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四加行位

【四加行位】 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的預備行。《成唯識論》卷九載,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位,特稱加行。四善根...

四如實智

【四如實智】 為『四尋思觀』的對稱。指唯識宗於其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別等四尋思觀所引發的四種正智。...

四有

【四有】 有情的輪回轉生,一般可分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於前世所造的惑業之力,...

四地斷障證真

【四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具修三十七品道法,發起慧焰,即斷微細煩惱現行(無明微細之惑現起)障,證無攝受真如,...

四果

【四果】 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的四種證果。此四果依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參閱『四向四果』條。...

四取

【四取】 取者執取之意。狹義而言,係指執著之煩惱;廣義而言,為煩惱之異名。即將三界中之百八煩惱,分為四種類...

四相

【四相】 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的生、住、異、滅等四相,此又作四有為、四有為相。《成唯識論》卷二等記載,唯識宗...

四食

【四食】 食為長養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識論》卷四記載,食有四種: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

四苦

【四苦】 一生苦,果報始起為生,生時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體衰變為老,老時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

四真實

【四真實】 真實,乃表里如一而了無虛妄的意思。《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列舉四種真實,即:一、世間真實,又作...

四智心品

【四智心品】 即是佛果四智,謂修唯行,至佛果轉舍有漏識蘊所依而得的四種無漏智。《成唯識論》卷十載,唯識宗立...

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此是唯識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觀法。四尋思觀,是名、義、自性、差別四種。名是能詮的名言,義...

四無色定

【四無色定】 又作四空定、四空處定。指超離色法繫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於此四無色界...

四無色界

【四無色界】 為脫離色法繫縛的四種境界。又稱四無色天、四無色處、四空天。四無色界名稱配於四無色定,依次稱為...

四無畏

【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參閱『佛四無畏』條。...

四無記

【四無記】 無記,為善性、惡性、無記性等三性之一,此又稱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就是無記。唯識宗對色、心等五位...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 這是四種廣大的利他心願,即是慈、悲、喜、舍:一、慈心無量,慈者愛念,即能予樂之心,菩薩愛念一...

四善根位

【四善根位】 唯識宗將實踐修行的階位分為五位,其第二位為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是於資糧位之後,入十回向至...

四義平等

【四義平等】 指心王與心所相應關係,有四種平等之義。此為唯識宗的主張。即一、時平等,謂心王心所同一剎那生起...

四業

【四業】 此指依受報時期,及其業之定與不定而分的:一、順現法受業,又作順現業,乃現生造業,現世受果報。二、...

四愛生

【四愛生】 一衣服愛,二飲食愛,三臥具愛,四有無有愛。於有生愛於無有亦生愛也。見《俱舍論》卷二十二。...

四道

【四道】 指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依此可證得涅槃之果,為一切佛教修習方法之概括。此四道為:一、加行...

四煩惱

【四煩惱】 又作四惑、四根本煩惱。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在唯識宗的理論上,此為與第七末那識相應而起的四...

四種不善

【四種不善】 諸法之善與不善,可由勝義、自性、相應、等起四種因素以決定。其中之四種不善,即:一、勝義不善,...

四種世俗諦

【四種世俗諦】 唯識宗把勝義、世俗二諦各分為四種。於勝義諦,即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

四種涅槃

【四種涅槃】 指唯識宗所立的四種涅槃。《成唯識論》卷十載: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指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

四種勝義諦

【四種勝義諦】 唯識宗把勝義、世俗二諦各分為四種。於勝義諦,即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

四種無明

【四種無明】 唯識宗立四種無明。即: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有情,而眠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二、纏無...

四種善

【四種善】 諸法之善與不善,可由勝義、 自性、相應、等起四種因素決定。四種善,即:一、勝義善,又作真實善。...

四種意識

【四種意識】 唯識宗將有情的心識分為八種,復將其中的第六『意識』分為四種。即:一、明瞭意識,此識與眼等前五...

四種資糧

【四種資糧】 資糧,為趨向菩提之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修唯識行,有四種善根功德以為資助。《瑜...

