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差別尋思觀

【差別尋思觀】 菩薩修唯識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種觀法之一。差別者,名與義上的差別相。名之差別,如一言多言...

後得智

【後得智】 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後所得的濟度眾生的智慧,稱後得智。根本智是離分別之念的智慧,由證得根本智...

計度分別

【計度分別】 意為分別計量推度。為三分別之一, 又作推度分別、分別思惟。謂於所緣之境計量推度,係與意識相應...

故思所造業

【故思所造業】 指故意所作之身語業,與『不故思業』對稱。又作故作業、故思造業。全稱故思所造業。略稱作業。意...

【界】 意謂事物之間的區別,也可以解釋為產生其他事物的原因。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色、聲、...

客塵

【客塵】 常用來形容煩惱,或稱客塵煩惱。這是相對於『自性清淨』一詞而立者。所謂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

毘缽舍那

【毘缽舍那】 梵語 vipacyana,是『觀』之義;即以寂靜之慧,觀察六根、六塵內外諸法,使三昧成就而進...

段食

【段食】 四食之一,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分段段嚼碎而食,即一日三餐的一般食物。見『四食』條。...

施設

【施設】 安立之義,建立之義,發起之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曰:『言施設者,安立之異名。建立發起者,亦名施...

能引支

【能引支】 在十二有支中,能引支是無明和行二支,由於無明於諸諦理的迷闇無知,而由行的造作諸業,熏習第八阿賴...

能生支

【能生支】 在十二有支中,能生支是愛、取、有三支,能近生當來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成唯識論》卷八載:『三...

能作因

【能作因】 為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一法生起時,除其自體外,餘一切法不障礙其生故,即以一切法為能作因...

能所

【能所】 二法對待,其主動的一面稱『能』,被動的一面稱『所』。亦即有為法之造作,主體的一面稱能,客體(對像...

能取所取

【能取所取】 能取即認識的主體,所取是被認識的對像。換言之,能取者為心識,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識學上,能取是...

能造所造

【能造所造】 能造與所造之併稱。地、水、火、風等四大種,具足五因(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能造作一...

能遍計

【能遍計】 對所遍計而言,稱能遍計。《唯識三十頌》之三性頌曰:『由彼彼遍計』,指的即是能遍計之識。『遍計種...

能詮所詮

【能詮所詮】 詮為詮顯經典、事物之文句,能顯義理者稱為能詮,所顯義理稱為所詮。...

能熏四義

【能熏四義】 《成唯識論》卷二載,在熏習法中,能熏之法與所熏之法間必相和合,能熏法始能熏習『所熏處』,於所...

能熏所熏

【能熏所熏】 種子生現行,種子是能生,現行是所生。能生的,是第八識中能生果法作用的種子,所生的是七轉識,所...

能轉道

【能轉道】 指證悟轉依之智。即壓制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的勢力,而使之不作用的能伏道,及斷滅種子的能斷道。換言...

【根】 根為能生之義,增上之義。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乾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強力,能生眼識,則名為眼根...

根本依

【根本依】 前五識生起有四種依,若缺任何一種識則不生。根本依為四種依之一,謂依於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前...

根本依緣

【根本依緣】 生識的九緣之一。根本,即第八阿賴耶識;依,指倚托。謂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

根本智

【根本智】 又作根本無分別智、如理智,無分別智之一。相對於後得智,乃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證真如之妙理,平等...

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 又作本惑,略稱煩惱。為六作心所有法之一,與『隨煩惱』對稱。此有貪、嗔、癡、慢、疑、見六種。其...

根性

【根性】 根為能生之義;性指習性而言。人性有生善業或生惡業之力,故稱根性。《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稱:『能生...

根所取色

【根所取色】 五根所取之色,即色、聲、香、味、觸五塵。...

根緣

【根緣】 生識的九緣之一。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根能生識,前五識依五根而生起,若無五根,則五識無...

真如

【真如】 指遍於宇宙間真實的本體;為一切萬有的根源,是本然的真實之意。此為遍佈於宇宙間真實的本體,也即是事...

真如無為

【真如無為】 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為之一。六無為中,前五種是或約其因來說,或約其用來說,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

真如熏習

【真如熏習】 謂真如之法自熏習眾生之心。真如熏習有自體相熏習、用熏習兩種。真如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具有...

真如凝然

【真如凝然】 全稱『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此為唯識宗所立之說。謂真如凝寂湛然,毫不隨緣起動。唯識宗以真如為...

真見道

【真見道】 指如實證得生、法二空所顯的真理,與如實斷除所知、煩惱二障的階位。見道、一心見道。唯識宗所立菩薩...

