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八識緣境廣狹

【八識緣境廣狹】 唯識宗所立的八識,其緣境有廣有狹。即:一、眼識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

九十六種外道

【九十六種外道】 佛陀住世前後,印度出現許多反婆羅門的沙門集團,後來佛教稱之為外道,又稱為九十六種異道。九...

九上緣惑

【九上緣惑】 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

九心輪

【九心輪】 心對某一對像之一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為九心輪。此九種作用為:一、有分心,即未接觸...

九地

【九地】 此指三界中的九地。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依禪定三昧的深淺,色界、無色界又各分為四禪天、四無色...

九地斷障證真

【九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以無量智觀察眾生境界,皆如實知,得無礙智慧,遍說諸法,普令獲益,即斷利他門中不欲行...

九品潤生

【九品潤生】 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的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而生當來之果。《大乘義章》卷五本分別潤生之...

九緣生識

【九緣生識】 緣為助成之義。謂明、空、根、境等九種緣,生眼、耳、鼻、舌、身等八種識。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

九識義

【九識義】 唯識三系的地論宗、唯識宗各立八識,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十大論師

【十大論師】 註釋世親《唯識三十頌》的十位論師,全稱唯識十大論師。《唯識三十頌》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原來...

十支論

【十支論】 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敘述支分義理的十部書,稱為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

十因

【十因】 唯識宗所立之十因:一、隨說因,語言(能說)乃表明事物(所說)之因,故語言即為隨說因。二、觀待因,...

十行

【十行】 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一、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

十地

【十地】 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經論所舉的十地,名稱諸說不一,此處所舉者,為...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 印度瑜伽行學派的重要典籍,世親論師著,凡十二卷,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合譯。《十地經論》是...

十地經論義記

【十地經論義記】 又作十地義記、十地論疏。隋代慧遠撰,凡十四卷。乃註解世親菩薩《十地經論》之作。本書初反覆...

十地斷障證真

【十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以無量智慧,觀察覺了,三昧現前,得大法故,以法身為雲,普週一切眾生,具足自在,即斷...

十住

【十住】 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一至第十位。此心安全於般若空理,曰住。這十住是:一、發心住:此...

十使

【十使】 十使又名十惑,亦名十根本煩惱。此又分為二種,貪瞋癡慢疑五者稱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只、戒...

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又作十勝行,或譯為十度。修唯識行的菩薩,如何能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種勝果呢?這要在十地中修十種...

十信

【十信】 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

十重唯識

【十重唯識】 又作十門唯識,乃是唯識的十種層次。華嚴宗對一切諸法認為皆由一心所現,故說萬法唯心。其義有十種...

十重障

【十重障】 指十地菩薩所斷的十種重障,略稱十障。這十重障是:一、異生性障: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起之種子而立...

十回向

【十回向】 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為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此位菩薩,上為求菩提,下為度眾生,以所修善...

十真如

【十真如】 修唯識行的菩薩,在十地中修十種勝行(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而後證得十種真如。十真如是:一、遍行...

十善十惡

【十善十惡】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

十善業

【十善業】 指身口意三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為。稱為十善,又作十善業道。此十善業道有身、語、意三方面,身善業即...

十惡業

【十惡業】 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此十不善業道有身、語、意三方面,身惡業即殺...

十隨眠

【十隨眠】 又作十使、十見、十大惑。即是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中,惡見開為身見、邊執見、邪...

十一善

【十一善】 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謂於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於諸法實事...

十一勝

【十一勝】 十二因緣中,為發業支的無明,有十一種殊勝事,即為:一、所緣勝者,謂無明遍緣於染淨。二、行相勝者...

十一識

【十一識】 這是攝論宗所立,由阿賴耶識的變異而生起十一種識的差別。即:一、身識,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識,即...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 此又稱為十二因緣有支,十二緣生,這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以...

十二有支流轉門

【十二有支流轉門】 十二有支流轉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即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如《緣起經》曰:『依此有故彼有,...