四諦義理

【四諦義理】 苦、集、滅、道四聖諦,即是因果道理。此因果有染淨二門,苦、集是雜染因果,滅、道是清淨因果。苦...

四種道理

【四種道理】 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依準的法則,大略別之,可分為觀待、作用、證成、法爾等四種。《解深...

四種緣起

【四種緣起】 華嚴宗判釋釋尊一代教法,立『五教十宗』。所謂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

四禪

【四禪】 又作四禪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

四禪天

【四禪天】 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指修習四禪定所得報果的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的眾生。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

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禪。色界天的四禪與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八定,故知八定包含...

四緣

【四緣】 此為小乘佛教阿毗曇師的因緣論。即一切有為法生起所憑藉的四種緣。四緣常與『六因』同時論述,『四緣』...

四斷

【四斷】 斷為斷舍之義。《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載,四斷為:一、自性斷,謂斷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及諸不善業等,...

四雙八輩

【四雙八輩】 即聲聞乘的四向四果。聲聞依其修行之淺深,而分四階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

四攝

【四攝】 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四攝法又作四攝事、四事攝法,簡稱四...

四變句

【四變句】 唯識宗認為,世間一切法,皆由阿賴耶識之所變現,可概分為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四...

【生】 生有多種解釋,略舉三例如下:一、為十二緣起的第十一支,又稱生支。二、為生、住、異、滅四相之一,即生...

生支

【生支】 十二因緣的第十一支。以現世的業力,報盡命終之後,復引輪回主體、即業識的受生。若以現代觀念詮釋生支...

生死

【生死】 謂依業因而於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續、永無窮盡之意。與『涅槃』相對稱...

生死長夜

【生死長夜】 謂眾生沉溺於生死之苦,如長暗之夜。生死如夢,於夢中未能覺知為夢,須至覺醒時,始能追憶夢中之境...

生有

【生有】 《俱舍論》卷九曰:『二者、生有。謂於諸趣結生剎那。』《發智論》卷十九云:『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

生因

【生因】 五因之一,謂地、水、火、風四大種,為生起色法的原因。參閱『五因』條。...

生我見相應位

【生我見相應位】 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見分,所生起的我執位。此位有我執,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

生命

【生命】 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續期間,有體溫(暖)與意識(及潛在的阿賴耶識)同時存在,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續。...

生法二空

【生法二空】 指生空、法空二種空,又作我法二空、人法二空。以身為五蘊和合,實無常一主宰之我體,稱為人空,觀...

生苦

【生苦】 為八苦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載,謂生苦有五種相,即:一、為眾苦所隨,謂生於那落迦(地獄)及...

生起因

【生起因】 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又作生因。指依現世善、惡之業而起未來的苦、樂果報。亦即內外種子至成熟位,能...

生無性

【生無性】 唯識宗所立三無性之一。又作生無自性性,生為緣生之義。即一切諸法,由於仗因托緣而生起,謂之依他起...

生貴住

【生貴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四位,謂由先前的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

生雜染

【生雜染】 三雜染之一,生雜染又作苦雜染。因煩惱及業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生變

【生變】 變為轉變之義。生變即是因能變,為『因緣變』的對稱。變又作轉,唯識家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為『因能變...

世事乖宗難

【世事乖宗難】 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二難。外人問曰:如果唯有內識,無心外之境,何以現見世間,有芸芸眾生和無...

世俗

【世俗】 即世間通俗之義,與『勝義』相對。為施設安立虛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隱覆真理、可毀壞之義;『俗』有...

世俗諦

【世俗諦】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俗諦,是世間一般所見的真理、道理,為真俗二諦之一,也是『勝義諦』(真諦)...

世間

【世間】 世間即世界,間為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名義集》卷三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間別間差,界是界...

世間世俗諦

【世間世俗諦】 四種世俗諦之一,又名有名無實諦,如瓶、缽、軍、林之假名,是隱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間;又...

世間因果

【世間因果】 四聖諦可為二種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以苦諦為果,集諦為因;出世間因果以滅諦為...

