等,為自利之行。...【二種見道】 二種見道,是真見道和相見道。修唯識行,至見道位,在此位證得根本、後得二智,悟入唯識性相。故在...【二種真如】 略稱二真如。曰生空真如與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如、二空真理。由我空而顯之真理,稱生空真如。由法...【二種涅槃】 即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餘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二種無漏因果】 即無漏因與無漏果。《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載,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斷三界生死苦果,...【二種資糧】 即福德、智德二種資糧。以此二德為資益己身之糧,得證佛果,故稱資糧。一、福德資糧,謂佈施、持戒...【二種熏習】 即相分熏與見分熏。唯識家謂七轉識熏習第八識種子時,七轉識的四分中,所緣的相分熏自分的種子及本...【二種轉依】 修唯識行的菩薩,要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種勝果,一者要歷經十地的修行,這是所經的位次。二者修十種...【二障】 又作二礙,即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唯識學上對貪、嗔、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類。...【二增菩薩】 修唯識行的菩薩,無論頓機或漸機,又各有二類,一者智增菩薩,二者悲增菩薩。智增、是智慧增上,此...【二諦】 指真諦與俗諦,併稱真俗二諦。諦者真實不虛之理,真諦又作勝義諦、第一義諦,即出世間的真理。俗諦又作...【二縛】 唯識宗所稱的二縛,指的是相縛與粗重縛。一、相縛,所緣的相分拘礙能緣見分的心,使不得自在,不了境相...【二轉依果】 修唯識行,於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此時即斷盡煩惱、所知二障種子,轉得二種殊勝妙果。即轉...【二類種子】 唯識宗立論,第八阿賴耶識儲藏萬法種子,此種子依性質說,分為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二類。一者有漏種...【二邊】 是指離中道的兩極端,惟各書有解釋不盡相同。《中論》卷四謂二邊指有、無,或常、無常;《順中論》卷下...【二變】 即因緣變與分別變。據成唯識論卷二載,有漏之識變可分為二: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為因緣變。二、...【七十七智】 《瑜伽師地論》卷十載: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謂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緣起的各支中...【七十五法】 此為小乘俱舍宗對一切法的分類。俱舍宗認為: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種,歸之為五大類,即:第一類,色...【七分別】 唯識家將心識的認知作用,分為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種分別。《瑜伽師地論...【七因明】 這是因明學用語,印度古因明論師彌勒所立,為有關論議要件的七種規定。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七地斷障證真】 十地中遠行地的菩薩,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無相、無願三昧,即斷細相現行(於一切法執有緣...【七界】 七界又稱七心界、七識界。即十八界中,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於十二處...【七真如】 《解深密經》卷三、卷六載:七真如又作七種如如,即:流轉真如,又作生真如、輪轉如如,若隨相而言,...【七種憍】 《瑜伽師地論》卷二載:七種憍為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七慢】 這是由根本煩惱慢心所開展而來。七慢是:一、慢,對於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於劣計己勝』;對於和...【七隨眠】 《俱舍論》卷十九載:七隨眠即貪、嗔、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將貪隨眠分為欲貪、有貪二種,合之...【七轉識】 指前七識,此有二解,一者以第八識為本識,前七識為本生轉生之識,名七轉識;二者謂修行十地位中,此...【七轉第八互為因果】 唯識家顯七轉識(眼識乃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互為因果。即七轉識與第八識,於...【七識十名】 第七末那識,有十種不同的名稱,即:第七識、轉識、妄 相識、相續識、無明識、解識、行識、無畏識...【八正道】 八種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為四聖諦的道諦,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八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加修清淨道行,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謂一切諸法,性本不生,而於此法,忍可印證),一...【八忍八智】 此指於『見道』審觀四諦,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八苦】 八苦,是把五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一條,開為四條,合後四條稱八苦。《涅槃經》亦舉出八苦,即:『八相為苦...【八義】 因明用語,是研究因明的八個項目,又稱為八門。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八義證有本識】 本識指第八識,謂第八識為生起一切善惡諸法的根本。《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以八義證明有此第...【八識】 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識心王,略稱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八識二執】 二執為我執與法執,此在八識中並不相同。前五識與第八識,一向無執;第六識與第七識,二執俱有,同...【八識三性】 在善、惡、無記三性中,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前六識通於三性。即前六識若與信等十...【八識三量】 在現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識是根境相對直接的感覺,所以唯是現量。第八識所緣的是自變的實...【八識三境】 八識緣境,對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中,前五識緣五塵境,第八識緣自變的實境,所以都是性境;第...【八識三能變】 唯識宗立八識,謂八識皆能轉變,而此轉變有三類,即《唯識三十頌》的頌文曰『由假說我法,有種種...【八識六義】 慈恩大師窺基,在《百法明門論解》一書中,解釋此含攝八識的心法,有曰:『心法者,總有六義:』這...【八識心王】 唯識宗將心解析為八,立下八識心王的名稱。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八識王所相應】 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因八識的作用各不相同,相應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識王、所相應...【八識所依】 八識心王生起,各有所依,其所依如下:一、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依於五根。二、第六意識,依...【八識界地】 在三界九地中,鼻、舌二識,僅通於欲界五趣雜居地。眼、耳、身三識,通於欲界五趣雜居地,及色界離...【八識俱轉】 八識心王,俱不俱轉,情況各不相因。七、八二識,長恆俱轉;第六識除『五位無心』外,亦恆時現起。...【八識規矩頌】 凡四章十二頌四十八句。唐代玄奘三藏著。概述唯識學說,著重於講說唯識學說中心的心識問題。前三...【八識規矩補註】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文略義深,可稱唯識學之精髓。世親菩薩攝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頌,...【八識緣境】 八識緣境,各不相同,其所緣之情形如下:一、眼、耳、鼻、舌、身五識,所緣的是色、聲、香、味、觸...
【一小劫】 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大毗婆沙論》載,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