真帶質

【真帶質】 唯識宗所立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之一。帶質境有二種,稱真帶質與似帶質。一、真帶質,指色子所生...

真實

【真實】 法離迷情,絕虛妄,雲真實。《大乘義章》二曰:『法絕情妄為真實。』...

真實行

【真實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十位。此位菩薩,修智行,成就成實了悟,言行相應,色心皆順,稱真實行...

真諦

【真諦】 攝論宗的創始人,西天竺優禪尼人,婆羅門種姓,後入佛教出家,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梁武帝中大...

俱大種因聲

【俱大種因聲】 聲塵的三聲之一,是執受大種因聲、與非執受大種因聲二者和合之聲,如以手擊鼓,以口奏簫等,此又...

俱生起

【俱生起】 此指與生俱來的煩惱,與『分別起』對稱。煩惱生起時有二種型態,一、分別起,是後天的,受邪師邪教邪...

俱生我執

【俱生我執】 我執又作人執、生執。執著實我,與分別我執對稱。一般所稱的『我』,為五蘊假合而有,若妄執具有主...

俱有因

【俱有因】 為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時存在之法,相互為因,稱為俱有因。如地、水...

俱有依

【俱有依】 又作俱有所依、增上緣依。指與心、心所同時具有,而為其所依之法。《成唯識論》卷四載,五識之俱有所...

俱舍宗

【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的小乘宗派,稱俱舍宗。為我國十三宗之一,相對於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

神我

【神我】 神我即第八識。外道執神我能生諸法,常住不壞,計為涅槃。是二十五諦之主。...

神我外道

【神我外道】 十種外道之一。如數論,勝論等立人天各自有常住之神我而主宰萬有之外道也。見《行事鈔》下。...

神通

【神通】 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等。即依修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的作用。神通有神足、天眼、...

神識

【神識】 阿賴耶識異名之一。佛法中本無『神我』之說,而此識含藏萬有種子,功能殊勝,故名神識。...

修行住

【修行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三位,又作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瞭,故游...

修習位

【修習位】 又作有學道。此乃唯識五位修行的第四位。修行菩薩,於通達位(見道位),雖然證得無分別智,斷除一切...

修惑

【修惑】 此為修道所斷惑的略稱,與『見惑』對稱。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斷之惑。即於修道時所斷貪等迷事之煩惱。...

莊嚴經論

【莊嚴經論】 又名《大莊嚴經論》,為瑜伽十支論之一,無著造,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凡十三卷。內容解說菩薩發心...

莊嚴體義支

【莊嚴體義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大莊嚴經論》,這是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而以莊嚴大乘為...

高建法幢支

【高建法幢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三十唯識論》,這是廣詮瑜伽境體,而以識外無別實有為宗。...

涅槃

【涅槃】 又作泥洹、涅槃那,意譯作滅、寂滅、滅度、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大般涅槃。...

涅槃八味

【涅槃八味】 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乃三德之秘密理藏,在諸佛為不增,在眾...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六波羅波密之一。亦修唯識行,於修習位所修的十種勝行之一。般若有三種:一生空無分別慧,就是...

救護眾生離眾生迥向

【救護眾生離眾生迥向】 菩薩修行歷經四十一階,此為十回向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上求菩提,下度眾生,救護眾生...

害心所

【害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 害者損害,心無悲愍損害有情,是不害之反。《成唯識論》曰:『...

悔心所

【悔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悔又名惡作,對於先所作的事生起悔心。《成唯識論》曰:『悔謂惡作,...

眠心所

【眠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眠即睡眠,惛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成唯識論》曰:『眠謂睡眠,令...

病苦

【病苦】 八苦之一。即眾生病時,身、心所受之苦惱。依《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之說,病能損壞可愛安適,故稱病苦...

回向

【回向】 又作回向。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的善根,為亡者追悼...

迷悟

【迷悟】 為惑業所纏縛,稱作迷;解脫惑業,了知真理,稱作悟。佛教旨在引導眾生轉迷成悟,由凡夫趣向佛果。迷則...

【時】 為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時即時間,是諸法相續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時者,依於色心剎那展轉假立...

流轉

【流轉】 為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為法,遷流變異,相續不斷,就是流轉。這在有情而言,一般...

流轉還滅

【流轉還滅】 流轉門與還滅門。迷悟相對之一雙也。...

浮根塵

【浮根塵】 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即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這是外在的根,沒有生識的作用,其功能在於扶持內...

破我

【破我】 佛教不主張有一個常、一、主宰的神我(即婆羅門教的 Atman),故說『諸法無我』,並所以破我。破...

