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云何智者於界善巧?佛言。智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智慧如毒;即以毒之損人,喻指以有漏、無漏之智慧來斷除煩惱,稱為慧毒。蓋菩薩之造論,為眾生開啟慧門,學者依之研...(衣服)比丘所著之三種袈裟,皆為方形,謂之方袍。...全一卷。又稱觀心誦經記。隋代智顗說,唐代湛然述。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九冊。本書乃宣說誦經須身、口、意三業清淨,配...(一)(1057~1124)宋代雲門宗僧。福建興化仙遊人,俗姓潘。賜號「祖照禪師」。禮天清德璋為師而出家受戒,又參謁淨...為「減劫」之對稱。於住劫中,人壽每百年增一歲,從十歲至八萬歲之間,稱為增劫。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及至...(譬喻)妙法能洗煩惱之塵垢,故譬以水。無量義經曰:法譬如水,能洗垢穢。(中略)其法水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惱垢...【為處】 p1176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頁云:為處者:作所依故。...(雜名)Vihārasvāmin,譯曰寺主。造寺之人也。求法高僧傳上曰:造寺之人名為寺主,梵雲毗訶羅莎弭。...乃止息小孩啼哭之方法。譬如給予黃葉而稱為金,以此譬喻引導弱者向上而設之方便。此譬喻出自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全一卷。元代沙囉巴譯。乃屬密教白傘蓋佛頂法之經典。又稱白傘蓋陀羅尼經、白傘蓋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經敘說...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論卷第四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論卷第六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智...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太虛大師痛感早期佛教改革運動之失敗,並為反擊社會上認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偏見,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對以往重鬼神...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璨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佛陀成道之後,嚴格持守戒律,廣為度化有緣眾生。在弘法過程中,即便受到惡人辱罵,佛陀也會忍辱無嗔。曾有一個惡人...善護口業,不出惡言,可令我們內心保持清淨無染。口說愛語,可以幫助我們攝化眾生,廣結善緣。一切眾生,皆有我執,...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念頭。了解念頭以後,才能夠透過念頭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後...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只樹給孤獨園,他頂禮佛陀後便坐於一旁, 由於身材過於肥胖,短短的路程就滿身大汗且氣喘如牛...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經歷一千餘年的料簡,降至晚近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足證歷代祖師大德的謹慎...佛法中常以忍辱來對治憎恨,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一切法都是對治法,火燒功德林,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不要因一...
菩提流支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時來到洛陽,翻譯經典。永平元年,與勒那摩提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後來記載,對二人合譯一節頗多異說。《歷代三寶記》卷九稱:『已上二論(指十地經論與寶積經論),菩提留支(與勒那摩提)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而《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則稱:『當翻經日,於洛陽內殿,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這把二人合譯說成三人(與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合譯。實際的情形,見崔光的《十地經論》序,序文云:『以永平元年(公元五零八年)歲次玄枵(戊子)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譯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按:即佛陀扇多),並義學緇素一十餘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餘卷,斯二三歲並以通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網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持梵文,口自敷唱,片辭只說,辯旨蔑遺,於時皇上,親紆玄藻,區翰輪首,臣僧徒毗讚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由此可知,此論譯於魏永平年間(五○九至五一一),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陽合譯,而由佛陀扇多協助傳譯。事後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講《十地經論》,由於講解上的意見不同,而形成為以後的『相州南派』與『相州北派』。
上篇:菩提 | 下篇:菩薩所觀四智 |
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 一、大富,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