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中土有三種譯本。一為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二為唐實叉難...

大地法

【大地法】 又稱遍大地法。指與一切心相應俱起的十種心識作用。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

大乘二種性

【大乘二種性】 修大乘菩薩行,必具足無漏菩提種子,此種子有二種,一為本性住種,一為習所成種。本性住種,是無...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 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於闡明大乘五蘊法,併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 全一卷,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唯識宗『一本十支』的一種,又作略陳名數支,以一切法...

大乘法苑義林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 略稱法苑義林章,唐代窺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書中對於唯識教義的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所譯。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

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

【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 大乘起信論,歷來為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略稱集論,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達磨諸要項而成。內容分為本事分...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凡十六卷。又稱雜集論、對法論。乃隨文註釋無著菩薩的《大乘阿...

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經論】 無著造,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凡十三卷。內容解說菩薩發心、修行以及應修習之各種法門。又稱大...

大菩提

【大菩提】 菩提意譯為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

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 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第十法雲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即證得佛果時,此時第八...

大種

【大種】 指構成色法的地、水、火、風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種,故稱能造之大種、能造四大。分...

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 隨著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曰隨煩惱心所,分大隨、中隨、小隨三類。大隨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昏沉、...

士用果

【士用果】 又作士夫果、功用果。是等流、異熟、離系、士用、增上五果之一。謂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謂『...

口業

【口業】 身、口、意三業之一,口業又作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

上根

【上根】 指上等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優者。又指『信、進、念、定、慧...

下地

【下地】 此有三種解釋:一、三界分九地,境界優者為上地,劣者為下地。二、菩薩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稱上地、下...

下乘般涅槃障

【下乘般涅槃障】 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五種。這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能使人厭離生死,樂趣涅槃,就像小乘...

小隨煩惱心所

【小隨煩惱心所】 隨著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曰隨煩惱心所,分大隨、中隨、小隨三類。小隨煩惱心所有十種,曰忿、...

五八識

【五八識】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與第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於證達佛果時,...

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此乃明菩薩修行的階位,諸經論所說不一,自古廣為大乘諸家所採用的,其名數為:一、十信心,即信心...

五上分結

【五上分結】 指順益上分界的五種結惑。全稱五順上分結。結為繫縛、煩惱之義。於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種結。五...

五下分結

【五下分結】 指順益下分界的五種結惑。乃對五上分結而立五下分結,全稱五順下分結。即三界中的下分界(欲界)之...

五心

【五心】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發生了別作用時,順次生起的五種心念,曰五心。即:一、率爾心,...

五因

【五因】 以地、水、火、風等四大種為能造之因,以諸色法為所造之果,其因與果之間具有五種關係,為:一、生因:...

五同緣與不同緣意識

【五同緣與不同緣意識】 第六意識分為明瞭意識與獨頭意識兩類。明瞭意識又稱五俱意識,此五俱意識又分為五同緣意...

五地斷障證真

【五地斷障證真】 十地中難勝地的菩薩,修習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諦無差別智,無有能勝,即斷下乘(聲聞乘、緣覺乘...

五作業根

【五作業根】 五種造作業之根。又稱五作根、五業根,指數論學派二十五諦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諦。即:一、舌根,又...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這是諸法的分類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而唯識宗則將一切法分為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又...

五位無心

【五位無心】 無分別識之生起,稱為無心位。此指意識暫時間斷,不起現行。《唯識三十頌》頌文曰:『意識常現起,...

五見

【五見】 又作五染污見、五利使。指在六種根本煩惱中的惡見心所,開為五種。此五種為:一、薩迦耶見:譯曰身見,...

五利使

【五利使】 即是五染污見。利使,是迷於『理』之惑。利,指其性體猛利;使,有驅役之義,為諸惑的總稱。五利使,...

五戒

【五戒】 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 殺生,二、偷盜(不與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

五法

【五法】 又稱五事。《入楞伽經》卷七所載,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稱為五法。在唯識學上,『五法三自性,八識...

五法三性相攝

【五法三性相攝】 五法,指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三自性,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二者之間的...

五法事理唯識

【五法事理唯識】 五法指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謂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為唯識。這是大乘...

