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無為

【無為】 無造作之意。為『有為』的對稱。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又作無為法。無為法原是...

無為法

【無為法】 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無為法。《百法明門論》:『第五無為法,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

無著

【無著】 梵名阿僧伽 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三二○至五○○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約在公元三六○至...

無著八支

【無著八支】 印度大乘有宗興起後,構成瑜伽行派的八種重要著作,稱『無著八支』。唐代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

無著行

【無著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薩,修方便行,求法度生,心無厭足,悟諸法寂靜,一無所著...

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薩,於所攝善根,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所...

無想天

【無想天】 為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亦稱無想報,是修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百法直解》曰:『無想報者,外道修...

無想定

【無想定】 為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這是外道所修的一種禪定,令前六識心及心所不起現行。《百法直解》曰:『無...

無想果

【無想果】 指修無想定,死後升入無想天的一種果報。又作無想報。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之一。謂生無想天者,其心...

無愧心所

【無愧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中隨煩惱心所之一。無愧是愧之反,沒有廉恥之心,不顧世間清議,不畏社會輿論。《...

無種性

【無種性】 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種性,為唯識所立的眾生之五種種性之一。無種性者雖無三乘無漏種子,然...

無慚心所

【無慚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中隨煩惱心所之一。無慚是慚之反,即沒有羞惡之心,不顧本身人格尊嚴,拒絕賢人的...

無漏

【無漏】 為『有漏』的對稱。漏,為漏泄之意,為煩惱的異名。貪、嗔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不止,故稱...

無漏善

【無漏善】 指遠離煩惱過非的善法。為『有漏善』的對稱。是『見道』以上之聖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的聖...

無漏九地

【無漏九地】 指色界四禪天中的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三無色定(不包括有頂天)等九地。...

無漏果

【無漏果】 指由無漏因所證得之果德。即四諦中的滅諦,亦即涅槃。又指阿羅漢果。...

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此有三種,一者生空無漏種子,即我空無漏,此屬見道位無漏種子。二...

無盡行

【無盡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四位。此位菩薩,修精進行,歷經多劫,受諸劇苦,而不退其上求下化之心...

無盡功德藏回向

【無盡功德藏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薩,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於諸如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

無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 為四種涅槃之一,略稱無餘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

無嗔心所

【無嗔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當前,不生恚恨之心,謂之無嗔。《成唯識論》曰:『云何無嗔...

無質獨影

【無質獨影】 三境之一。獨影境分為二種,即無質獨影與有質獨影。無質獨影,如第六識獨頭意識所緣的龜毛、兔角、...

無學

【無學】 為『有學』的對稱。雖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指已達佛教真...

無學果

【無學果】 即聲聞四果中的阿羅漢果。以其學道圓滿,不更修學,故稱無學果。...

無學道

【無學道】 又作無學位、無學地。為佛教修行階位之一。與見道、修道合稱為三道。系盡證真諦之理,解脫一切煩惱,...

無覆無記

【無覆無記】 為『有覆無記』的對稱。若以道德之性質為準則,一切諸法可大別為善、惡、無記等三大類。其中,無記...

無癡心所

【無癡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無癡,是明達事理,不為迷惑。《成唯識論》曰:『云何無癡,於諸理事...

無攝受真如

【無攝受真如】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所證,此真如非我執等所依處,亦...

無體隨情假

【無體隨情假】 二種假之一。無體隨情假,乃世間所稱的我法,世間之人於心外之境執為實我實法,此法體但是妄情,...

善心

【善心】 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三根為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生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善心所

【善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計有十一種,即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善因

【善因】 為善根招善果之因。《本業經》下曰:『善果從善因生。』...

善法

【善法】 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善法行

【善法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薩,修力行,成就四無礙陀羅尼門諸善法慧,護持此法,令佛...

善果

【善果】 依善業所招之善妙結果也。《本業經》曰:『是故善果從善因生。』...

善根

【善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

善現行

【善現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薩,修智慧行,悟入法無自性,三業寂靜,不受繫縛染著,而...

善惡二業

【善惡二業】 善業即十善業道,惡業即十不善業道,見『十善業』及『十惡業』條。...

