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名言等三種熏習

【名言等三種熏習】 即三種習氣,一、名言習氣。名相概念熏習阿賴耶識所形成的種子,成為現實各種事物的原因;二...

名言種子

【名言種子】 又作名言習氣,三種習氣之一,即指由名言所熏成的種子。為『業種子』的對稱。亦即將名言熏習於阿賴...

名尋思觀

【名尋思觀】 為唯識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種觀法之一。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稱,在事物名稱上去推求觀察,則知...

共中不共業

【共中不共業】 四變句之一。共中不共業者,如山河、大地的共變中,私人的田宅為個人獨享,不與他人共用者,曰共...

共不共

【共不共】 為『共』與『不共』的併稱。共,是共通的意思;不共,是指特殊而不共通的意思。就識的所依而言,為二...

共中共業

【共中共業】 四變句之一。共中共業者,如山河、大地等,由多人之識共同變現,稱為共變;而己與一切人共同用之,...

共相

【共相】 為『自相』的對稱。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於自相,而與其他諸法有共通之義相者。若為自身所僅有之...

共相不共相種子

【共相不共相種子】 阿賴耶識儲藏萬法種子,依其變現的事物來分,分為共相種子和不共相種子。一者共相種子,如日...

賴耶異名

【賴耶異名】 第八阿賴耶識,譯曰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之義。除此之外,此識還多種意義,故在許多經論中隨其...

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 四種緣起之一。這是唯識宗對於宇宙萬法生起的解說。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事實上所謂識者,即是功...

賴耶緣境

【賴耶緣境】 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為根身、器界、種子。即《唯識三十頌》頌文:『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中...

隨所生所繫

【隨所生所繫】 此指第七末那識的系屬而言。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第八阿賴耶識亦以第七末那識為所依...

隨眠

【隨眠】 為煩惱的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對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

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修唯識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薩,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寶等內外財,施與眾生,以身...

隨惑

【隨惑】 又稱枝末惑,與本惑相對而言。亦稱隨煩惱,《成唯識論》謂隨煩惱指六種根本煩惱外之二十種隨煩惱,又分...

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心所】 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隨惑,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隨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

隨說因

【隨說因】 為十因之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謂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惑業繫縛與不繫縛之法,隨所見聞...

獨行無明

【獨行無明】 唯識宗所立四種無明中的不共無明之一。此指不與貪等俱起,而與第六意識相應,獨行而起的無明。此復...

獨散意識

【獨散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為不與前五識俱起的散亂意識。即不緣五塵之境,散亂紛雜而遍計諸法,或緣空花、水月...

獨影唯從見

【獨影唯從見】 獨影境的相分,是第六識見分虛妄分別變生出來的,它自己本身沒有種子(不是實種子所生),只能從...

獨影境

【獨影境】 唯識宗所立的三類境,即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為三類。所謂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

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 此又名不俱意識,就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而泛緣十八界的意識。此復有三種,稱為獨散意識,夢...

獨覺乘種性

【獨覺乘種性】 又作獨覺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緣覺定性,為唯識宗所立眾生的五種種性之一。乃具有可證辟支佛果的...

辨中邊論

【辨中邊論】 唯識宗『一本十支』的十支論之一.又作離僻彰中論,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凡三卷。本論系註釋彌...

辨中邊論述記

【辨中邊論述記】 又作《辨中邊論疏》,唐代窺基著。本書為玄奘所譯《辨中邊論》現存唯一註釋書。此論另一譯本,...

靜慮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即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靜慮是六波羅蜜多之一,及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

器世間

【器世間】 佛經中的二世間之一,與有情世間相對而言,即有情賴以生存的環境。器世間之器,即『形而上者謂之道,...

擇滅無為

【擇滅無為】 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為之一。擇為揀擇,是能擇之智;滅謂滅除,是所滅的根、隨煩惱。謂由無漏智,揀...

懈怠心所

【懈怠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成唯...

隨念分別

【隨念分別】 三分別之一。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為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六識之中,意識具足自性...

焰慧地

【焰慧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妙慧殊勝,能斷煩惱,如火燒薪...

親勝

【親勝】 梵名 Bandhucri。音譯畔度室利、畔徒室利。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生平事蹟不詳,只在《成唯識...

窺基

【窺基】 唯識宗的開創人,為該宗初祖。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為唐初勳臣尉遲恭獨子,唐代京兆長...

