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忍波羅蜜多

【忍波羅蜜多】 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嗔心。忍是六波羅蜜多之一,及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

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 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所依的法則,大別之可分為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其第二種...

作意心所

【作意心所】 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之一。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的精神作用。作意即俗說的注意,《...

作意緣

【作意緣】 生識的九緣之一,作意為五遍行心所之一,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

初地斷障證真

【初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修舍行,於內身外財無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歡喜,即斷異生性障(性,即凡夫...

別境心所

【別境心所】 五位百法中,六位心所的第二位,是『遍行心所』的對稱。計有五種,謂欲、勝解、念、定、慧。名別境...

利他中不欲行障

【利他中不欲行障】 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九種。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在做利樂有情的事業中,不欲勤奮行...

究竟

【究竟】 事理之至極也。三藏法數六曰:『究竟猶至極之義。』...

卵生

【卵生】 四生之一。依卵殼而生者。大乘義章卷八:『如諸鳥等,依於卵殼而受形者,名為卵生。』...

佛四無畏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

【法】 法之一字,梵語 dharma ,音譯達磨。在佛典中用例極多,語意頗不一致。大致說來,早期佛教多以法...

法王子住

【法王子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九位,又作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位的生貴住,稱為入聖...

法之假實

【法之假實】 在唯識學上,每談一法,必分別其為假法實法。亦即自種子所生之法是實法,分位假立之法是假法。在五...

法住

【法住】 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諸法中住,故名法住。...

法位

【法位】 真如之異名。真如為諸法安住之位,故名法位。《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宗...

法身

【法身】 指佛所說的正法、佛所得的無漏法,及佛的自性真如。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

法忍

【法忍】 忍者忍許之義,今謂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也。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

法性

【法性】 指諸法的真實體性,亦即宇宙間一切現象所具有真實不變的本性。此又作真如法性,亦為真如的異稱。法性是...

法性土

【法性土】 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此又作法身土。為三土之一,四土之一,五土之一。大乘義...

法性宗

【法性宗】 空宗的異名,亦略稱性宗。於佛教,對宇宙及人生之探求,以其不變、平等、絕對、真實之本體及道理為中...

法定

【法定】 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決定在諸法之中,故名法定。...

法相

【法相】 指諸法所具本質的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唯識宗的特質在於分析或分類說明法相,故又稱...

法相宗

【法相宗】 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大乘八宗之一. 此宗的宗名有五,一名法相宗,二名唯識宗 三名普為乘教宗,四...

法相辭典

【法相辭典】 民國佛教學人朱芾煌編。朱芾煌四川江津人,清光緒十一年生。民國初年,與唯識大家韓清淨,在北京發...

法界

【法界】 指意識所緣對像的所有事物。為十八界之一。《俱舍論》卷一載,受、想、行三蘊與無表色、無為法,稱為法...

法界無量回向

【法界無量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十位。向此位菩薩,受大法師記行大法施,嚴淨世界,出生智等,悉同虛空...

法苑義林章

【法苑義林章】 亦稱《大乘法苑義林章》,唐代窺基著,凡七卷。書中對於唯識教義的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唯識...

法舫

【法舫】 俗姓王,河北井徑縣人,民國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貧困,自幼父母雙亡,因逃避旱災到北京,入法...

法處所攝色

【法處所攝色】 又名法處色,為唯識宗所立十一色法的第十一種,指意識所緣慮的法處所攝的色法。色法又可分為十一...

法執

【法執】 二執之一,是『我執』的對稱,又作法我執、法我見,係應破除的兩種執著之一.法執,乃不明諸法因緣所生...

法雲地

【法雲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十位。此位菩薩,總緣一切法智,能藏眾定慧功德,能覆隱如空廣大無...

法無我

【法無我】 二無我之一,是『人無我』的對稱。謂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的實體。即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

法無差別真如

【法無差別真如】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所證,此真如雖多教法,安立勝義法...

法爾

【法爾】 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爾、法爾自然。此是指萬象(諸法)於其天然自然而非經由任何造作的狀態,即指...

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 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所依準的法則,大別之可分為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其第四...