十二有支還滅門

【十二有支還滅門】 十二有支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有情生死還滅的因果、即解脫的因果。如《過去現在因果經》...

十二處

【十二處】 為蘊、處、界三科之一。指內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處是『托以生識』的意思,指六識是依托六根...

十二類生

【十二類生】 指眾生依受生的差異,而有各種分類。例如九類生,即指胎、卵、濕、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無色、有...

十八不共佛法

【十八不共佛法】 此為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的十八種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

十八界

【十八界】 為蘊、處、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 之根與所緣之境等的十八種法。界為種類、種...

【了】 《成唯識論》卷二曰:『了謂了別,即是行相。』何謂行相?以能緣之心,行履於所緣之境的作用,稱為行相。...

了別境能變

【了別境能變】 三能變識之一,又稱第三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

了義

【了義】 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了義合稱二義。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為了義教,如諸大乘經說生死...

人法二空

【人法二空】 又稱我法二空、生法二空。無人我的執著,以身為五蘊和合,實無常一主宰的我體,稱為人空;無我法之...

人法二執

【人法二執】 人我執與法我執。即計著人之實有為人我執,計著法之實有為法我執,此與我法二執同一意義,全稱人我...

入地三心

【入地三心】 修唯識行,於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稱為入心;久住時分,稱為住心;...

力波羅蜜多

【力波羅蜜多】 為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羅...

三分別

【三分別】 這是心識思考分別的三種方式。一者自性分別,以尋或伺心所為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二者計度分...

大毗婆沙論

【大毗婆沙論】 卷四十二。...

三不退屈

【三不退屈】 菩薩修唯識行,有三退屈,成唯識論卷九,有三不退屈說,意思是修勝行時,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練磨...

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 指其體不善,能成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種不善。即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為『三善根』的對...

三支

【三支】 因明學用語,為三支作法的略稱。此為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依宗(命題)、因(理由)...

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 三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在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遷流中,為...

三世兩重因果

【三世兩重因果】 小乘說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轉中,以五取蘊為體,建立三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行兩支,是過去...

三世俗

【三世俗】 指三俗諦。唯識宗依遍、依、圓三性所立。三種世俗為:一假世俗,為遍計所執性。即以世俗為名,無體性...

三世間

【三世間】 又稱三種世間。乃世間的之三種類別,經論中諸說不一,《大智度論》卷七十載,世間有五陰世間、眾生世...

三有為

【三有為】 指三種有為法。又作三有為相、三相。即:一、色法,乃質礙之法,小乘俱舍宗指為五根、五境、無表色之...

三地斷障證真

【三地斷障證真】 十地中發光地的菩薩,加功用行,發起深廣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發,即斷闇鈍障(謂忘失聞、思...

三身

【三身】 又作三佛身,身者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

三身三德

【三身三德】 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者配列,則法身為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

三性

【三性】 亦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三自性,為唯識宗一切法義的根本。義淨三藏撰《南海...

三性中道

【三性中道】 唯識宗以三性為中道,即是把中道和三自性三無性結合起來,稱三性中道。《成唯識論》卷七曰:『遠離...

三性各具中道

【三性各具中道】 唯識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與三無性的基礎上。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義。即遍計所執...

三性業

【三性業】 指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的業。即:一、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業。二...

三性對望中道

【三性對望中道】 三性對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圓三性上。在三性之中,遍計所執性,是我人的虛妄分別,顯現...

三性種子

【三性種子】 依善等三性說,有漏種子中包括有善種子、不善種子、無記種子;無漏種子惟是純善種子。...

三所依

【三所依】 指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這是唯識宗所立的教義。此指心、心所生起作用時,所依靠的三種緣,...

三受

【三受】 三受之受,即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受蘊,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領納之義,也就...

三明

【三明】 又作三達、三證法。指達於無學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的智明。即:一、宿命智證明,又作宿住智...