聲境

【聲境】 又名聲處,為五塵之一,是耳根所對之境,耳識所緣的對像。《百法纂釋》曰:『聲塵者,四大種所造之聲,...

聲聞乘

【聲聞乘】 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聲聞果之四諦法門。乘為運載之意,指能乘載眾生至彼岸者;...

聲聞四果

【聲聞四果】 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之四種證果。其階段依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或僅指第四之阿羅...

聲聞乘種性

【聲聞乘種性】 唯識所立的眾生之五種種性之一,又作聲聞定性、定性聲聞,乃具有可證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參閱...

總相別相

【總相別相】 一切有為法,有總別相。總括全體狀態的,稱為總相;僅指個別狀態的稱為別相。如無常、無我,通於一...

總苞眾義支

【總苞眾義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顯揚聖教論》,這是錯綜《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要義,而以明...

總報別報

【總報別報】 總報與別報之併稱。為唯識宗所立教義之一。第八識之果,稱為總報;前六識之果,稱為別報;二者合稱...

隱劣顯勝識

【隱劣顯勝識】 唯識宗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隱劣顯勝識為第四種觀法。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

闇鈍障

【闇鈍障】 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三種,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聞、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記。因...

濕生

【濕生】 四生之一。如蚊蟲、蠓蚋,依濕氣而生者。...

離言中道

【離言中道】 為『言詮中道』的對稱。唯識宗立二重中道,其中,就言詮而論中道之旨者,稱為言詮中道,亦即於世俗...

離垢地

【離垢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二位。此位菩薩,具清淨戒,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染。如《解深密...

離僻彰中支

【離僻彰中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辨中邊論》這是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為宗。參閱『...

離癡亂行

【離癡亂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薩,常住禪定,恆無散亂,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有散亂...

轉依

【轉依】 是『轉其所依』的意思。轉為轉舍、轉得之義;依,指使染淨迷悟等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轉依,即轉舍劣法...

轉起

【轉起】 轉,即起之義。謂有為法依因緣而生起。《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謂︰轉者,起義。隨彼彼緣,起彼種種我法相...

轉識

【轉識】 唯識宗以前七識為七轉識。轉是轉變、轉起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識,以阿賴耶識為...

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瑜伽行學派及唯識宗認為,經過特定的修行,至證得佛果時,即可轉有漏的八識為無漏,從而得到四種智...

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 唯識宗所立識體四分的第四分。這是識體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對自證分再加以證知的作用。自證分有證知...

證成道理

【證成道理】 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所依的法則或道理,此可別為四種,即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

證得世俗諦

【證得世俗諦】 四種世俗諦之一,又名方便安立諦,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斷、證。修的四諦法門,這是修行者的...

雜染

【雜染】 為『清淨』的對稱,一切有漏法的總名。雜者,間雜、和雜之義;染者,是染污之法。唯言染,則限於惡性煩...

雜集論述記

【雜集論述記】 唐慈恩寺窺基撰。又作《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凡十卷。系玄奘所譯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覆心所

【覆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隱藏起來。《成唯識論...

藏識三義

【藏識三義】 第八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一:能藏,就阿賴耶與種子之關係而言,阿賴耶識...

道理勝義諦

【道理勝義諦】 四種勝義諦之一,又名自果差別諦,此即是世俗四諦中的第三諦、證得世俗諦的四諦法門。這知、證、...

薩伽耶見

【薩伽耶見】 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出種種謬誤的見解。《成唯識論》曰:...

緣變

【緣變】 為『生變』的對稱。唯識家就諸識之變諸法,分別為因能變(生變)和果能變(緣變)兩種。果能變之變,為...

【識】 唯識學立論,以為一切法相(世間一切現象)唯識所變,此在唯識理論上稱為『識』。欲了解識變,必先了解什...

識支

【識支】 十二因緣的第三支。識指五蘊中的識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身(後來的大乘佛教,指的是第八阿...

識食

【識食】 四食之一,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

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四無色定之一,又作識處定。此定超越空無邊處定,而思惟『識為無限大』,亦即思惟識無邊之相。見...

識蘊

【識蘊】 為五蘊中的第三位。唯識宗於『五位百法』中,立八識心王之名,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識變

【識變】 識變,是唯識宗所世的獨特法門,意謂一切諸法,皆是識所變現,稱為識變。《成唯識論》卷二曰:『然依識...

