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護口業,不出惡言,可令我們內心保持清淨無染。口說愛語,可以幫助我們攝化眾生,廣結善緣。一切眾生,皆有我執,所以都願意受到肯定。常以讚歎鼓勵與之,會令聽者心生歡喜,進而接受我們的幫助、勸誡乃至批評。
我們在規勸他人的時候,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心直口快,自以為直言便是真心,心存善意,就可以放言直諫。但實際上,言辭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往往會適得其反。對眾生而言,放下我執,實為難事。而若以愛語勸誡,則可事半功倍,令對方樂於接受。
戰國時代,魏文侯攻打中山國,得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所獲土地封給愛子。一天,文侯問左右:我是什麼樣的君主?群臣都盛讚其是仁君,文侯心花怒放。惟有任座說話直截了當:您得到了中山之地,不封給弟弟,卻給了兒子,算什麼仁君?文侯聽罷,勃然大怒,將任座攆出宮去。之後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大王是仁君。文侯笑道:何以見得?翟璜說:我聽說君主仁厚,臣子才會直言切諫。剛才任座在您面前直言不諱,由此,我就知道大王乃是仁君。文侯聽罷點頭稱是,趕緊將任座請回來,尊為上賓。
世人皆有私心,魏文侯在史上以賢達著稱,也難免如此,將土地分封給兒子,可謂短視。但所幸的是,在他的臣子中,有兩位賢臣。任座可謂直臣,說話一語中的,直指文侯要害,但因為過於直率,惹得文侯心生不滿。而翟璜以柔軟語善言相諫,不僅使文侯認識到自身錯誤,同時也保護了一位肯於直言的良臣。由此可見善語的力量。
佛教說到底無非就是教化、勸導眾生修正言行,步入光明。如果我們在勸導眾生的過程中,只顧宣說自己的理論見解,而罔顧他人感受,令眾生增添煩惱,失去信心。豈非善心造惡業?學佛,是學習佛陀菩薩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學習佛陀菩薩的廣大心量,時時刻刻以愛語廣攝眾生,恆順眾生之心。
言為心聲,語言折射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己的心念。內心清淨,則言行也會光明無瑕,自然會以種種愛語,讚歎、包容大眾。內心充滿妄想惡念,則自身也會隨之墮入黑暗。所以,我們要清淨自心,檢點言行,每日懺悔自己有意無意間造作的口業,至誠發願,願口中所說出的言語皆是正語。如此不斷熏修與發願,一定會漸漸修成一顆柔軟慈悲的心,從而關懷他人,喜說愛語。
《菩提行經》曰:「與世親非親,悅顏先慰喻,如是常自制,心念恆不捨」。佛陀要求我們時時心念大眾,無有分別,不管親近與否,都要和顏悅色,寬慰人心,這是佛子修行菩提的本色,也是最吉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