三法忍

【三法忍】 又作三忍。謂悟解三種法理且認證之。忍者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響忍,又作隨順音...

三科

【三科】 一切諸法分為三類,即蘊、處、界,此稱為三科。蘊、處、界作陰、界、入,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

三界九地

【三界九地】 三界,指眾生賴以生存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轉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階級;系迷...

三苦

【三苦】 依苦之性質來分,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一、苦苦,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

三思

【三思】 心識緣境,與意識相應的思心所,對境的三種審慮作用。即:一、對境取正因邪因俱相違等之相,加以審察思...

三乘

【三乘】 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三種法門。就眾生根...

三時教

【三時教】 又作三時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個時期。唯識宗的三時教判,是唐代窺基,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

三時業

【三時業】 三時業是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一、順現受業:以猛利業力,現在感受異熟果之善不善業,今世...

三時學會

【三時學會】 民國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識學研究團體。三時學會的前身是『法相研究會』,為韓清淨、朱芾煌等於民...

三能變

【三能變】 唯識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

三善根

【三善根】 指對治三不善根的三種心所。即:一、 無貪善根,又作不貪善根。於五欲之境不貪不著、不愛不樂。此無...

三無生忍

【三無生忍】 『忍』是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的意思。三無生忍,是唯識宗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自...

三無性

【三無性】 這是系針對遍計所執等三自性而說的,此又稱為三無自性性、三種無性。即就遍、依、圓三性,而論各無自...

三無漏根

【三無漏根】 指三種不受染污、不起煩惱的無漏根,屬二十二根的後三根。此三無漏根,是以意、樂、喜、舍、信、勤...

三無漏學

【三無漏學】 指戒、定、慧三學。在凡夫之身為有漏(有煩惱、垢染),在聖者之身則為無漏(無煩惱、清淨)。故謂...

三量

【三量】 三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量是認識、知識,也是測量的準繩。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於以秤量物。...

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 指得解脫到涅槃的三種法門。略稱三解脫、三脫門,即空、無相、無願三門。一、空解脫門:觀一切法皆...

三業

【三業】 業為造作、行為,行為有身、語、意三行,此三種行為對未來的影響,就稱為三業。一、身業,指身所作及無...

三業假實

【三業假實】 身、語、意三業,在唯識學上有假、實之分。身、語二業有假實二種,意業唯為實之一種。即:身業之假...

三摩地

【三摩地】 梵語 samadhi,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地。意譯為等持、正定、正...

三摩泗多

【三摩泗多】 梵語 samahita,意譯等引、勝定,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成唯識論述記》卷六載...

三種成就

【三種成就】 指唯識宗所說的種子、自在、現行三法。成就為『得』之異名。有情之身中為色、心諸法所屬,他身及非...

三種退屈

【三種退屈】 菩薩修唯識行,在資糧位所生起的三種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廣大退屈,修唯識行者,聞得無上菩提,...

三種假

【三種假】 《成唯識論》卷八載︰假有三種,曰聚集假、相續假、分位假。一、聚集假,如瓶、缽、有情等,是由多種...

三種習氣

【三種習氣】 指名言、我執、有支三種習氣。由現行氣分熏習所成者,稱為習氣。即:一、名言習氣,乃依名言熏習所...

三慧

【三慧】 指聞思修三慧,為簡擇事理的三種精神作用。修唯識行,在修三學、六度之前,要先由三慧修起。此三慧為:...

三學

【三學】 這是修行者所必須修習的三種修持,即一者戒學,二者定學,三者慧學。全稱為戒定慧三學。一、增上戒學,...

三類境

【三類境】 這是唯識宗的教義,即將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為三類。三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

三雜染

【三雜染】 染污真性,稱為雜染,是一切有漏法的總名。雜染有三種,即:一、煩惱雜染,又作惑雜染。指身見、邊見...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 玄奘大師為了說明三類境的假實,留下了一首偈子,收在《法苑義林二執章》,及《成唯識論樞要》中。...

大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也。《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