法輪

【法輪】 這是對於佛法的喻稱。以輪比喻佛法,此有三義:一、催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罪惡,猶如轉輪聖王的...

【空】 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空大

【空大】 五大之一。虛空之體性廣大,週遍於一切處,故曰空大。《楞嚴經》三曰:『若此虛空,性圓週遍,本不動搖...

空有

【空有】 空與有的併稱。在佛法上,遮遣謂之空,建立謂之有,這是論理上正反相對的二門,我人對於任何事物的兩面...

空有二宗

【空有二宗】 指空宗與有宗。空宗,乃主張一切皆空的宗派;有宗,乃主張諸法為有的宗派。小乘佛教中,俱舍宗屬於...

空有二執

【空有二執】 凡夫之迷情,執為有實我實法。是曰有執。執為無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體。是曰空執。又名有無二見。...

空有二論

【空有二論】 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學派』,就諸法本質的一面來看,強調緣生之法,本無自...

空有諍論

【空有諍論】 即大乘佛教空宗與有宗的,對於諸法體性,究竟為『空』或『有』之爭。本來,空宗創立於先,無著世親...

空性

【空性】 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

空宗

【空宗】 大乘佛教中,以空理為旨的宗派,也就是中觀學派的異名。大乘空宗,係由小乘發展而來。如小乘一說部,計...

空宗二諦

【空宗二諦】 二諦,即真諦與俗諦,亦稱勝義諦與世俗諦。俗諦為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偏於經驗面;真諦為聖智所見...

空無我

【空無我】 苦諦四行相中之二。五蘊之法無確實之一相異相,曰空,無我我所曰無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定】 四無色定之一,又作空處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禪,滅除障礙禪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間為無限大』...

空華

【空華】 謂空中之華。病眼者,於空見有華也。虛空原無華,只是病眼之所見,以譬妄心所計之諸相無實體也。圓覺經...

空緣

【空緣】 生識九緣之一。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參閱『...

所引支

【所引支】 在十二有支中,無明與行二支是能引支,由之生起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此五支為所引支。《成...

所生支

【所生支】 在十二有支中,所生支是由愛等五支引生的生、老死二支。從中有到初生以後,至本有中隨其壽命長短的未...

所知依

【所知依】 為阿賴耶識的異名之一。唯識宗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為所知法,三性所依止者即阿賴...

所知障

【所知障】 二障之一,為『煩惱障』的對稱。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之惑,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道種智的...

所依

【所依】 為『能依』的對稱。含有被依的意思。在唯識學中,將諸八識心、心所生起時所依止仗托者,稱為所依,計有...

所詮

【所詮】 詮是顯的意思,依經文而顯其義理,故經文雲能詮,義理雲所詮。《大乘法苑義林章》一曰:『所說法者,所...

所遍計

【所遍計】 為『能遍計』的對稱,遍計所執之法,虛妄的分別心識,對所緣境週遍計度,分別執為實我實法,此被分別...

所熏四義

【所熏四義】 《成唯識論》卷二載,在熏習義中,能熏的是七轉識,所熏的是第八阿賴耶識。所熏的第八識也要具備下...

所轉依

【所轉依】 修唯識行,於究竟位八識轉依時,即能轉之智,轉舍染法,轉得淨法而成為所依,此亦有二類:一、持種依...

所轉舍

【所轉舍】 修唯識行,於究竟位八識轉依時,是由能轉道所轉舍的有漏種子,此亦分為二類:一、所斷舍:斷舍的即是...

所緣

【所緣】 緣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叫做所緣。...

所緣緣

【所緣緣】 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又作緣緣,即所緣之緣。所謂『所緣』,即指心及心所認識作用之對像;若心、心作...

所轉得

【所轉得】 修唯識行,於究竟位八識轉依時,以能轉道,轉舍二障之因而轉得者,此亦有二類:一、所顯得:顯得者即...

阿那含

【阿那含】 為聲聞四果中的第三果,梵語意譯不還,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此階位的聖者中,...

阿那含向

【阿那含向】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此人將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三果也。...

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即第三果也。謂此人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阿陀那識

【阿陀那識】 阿陀那梵語,譯為執持識,此有二解,一、為第八識的別名。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的根...

