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唯識】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於《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以五種六門賅攝一切經論中的唯識,此五種唯識是:一、境唯識:這是就經義中,以境來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達磨經》謂:人、天、鬼、畜生四類有情,同見一河水,人之所見為河水,天之所見為莊嚴寶地,魚之所見為其宅窟,而鬼之所見則是膿河猛火。各隨其感,而所見不同,是故境非真實,唯識所現。二、教唯識:此指經論中所說的唯識教義,如《華嚴經》說:『三界唯心』。《解深密經》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以及《楞嚴經》云:『諸法皆不離心』。《維摩詰經》云:『有情隨心垢淨』等,皆是教唯識。三、理唯識:此指經論中所成立的唯識之理,如《唯識三十頌》所稱:『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以成立唯識之理;及『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以此成立識變之理,此稱為理唯識。四、行唯識:此指經論中所闡明唯識之行者。行即修行,以修行對治有漏習氣,伏斷惑障,轉染成淨,成大覺果。修行之道,在於三慧、三學、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以及六度萬行,皆行所攝,此為行唯識。五、果唯識:此指經論中闡述佛果之妙勝境界者。此果有通有別,通則詮三乘聖果,別則顯佛不共功德。經論中所說的轉識成智,證得菩提與涅槃,即是行唯識修得的聖果。以上五種唯識,以教唯識為總體之能詮,而餘四種唯識則為所詮的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