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於十二因緣法中,分為流轉門和還滅門,流轉門是造業受生死,還滅門是修道證涅槃。...(名數)以前之十真如,是別教之義也。圓教之十真如,為法華所說,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如是等十如是之法也。故...【村田所依】 p0710 瑜伽九十九卷十一頁云:若依村城地方分所而得安住;應知是名村田所依。...(雜名)事物紀原引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五年,詔於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院。中設譯經堂,東序為潤文堂,西序...(名數)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之煩惱,有九種也。一愛,二恚,三慢,四無明,五見,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是也。即於...(修法)又云無量壽懺法。忍辱雜記上曰:無量壽懺法者,即罪障懺悔,神超淨域之勝法也。又慈雲懺主遵式法師有往生淨...(雜語)Mahāmndrā,譯曰大印。印為不可改變者,不可違越者。...乃大乘起信論所說之法門,即指阿賴耶識與分別事識。(一)阿賴耶識,梵語 ālaya-vijāna,譯作「無沒識」。如來藏與...亦名:輒取淨施衣戒犯緣、真實淨不語取戒犯緣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論犯四緣:一、是己物,二、作真實淨,三、不...禪林用語。門戶為出入建築物必經之途,故以世間常識衡量之,無有出入宅舍而不假門戶者。禪宗特別強調任運自如、了無...亦名:嫌罵僧知事戒釋名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名中雲僧,簡私請故。疏雲嫌罵兩戒,同惱知事不殊,故合制也。」(...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原文: 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覺得我很高明,很有修持。因此貢高我慢之心,招起宿世曾受怨害之怨家...淨土法門就是這一生是最後一生,不能談轉世,否則風險很大。一些禪宗開悟了的人不求生淨土,轉世後,或者成為大文豪...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增加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分...殺業是人類行為當中非常深重的一種惡劣的衝動。眾生都是以強凌弱,如果沒有文化、宗教的熏陶,大多數都是奉行弱肉強...大勢至菩薩說:十方諸佛憐念我們眾生,就像母親在想念子女一樣。你看佛有多慈悲。所以學人常跟你們說佛看我們就好像...觀察他人的缺點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從來沒覺得這個習慣有什麼不對,而佛法為我們指出:對於凡夫來說,...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又為應腹份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 哪裡個是你的心? 寶通回答道:見語言者是! 石頭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
五重唯識觀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五重唯識觀】此為依三性觀的觀行法門,由粗至細,總有五重。《成唯識論》曰:『遍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是故諸法皆不離心。』觀此唯識三性的道理,自粗至細,五重觀法,曰五重唯識觀,即:一、遣虛存實識,以心之境,是遍計所執的虛妄法,體用非有,故而遮遣;內心諸法,為依他圓成,體用非無,故而存留,此為虛實相對的觀法。二、舍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各各有相、見、自證、證自證四分,此四分中,相分為所緣之境,後三分為能緣之識。而相分之境為虛妄,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後三分之純識,此為心境相對的觀法。三、攝末歸本識:相分是識所取之境,見分是了別境的作用,此二者均從識體生起,故識體為本,相、見二分為末,所以離開識之自體分,就沒有相、見二分的存在。故攝末歸本,這是體用相對的觀法。四、隱劣顯勝識: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勝,心所是相應作用,是劣。故隱去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這是王所相對的觀法。五、遣相證性識:八識心王之自體分,是依他(因緣)起之事相,八識心王之實性,是二空所顯之真如——圓成實性。故舍遣依他起之事相,證得圓成實之理性,這是事理相對的觀法。復次,以上五重,乃在說明悟入三性的層次,故離三性觀則不存在。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所載。
上篇:五相 | 下篇:五根 |
凡四卷。唐代道宣撰。又稱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敘述佛、道二教間論爭之事蹟。始自後漢明帝二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