五知根

【五知根】 謂五種能知之根。為數論二十五諦中之一科。又作五根。即能取聲、觸、色、味、香之五種根。指耳根、皮...

五取蘊

【五取蘊】 取者煩惱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蘊。指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又就取蘊...

五受

【五受】 五受即五種覺受,隨觸的領納分為五種。即:一、苦受、謂與前五識相應的不悅之受。二、樂受:謂與前五識...

五苦

【五苦】 五苦指五種苦惱,而經論所載諸多異說,如《五苦章句經》所舉的五趣之苦,為: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

五相

【五相】 此有二種解釋,一者天人的五種衰相。六趣中之天人於臨終時,顯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

五重唯識觀

【五重唯識觀】 此為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由粗至細,總有五重。《成唯識論》曰:『遍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

五根

【五根】 五根的根,是能生之義,也有增上之義,如草木之根,能生乾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淨色根與浮塵根的分別...

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 唯識宗將第六意識的功用分為兩類,一者五俱意識,二者不俱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併生,明瞭所...

五眼

【五眼】 指五種眼力。即:一、肉眼,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為色界天人因修禪定所得之眼,此眼遠近前後,內...

五教十理

【五教十理】 唯識宗為證明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舉出五種教證及十種理證。大乘佛教主張有第八阿賴耶識,而一切小...

五部大論

【五部大論】 傳說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於中印度阿瑜陀國阿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論師說五部大論,此五部大部論即...

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 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亦指有漏的五蘊之苦。例如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

五鈍使

【五鈍使】 五利使的對稱,兩者合稱十使。即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慢、疑五種煩惱。貪、嗔、癡、慢四種,是迷...

五遍行心所

【五遍行心所】 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的六位心所之一,指週遍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作意、受、...

五義平等

【五義平等】 心王與心所互相對應作用——即王所相應,共有五種意義,即:一、所依平等: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亦依...

五種因力

【五種因力】 地、水、火、風四大種為能造四大,有五種因力,依此五種因力能造作種種色法,故稱為能造四大。此五...

五種性

【五種性】 又作五種性、五種種性。唯識宗立論,謂一切眾生之機類,有先天具足五種不同的性質與素性,此係由阿賴...

五種唯識

【五種唯識】 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於《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以五種六門賅攝一切經論中的唯識,此五種唯識是:一...

五境

【五境】 又名五塵,即色、聲、香、味、觸五法,指為五根所取的五種客觀對境,亦為五識所緣的五種境界。即:色境...

五蘊

【五蘊】 是世間五類現象的總稱。佛陀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

五識

【五識】 即五種心識。唯識宗立八心王,前五識為眼、耳、鼻、舌、身,這是有情的五種感覺器官,是依於眼等五根,...

五識王所相應

【五識王所相應】 前五識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應。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三十四個,即《八識規矩頌...

五識所依

【五識所依】 識之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之生起有四種依,若缺任何一種,五識則不生起,此四種依為:一、同境依...

五識料簡

【五識料簡】 作為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是五種感覺器官,它依於色根,緣於色境,分析其特性如下:一、前...

五識得名

【五識得名】 前五識的名稱,有隨根立名和隨境立名兩種意義:一、隨根立名,隨所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立...

五識緣境

【五識緣境】 五識緣境,各不相同,眼識所緣者為色境,耳識所緣者為聲境,鼻識所緣者為香境,舌識所緣者為味境,...

不生

【不生】 阿羅漢譯言不生。以畢竟不生於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眾法常住而無始生也。《涅槃經》...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 此是『生滅』的相對詞,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時,亦每以『不生不滅』以表示之。如《般若心經》形容...

不生斷

【不生斷】 三斷之一。煩惱盡時,三途惡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斷滅也。此謂之不生斷。...

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又作不思議。指不可思慮言說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諸佛菩薩覺悟之境地,與智慧、神通力之奧妙。俗...

不可愛

【不可愛】 《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一云:『不可愛者:於諸境界、不可樂故。』...

不正知心所

【不正知心所】 唯識宗所立五十一位心所之一,指誤解所觀之境的精神作用,為八大隨惑之一。不正知能障蔽正知,以...