阿毗跋致

【阿毗跋致】 梵文 avinivartaniya,即不退轉,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大智度論》卷四載:『菩...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 略稱《俱舍論》,意譯《對法藏論》,又稱聰明論。為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為《大毗婆...

阿梨耶識

【阿梨耶識】 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宗是妄識、無覆無記、為有為諸法之所依。但在地論中,對此阿梨耶識的解...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為梵語 alaya 之音譯。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即八識之一。...

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緣起】 為四種緣起之一。唯識宗的唯識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梵語 alaya ,意...

阿羅漢向

【阿羅漢向】 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餘殘之煩惱而向於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卷二十四。...

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殺賊、不生、無學。...

【性】 性為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曰:『性者體也』。《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

性戒

【性戒】 二戒之一。如殺、盜自性是戒,不待佛制故名性戒。...

性決定

【性決定】 種子六義的第四義。此明種子隨它本身能熏的善惡無記之性,生起現行時,也決定其現時的善、惡、無記之...

性宗相宗

【性宗相宗】 中國大乘佛教,習慣上把佛教分為性、相二宗,即法性宗和法相宗。但其內涵則與印度的性宗、相宗並不...

性相二宗十異

【性相二宗十異】 中國大乘佛教性、相二宗差異之處何在呢?明德清大師撰《華嚴經綱要》,說到性相二宗在理論上的...

性境

【性境】 唯識宗所立的三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為三類。性境之性,是『實』的意思,亦可說...

性境不隨心

【性境不隨心】 對於三類境,玄奘三藏有偈子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宗鏡錄...

性境五不隨

【性境五不隨】 玄奘三藏偈子︰『性境不隨心』,《宗鏡錄》六十八,謂有下列五種不隨的情形,即:一、性不隨:能...

性境五類

【性境五類】 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及《成唯識論了義燈》二書中,指出性境有下列五類,即:一、第八阿賴耶識...

定心所

【定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定的梵語三摩地,譯曰正定,《成唯識論》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

定中獨頭意識

【定中獨頭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為定中的第六意識。意識有明瞭、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瞭意識與...

定果色

【定果色】 法處所攝色之一。又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定即禪定,自在所生色,謂菩薩入定,所現光明,乃見一切...

定異

【定異】 為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定者決定,異者不同,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決定不同而不雜亂。如瓜種不生...

定異因

【定異因】 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一切有為法,自性功能差別,夠引生自果,而互不雜亂,稱為定異因。參閱『十因』...

定業不定業

【定業不定業】 即定業與不定業。此指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有定與不定之別。分為招感結果之定與不定、招感結...

定學

【定學】 為獲得聖果而須勤修的三學之一,又作增上心學。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見『三學』條。...

【明】 智慧之別名。《佛地論》卷一曰:『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破闇故說為明。有義無礙善根為性,翻無明故。』...

明瞭意識

【明瞭意識】 此又稱為五俱意識,為四種意識之唯識宗將有情的意識分為四種,即一、明瞭意識。二、定中獨頭意識。...

明代後葉唯識諸師

【明代後葉唯識諸師】 明季後葉,約明武宗正德年間至崇禎年間(一五○六─一六四四),百餘年間,研究唯識的緇素...

明昱

【明昱】 明代唯識宗僧人。吳人,字高原。萬曆年間為名儒王肯堂講成唯識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並將當時之講義...

明得定

【明得定】 菩薩四加行位中,於暖位所得的禪定。此禪定為初步定慧的階段,能觀察對境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

明增定

【明增定】 菩薩四加行位中,於暖位所得的禪定。《成唯識論》曰:『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

明緣

【明緣】 生識的九緣之一。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參閱『九緣生識』條。...

非空非有中道

【非空非有中道】 即是唯識中道。一切諸法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三性。其中,遍計為空而非有,依他、圓成...

非故思所造業

【非故思所造業】 又作非故思業。為『故思業』的對稱。即未經特意思惟而於不知覺中所造的善惡業。此業由身、口造...

非執受大種因聲

【非執受大種因聲】 聲塵的三聲之一,指不是由人的自體所發之聲,而是自然界所發之聲,如風嘯聲、流水聲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