世間勝義諦

【世間勝義諦】 四種勝義諦之一,又名體用顯見諦,此即是世俗四諦中的第二諦、道理世俗諦的三科等法,事相粗顯,...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 此為修唯識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世親

【世親】 世親又名天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藪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公元三八Ο至四...

本有

【本有】 為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生有為出生以後漸漸長大,歷經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

本地分十七地

【本地分十七地】 這是《瑜伽師地論》全書五分中的第一分,『本地分』。本地分是《瑜伽師地論》前五十卷的內容,...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為『四種涅槃』之一。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謂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一切...

本性住種

【本性住種】 為二類種子之一。與『習所成種』對稱,又稱本有種子,為無始以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有生一切有漏...

本惑

【本惑】 即根本煩惱,與隨惑相對而言,稱本惑。根本煩惱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其中惡見又開為身見...

本際外道

【本際外道】 為古代印度十三種外道之一。主張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而衍生萬物。本際,即是最初的邊際。見《成唯...

本質

【本質】 此為唯識宗教義。是『影像』的對稱,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認識對境時,在內心中變現認識對像的相狀,...

本識

【本識】 阿賴耶識異名之一。以此識是萬法的根本,故曰本識。...

本識八義

【本識八義】 本識,指第八阿賴耶識,指第八識為出生一切善惡諸法的根本。《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以八種意義證...

外取他心難

【外取他心難】 這是『唯識九難』的第八難。外人問難:外界的色等五境,實無自體,因為它是內識所變,不是內識所...

外道

【外道】 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時代,佛教指外道為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意思為正說者、苦行者;相對...

外道四見

【外道四見】 是外道就諸法的一、異、常、無常等所執的妄見,可由三方面說明:一、妄執『法』之一、異。二、妄執...

外道四執

【外道四執】 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關因果論點的四類執著,佛教稱之為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

外種

【外種】 為『內種』的對稱。指世間米、麥等植物的種子,即世間一般所通稱為『種子』,唯識家稱此為外種。『種子...

外塵

【外塵】 又稱外境。自認識作用而言,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攝取的對像,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

末那三位

【末那三位】 唯識宗依修行階段的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有三階段,稱為末那三位,一、人我見相應位:如凡夫、二乘...

末那三位無有

【末那三位無有】 此指修唯識行的菩薩,修至何位方能斷除我執,舍末那之名?此有三位,即:一、阿羅漢位:二乘阿...

末那王所相應

【末那王所相應】 此指與末那識相應的心所。《八識規矩頌》曰:『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即指與此識...

末那所依

【末那所依】 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識依於五根,第六識依於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

末那所緣

【末那所緣】 心識生起,必具四緣,即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而所緣緣,即心識所緣之境。第七末那識...

末那識

【末那識】 梵語 manas,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所立『八識心王』的第七種。《大乘廣五蘊論》載曰:『...

加行

【加行】 是加功用行的意思。乃針對正行的預備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載,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稱加行,...

加行位

【加行位】 指加功力進修之位。此乃唯識五位修行的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修唯識行的菩薩,在資糧位十回向...

加行道

【加行道】 乃加功力進修之道。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為斷除煩惱而預備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

正心住

【正心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六位,又作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

正念

【正念】 八正道之一,一、指真正之念。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為二: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

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 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十地的初地入心,斷分別起的我法二執,此時第六識轉為下品...

平等性智相應位

【平等性智相應位】 末那三位之一,即生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菩薩修法空觀入見道位,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證得...

印順

【印順】 當代佛學大師。浙江寧海人,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生。二十五歲於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老和尚出家...

印順定

【印順定】 唯識家於四善根位之忍位中,發下品如實智,觀所取之境為空無,而決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觀能取之識,...

白黑二業

【白黑二業】 即善惡二業,白業可感淨妙清淨的樂果,黑業可感穢惡不淨的苦果。此又可開為四種:一、白白業:善業...

功能

【功能】 功能,指有功用的能力,以能生結果而名。《成唯識論演秘》卷二曰:『能生果法,名為功能。(中略)功能...

立因

【立因】 為五因之一。指任持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造之諸色法,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萬物。...

句身

【句身】 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這是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用以詮釋諸法的差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