不同緣意識

【不同緣意識】 不同緣意識,指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且為五識所依,然而以其具有自在攀緣的作用,故可廣緣十八界...

不共中不共業

【不共中不共業】 四變句之一。如個人身體的內根(勝義根),只供自己所用,他人不共用,曰不共中不共業。參閱『...

不共中共業

【不共中共業】 四變句之一。不共中共業者,個人身體的外根(浮塵根),雖是個人所獨有,但他人(如夫妻)亦可共...

不共相

【不共相】 又作自相,為『共相』的對稱。指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報。正報的親因緣種子稱為...

不共無明

【不共無明】 『相應無明』之對稱。又作獨頭無明。即與其他貪等本惑不相應而起的無明。在俱舍宗,與貪等十隨眠不...

不共業

【不共業】 為『共業』的對稱。指有情各自依自身所感的善惡業。反之,眾生共通的業因稱為共業,能感自他共同受用...

不共種子

【不共種子】 為『共種子』之對稱,又作不共相種子。指能變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種子。即五根種子。五根的勝義根不通...

不妄語

【不妄語】 妄語為十惡業之一,又作故妄語、虛妄語、虛誑語、妄舌、虛偽等,指以欺人為目的而作的虛妄語。不妄語...

不同緣意識

【不同緣意識】 為同緣意識的對稱。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不與前五識同緣一境,而緣其他異境,稱不同緣意識。參閱...

不住大涅槃

【不住大涅槃】 為四種涅槃之一,謂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的深智,於二者無有...

不邪淫

【不邪淫】 邪淫又作欲邪行,為十惡業之一,即在家者不可為的惡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與妻子以外的女性行淫,又...

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種,曰悔、眠、尋、伺。《成唯識論》曰:『悔、眠、尋、伺於...

不定種性

【不定種性】 為唯識宗所立眾生五種種性之一。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為具有二種或三種之無漏種子者。指由本有...

不和合性

【不和合性】 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諸法因緣乖離,不相和合。如冰炭不可同爐,熏蕕不...

不兩舌

【不兩舌】 為兩舌之相反,十善業之一。謂不說能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參閱『十善業』條。...

不放逸心所

【不放逸心所】 唯識宗五十一心所有法之一,為放逸的相反,即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善法者。俱舍宗謂放逸系與一切...

不相違因

【不相違因】 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指三界諸法中,能某一法之生、住、成、得等狀態不起障礙作用者,均為該法之不...

不相應行料簡

【不相應行料簡】 不相應行為五位百法的第四位法,在唐代普光的《百法明門論疏》中,於詮釋不相應行法之後,有云...

不信心所

【不信心所】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不信者謂無誠信,既無真實之信,則於一切實...

不害心所

【不害心所】 不害,指不殺、傷一切生物。乃印度宗教、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在唯識宗中,為心所有法的十一善心所...

不俱意識

【不俱意識】 唯識宗將意識分為五俱意識與不俱意識兩種。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併生,明瞭所緣之境;不俱意識,是不...

不退住

【不退住】 修唯識行歷經四十一階位,此為初十住位的第七位,又作不退轉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

不殺生

【不殺生】 殺生即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乃十惡業之一,亦為五戒之一,八戒之一, 十戒之一。依《大智度論...

不偷盜

【不偷盜】 不與而取,稱為偷盜。為十惡業之一, 亦為根本五戒之一。不偷盜為偷盜之反,為十善業之一。參閱『十...

不動地

【不動地】 修唯識行,於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薩,無漏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

不動滅無為

【不動滅無為】 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為之一。這是色界四禪的禪定。行者修持禪定,入第四禪,雙忘苦樂,舍念清淨,...

不惡口

【不惡口】 惡口為十惡業之一,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不惡口為惡口相反,為十善業之一。參閱『十善業』條。...

不善

【不善】 違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者,名為不善。即五逆十惡是也。是在現在損害自他,在未來感苦果而損害己心身,...

不綺語

【不綺語】 綺語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詞,為十惡業之一。而不綺語為綺語之相反,為十善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