善惡無記三性

【善惡無記三性】 在唯識學上,三性有兩種,一者是稱為『三自性』的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一...

善惡無記三業

【善惡無記三業】 指善、不善、無記等三業。即: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及涅槃之業。不善業,又作不安穩業...

善惡業果位

【善惡業果位】 指為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的第八識,為此位攝,...

善業

【善業】 指善之作業,為『惡業』、『不善業』的對稱。即能招感善果的身、口、意業。據《瑜伽師地論》卷九十載,...

善慧地

【善慧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九位。此位菩薩,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隨有情之機宜,自在...

異生

【異生】 此在佛經中指『凡夫』而言,謂不同於聖者的生類,亦稱『異生類』。又、凡夫造作種種善惡之業,造善業者...

異生性

【異生性】 為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異生性是不同的生性,如五趣眾生,異於聖者的生性。《百法直解》曰︰『異...

異生性障

【異生性障】 十地菩薩所斷十重障的第一種,就是由分別起的所知、煩惱二障,依其種子建立異生性,所以名為『異生...

異境非唯難

【異境非唯難】 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九難。外人問難:既然離開自己心識之外有他人心識之境,怎麼可以叫做唯識呢...

異熟

【異熟】 舊譯為果報,音譯為毗播迦,新譯為異熟。即依過去的善、惡而得果報的總稱。異熟有種種解釋,據《成唯識...

異熟三義

【異熟三義】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載,異熟一詞有三義:一、異時而熟︰謂『因』與『果』必隔世於異時而熟。即有...

異熟生

【異熟生】 大小乘對異熟生的解釋不同。大乘唯識宗的看法:指由異熟所生。唯識宗以第八識為總報的果體,稱為異熟...

異熟因

【異熟因】 為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指善、惡二種能招感苦、樂二果報的業因,即招感異熟無記果的善惡有漏...

異熟果

【異熟果】 梵語 vipaka-phala 。指由異熟因所招感之果報。又作報果。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即...

異熟能變

【異熟能變】 唯識宗所立的三能變識之一,異熟能變為初能變,亦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變。異熟,舊譯為果報,新譯為...

異熟習氣

【異熟習氣】 為『等流習氣』的對稱。此指能招感三界異熟果的業種即前六識的有漏善、惡業熏習第八識而生的業種子...

異熟無記

【異熟無記】 異熟,為果報的異稱。記,即判斷、斷定之意。無記,指不可斷定為善,亦不可斷定為惡,而為非善非惡...

異熟識

【異熟識】 阿賴耶識的異名,為因果業報的主體。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系由善惡業所熏習,以業種子為增上緣而招感異熟...

勝子

【勝子】 梵名Jinaputra,音譯辰那弗多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曾為《唯識三十頌》造釋論,為窺基揉譯入...

勝友

【勝友】 梵名 Visesamitra,音譯毗世沙密多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曾在那爛陀寺,依護法學習唯識教...

勝軍

【勝軍】 梵名Jayasena,音譯闍那犀那,七世紀時印度著名居士、論師。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

勝流真如

【勝流真如】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三地斷闇鈍障所證的真如,此顯勝流教法所依真如,第三地...

勝解心所

【勝解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勝者殊勝,解者見解,即是殊勝的見解。《成唯識論》曰:『於決定境...

勝義

【勝義】 又作第一義、真實。指勝於世間世俗義之最勝真實道理。即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息諸諍論,超...

勝義世俗諦

【勝義世俗諦】 四種世俗諦之一,又名假名非安立諦,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這...

勝義根

【勝義根】 又稱正根。小乘有部等將眼、耳、鼻、舌、身五根,分為扶塵根與勝義根,扶塵根即我們彼此可見的眼睛、...

勝義勝義諦

【勝義勝義諦】 四種勝義諦之一,又名廢詮歸旨諦,此即是一真法界,妙體離言,超絕法相,故為勝義。此為聖者之內...

勝義無自性

【勝義無自性】 唯識宗所立三無性之一,又作勝義無自性性。此是依圓成實性而安立的。圓成實性即是真如,真如為圓...