帶質境

【帶質境】 唯識宗所立的三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為三類。所謂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

等持

【等持】 定的別名,意思是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平等維持。...

奘門四哲

【奘門四哲】 此為玄奘門下成就最高的四位弟子. 玄奘門下上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人稱奘門四哲。神昉...

唐大圓

【唐大圓】 近代唯識學著名學者,太虛大師早期弘法及事業上的助手。大圓湖南武崗人,約出生於在民國前二十年左右...

唯心

【唯心】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變現,心外無任何實法存在。亦即心為萬有的本體,為唯一的真實。《華嚴一乘十玄...

唯境無識

【唯境無識】 為『唯識無境』的對稱。系承認外境為實存的主張。唯識宗十大論師之一的護法論師主張『唯識無境』說...

唯識

【唯識】 梵語 Vijnapti-matrata、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識...

唯識九難

【唯識九難】 這是小乘外道,對萬法唯識教理所提出的九種質難。《成唯識論》卷九載其問答:一、唯識所因難︰此乃...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一卷。本論系以《十地經》三界唯心之義立論,論證萬法唯識,外境為內識所...

唯識二十論述記

【唯識二十論述記】 二卷,唐代窺基撰,又作《唯識二十識疏》。這是世親所造《唯識二十論》(玄奘譯)的註釋書。...

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 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又作《唯識三十論》、《唯識三十論頌》、《三十唯識論》等...

唯識三十頌科判方法

【唯識三十頌科判方法】 三十頌是五言四句的頌文三十首所組成,為學習唯識必讀之書。本頌內容,以一切法唯識所現...

唯識三十頌科判大綱

【唯識三十頌科判大綱】 依相、性、位三分,科判三十頌如下:一、明唯識相:即依他起性之法。依他起法,仗因托緣...

唯識三系

【唯識三系】 唯識三系,指地論師、攝論師、唯識宗三個不同的宗派。印度瑜伽行學派傳入中國,最早翻譯該學派經典...

唯識三系異同

【唯識三系異同】 唯識三系,指地論宗、攝論宗、及玄奘一系的唯識宗。雖然同傳印度瑜伽行學派的理論,但因師承及...

唯識三性觀

【唯識三性觀】 即就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行唯識的觀法。此又作三性觀行、唯識觀。為顯唯識之實...

唯識三疏

【唯識三疏】 註釋《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的三種註疏,即窺基撰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撰的《成...

唯識中道

【唯識中道】 此為唯識宗所立的中道。唯識宗立三自性、三無性,即在於顯示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而唯識中道的...

唯識今學

【唯識今學】 集因明學之大成的陳那,初於小乘犢子部出家,後來改學大乘,他對世親的唯識理論,有所改造和發展,...

唯識五位

【唯識五位】 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的修道階位分為五等,即:一、資糧位,即含攝有漏...

唯識古學

【唯識古學】 十大論師中的難陀,造《唯識三十頌》釋論,他的唯識理論維持世親舊說,為後代稱為『唯識古學』。...

唯識成空難

【唯識成空難】 這是『唯識九難』的第四難。外人問:若一切法空,這唯識性豈不是也空了嗎?論主答曰:不空。怎樣...

唯識宗

【唯識宗】 為法相宗的異名,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法相宗;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唯識宗。為我國大乘八宗...

唯識所因難

【唯識所因難】 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一難。外人難曰:由什麼教理來成立唯識之義呢?論主答曰:如《華嚴經》說:...

唯識俗詮

【唯識俗詮】 明代明昱述,全稱《成唯識論俗詮》,又作唯識論俗詮,凡十卷。系明末明昱應王肯堂之請,將講解、詮...

唯識開蒙

【唯識開蒙】 二卷,元代雲峰輯,全名為《唯識開蒙問答》,唯識一宗,自唐代由玄奘、窺基二師創立後,百餘年間,...

唯識無境

【唯識無境】 此為唯識宗的基本立場,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二十論記》以『唯』即是否定外境,...

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

【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 民國二十年,當時的唯識學家梅光羲氏,撰有〈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一文,發表於海潮音月...

唯識傳承

【唯識傳承】 自玄奘、窺基開創唯識宗後,百餘年間,宗風甚盛,研究者頗多。唯百餘年後,唐武宗會昌五年(八四五...

唯識實性

【唯識實性】 唯識實性即圓成實性,亦即真如。《唯識三十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

現世

【現世】 現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間。...

現在

【現在】 指事物正呈作用之位,現今存在之義。《俱舍論》二十曰:『有作用時,名為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