識體四分

【識體四分】 為唯識宗所立的教義。唯識宗認為,構成我人認識作用的心識,其認識作用有四種分類(說到識,包括各...

願波羅蜜多

【願波羅蜜多】 為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八即是願波羅...

壞苦

【壞苦】 為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之一。又作變異苦,樂境變壞的苦。對所愛的人或物,因死亡破壞的變化所生起的...

癡心所

【癡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煩惱心所之一.癡又稱無明,以無明故,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義理全乖。《成唯...

邊見

【邊見】 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五見之首為身見——即我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

顛倒

【顛倒】 指違背常道、正理,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反於本真事理的妄見,這是產生煩惱的根本。對於顛倒妄見的...

類無別真如

【類無別真如】 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五地斷下乘般涅槃障所證的真如。第五地證生死涅槃平等...

難陀

【難陀】 梵名 Nanda,意譯歡喜,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約與安慧、淨月同時。《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梵雲...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印度瑜伽行學派重要的著作,無著論師造,又稱攝論,為攝論宗的根本要典,為『十支論』中的『廣苞大...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 為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註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三種譯本,一為陳代真諦譯,凡十二...

攝末歸本識

【攝末歸本識】 唯識宗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立此五重唯識觀,攝末歸本識為第三種觀法。相分是識所取之境,見分是...

攝受因

【攝受因】 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三界惑業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都為真實見所攝受,故稱為攝受因。參閱『十因』...

攝散歸觀支

【攝散歸觀支】 唯識宗所依經論的『十支論』之一,即《分別瑜伽論》,此論中土未譯。參閱『十支論』條。...

攝論九識

【攝論九識】 真諦一系的攝論師,於八識之外,立第九阿摩羅識,成立九識義,與地論師及唯識宗之八識各不相同。此...

攝論宗

【攝論宗】 此為我國陳隋之際,真諦譯出《攝大乘論》後,與其弟子所建立的一個宗派,為我國大小乘十三宗之一;此...

觸支

【觸支】 十二因緣的第六支,嬰兒出生後,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唯尚無強烈的分別心,只是以無分的『赤子之心...

觸心所

【觸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觸是根、境、識三者的接觸,故又稱『三和』。《成唯識論》卷三曰:『...

觸食

【觸食】 四食之一,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的根、境...

觸境

【觸境】 又作觸處,五境之一,是身根所對之境,為身識所緣的對像。《百法纂釋》曰:『觸塵者,亦四大所造,乃色...

護月

【護月】 梵名 Candra-gupta。 又稱月藏。為中印度那爛陀寺之沙門,與護法論師同代。生平事蹟不詳...

護法

【護法】 梵名 Dhamapala,音譯達摩波羅,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約六世紀中葉人,為南印度達羅毗荼國建至...

饒益行

【饒益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薩,修持戒行,不染五欲,並令一切眾生亦能持戒,稱饒益行...

饒益有情發心

【饒益有情發心】 有情即眾生。謂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間一切眾生受生死苦,即發心修行,願拔其苦而與其樂,是名饒...

灌頂住

【灌頂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補處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

歡喜行

【歡喜行】 菩薩修唯識行,此為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薩,修行佈施,憐憫眾生,令見者歡喜,稱歡喜行。見成唯識...

歡喜地

【歡喜地】 又名極喜地,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一位。此位菩薩,初發真無漏,舍無始以來異生性,得聖...

顯色

【顯色】 指顯然可見之色。為『形色』的對稱。於一切色法中,其相狀顯著,可使眼見而識別者,稱為顯色。為眼根所...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 為『十支論』中的總苞眾義支。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凡二十卷。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

顯境名言

【顯境名言】 唯識宗之教義。以名、句、文等詮表事物之義理,稱為表義名言;而七轉識之心、心所能識別對像,正如...

顯識

【顯識】 此為《顯識論》所立二種識之一,為阿賴耶識之異名,另一種識為分別識,即指意識(染污意,即末那識)。...

顯識論

【顯識論】 陳代真諦譯,一卷,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義,謂識有二種,一曰顯識,一曰分別識。並闡述一切三界唯識之...

變化

【變化】 轉換舊形,名為變,無而忽有,名為化。佛菩薩之通力,能變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華經》曰:『神通變化...

變化土

【變化土】 唯識宗所立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稱化土,即佛變化身所住之土。據《成唯識論》卷十載,變化土即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