【惡】 為三性之一,相對於『善』、『無記』,與『不善』同義。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厭毀的不善法,及惡思之所作。其...

惡口

【惡口】 十惡業之一,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據《大乘義章》卷七載,言辭粗鄙,故視為惡;其惡從口而生,故稱之...

惡叉聚

【惡叉聚】 惡叉,樹名,亦為果實名。其果實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後多聚集於一處,故稱惡叉聚,用以譬喻惑、業、...

惡見心所

【惡見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惡見又稱不正見,亦稱為邪見。《成唯識論》曰:『云何惡見,於...

惡取空

【惡取空】 又作僻取空。取惡空之義。為『善取空』的對稱。沙門或婆羅門,若否定因果報應,不知緣生無性之理而謬...

惡性

【惡性】 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

惡業

【惡業】 為『善業』之對稱。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為。即指出於身、口、意三者之壞事、壞話、壞心等,能招感...

惡道

【惡道】 乘惡行而往之道途。地獄,畜生等是也。《大乘義章》卷八曰:『地獄等報,為道所語,故名為道。故地持言...

惡緣

【惡緣】 惡緣者,指誘我為惡事的外界事物,是謂惡緣。...

【智】 智謂於事理作決斷也。《大乘義章》卷九:『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成唯識論述記》...

智月

【智月】 梵名 Jnanacandra,音譯若那戰達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據《成唯識論》卷一所載,他是護法...

智自在所依真如

【智自在所依真如】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九地斷不欲行障所證,若證得此真如已,則於四無礙...

智果

【智果】 涅槃曰斷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智周

【智周】 唐代唯識宗三祖,俗姓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生。出家後初學天台,後依慧沼為師。著有《...

智波羅蜜多

【智波羅蜜多】 為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十即是智波羅...

智增悲增

【智增悲增】 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稱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依唯識宗之說,八地以前的菩薩,分為智慧增上菩...

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

【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薩,能增長一切善根,永離顛倒不著諸行,一切善根...

等流

【等流】 等者等同之義;流者流類之義。等流,即同一流類之義,簡單的說,果同於因稱等流。《俱舍論》卷二十一載...

等流習氣

【等流習氣】 為『異熟習氣』之對稱。此又作名言習氣、名言種子。即瑜伽行派與唯識宗所說,由『七轉識』之善、惡...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 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又作次第緣。指由前念之心法開路、避讓而引生後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義。...

等諸佛回向

【等諸佛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薩,學三世諸佛悲智雙行,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回向事。參...

等覺菩薩

【等覺菩薩】 等覺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覺,為佛十號之一,即是佛位,為菩薩修行至極位之稱;二者,為菩薩修行五...

菩提

【菩提】 梵語bodhi,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

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 又作菩提留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時來到洛陽,翻譯經典。永平元年,與勒那摩提合譯《...

菩薩所觀四智

【菩薩所觀四智】 這是菩薩悟入唯識之理以前,所成就的四種智慧。唯識宗主張諸法皆由心識所變現,故否認心外有實...

集法忍

【集法忍】 集,即招集之義。謂觀欲界集諦,見、思之惑,真如理顯,生無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見惑者,謂意根對法...

集法智

【集法智】 為觀三界之四諦所發十六心之一,八智之一。集指四諦中之集諦。乃緣欲界之集諦而觀之,斷除迷惑集諦之...

集類忍

【集類忍】 謂觀欲界集諦之後,復觀上二界集諦,生無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類,是名集類忍。...

集類智

【集類智】 謂觀欲界集諦之後,復觀上二界集諦,真智明發,是欲界集法智之流類,是名集類智。...

發心住

【發心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初發大菩提心,修十信行,所謂十信者,一、...

發光地

【發光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三位。此位菩薩,成就勝定,及殊妙教四種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如...

發業潤生

【發業潤生】 謂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係惑之兩種作用,唯識宗以此說明眾生流...

散位獨頭意識

【散位獨頭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為散亂心中的第六意識。意識有明瞭、定中、獨散、夢中等四種分別,其中,明瞭意...

散亂心所

【散亂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散亂即不專心,令心流蕩,障礙正定,阻止善慧,增長惡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