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宋代天台宗之山家、山外二派所持異議之一。宋時,天台家對一念心之真妄問題,產生論爭,山家派主張妄心觀,山外派則...(術語)如來之十力也。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四無畏之一,即在大眾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梵名 Citrā。二十八星宿之一。為位於密教北斗曼荼羅外院東邊南方第一位之星宿,或現圖胎藏曼荼羅外院南方之星宿。...(術語)五堅固之一。佛滅後第三之五百年為多聞堅固之時期。...亦名:三寶錄 資持記釋云:「費長房後周高僧,周武滅法,遂為翻經學士;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撰歷代三寶錄凡十五卷,...迦梨迦,梵名 Kālika。屬鬼類之惡龍。又作迦羅迦龍王、伽陵伽龍王、加梨加龍王。意譯為俱時龍王、黑色龍王。與惡龍...【一種身一種想】 p0010 如七識住中說。 二解 集異門論十七卷八頁云: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術語)謂圓教之位次,位位相攝圓融也。四教儀集註下曰:圓位,位位相攝。...(喻)菩薩的誓願深廣如海。...茲敘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信解行證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終...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佛教的思想是因緣觀,先知命而後認命。很多人一學佛就要改變命運,這是錯誤的。佛教的第一個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結果...眾生的心是很複雜的,實際慢慢地就能體會到,不管我們來上課學習,或者到念佛堂去念佛修行,慢慢這個心要把它變得單...昨晚正在給家裡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個小家,只聽得客廳的大門被嘭嘭嘭敲個不停,還沒開門,已然感覺到門外的憤怒。...佛法的道分成兩種:一種道是不能解釋的,離言說相的,是唯證方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 所...智悲光尊者說過:一個凡夫眾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樣樣俱全,在佛法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所謂的魔法,魔...以前去太平岩寺聽課,有個比丘尼法師開示,他說他常常跟學生說,不要攀緣,你有修行了,自然會有人護持你,沒有修行...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我們講念佛、念法、念僧,我們是念自、念私、念怨。念就是思維,無論晝夜都常常思維,思維什麼呢?就是要觀察善法,...
識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識】唯識學立論,以為一切法相(世間一切現象)唯識所變,此在唯識理論上稱為『識』。欲了解識變,必先了解什麼是『識』。《大乘法苑義林章》曰:『識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曰唯識。或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無二。二十論曰:心意識了,名之差別。』由上文可知,識即是心。但是,心又是什麼呢?此心,非我人胸腔中的肉團心,亦非我人腦殼中的大腦,而是一種功能——功能二字,最早出現於無著論師的《攝大乘論》中。若以今日科學知識來看,所謂『功能』,事實上就是能量(一種有功用的能量),在心識是一種能量的前題下,我們探討識做功用如下:一、識非有質礙性之物,而是一種功能。識有四個名稱,曰心、意、識、了。但此四者,都是指一種無質礙性的功能。唯識學解釋心、意、識三種名稱,謂積集義是心,思量義是意,了別義是識(如張見時鐘,是名曰了,從而分別時刻,是名曰別。)八識各有此四種功能,各得通稱為心、意、識、了,但以功能勝顯說,則第八識集諸法種子,生起諸法,名之為心。第七識恆審思量,執著自我,名之為意。前六識了別別境、及粗顯之境,名之為識。以上數者,只是一種能變的法性,是離開名稱言說的境界。而唯識之教,是『即用顯體』。說到其體,名之為『如如』,說到其用,名之為『能變』。能則勢力生起,運轉不居;變則生滅如幻,非實有性。唯識立論,謂離識之外,無別有法。而所謂識,亦不過一能變的功能而已。二、識之功能,非局限於肉身,而交遍於法界:識與大腦之不同者,不僅是一有質礙、一無質礙,尤其重要的,是識的功能交遍法界,而大腦的作用僅局限於根身(如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其作用僅局限於我人的肉身。)什麼叫做交遍法界?譬如我們登山臨水,所見所聞,至遠至廣。舉凡所見所聞,皆是我人眼識、耳識、意識(此處指五具意識)之所在。試問此所見所聞,是在我人大腦之內,抑在大腦之外?大腦不過方寸之地,與所見所聞比較,有如爪上塵與大地土,其不是大腦所能範圍者,至為明瞭。因此,識的功用在大腦之外,又不可以十百千萬里計。是故其量必同虛空而無極,因此稱識的功用交遍法界(此係就種子而言,至於識的現行,則隨量之大小而有局限。)三、識為種子之現行,而種子起現行,必待緣俱︰識為一種功能,此功能未起現行之前,不稱識而稱種子:種子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所以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的發生作用(即現行)。而識之起現行,必待四緣俱備。參閱『四緣』條。
上篇:緣變 | 下篇:識支 |
(術語)新雲無表色,舊云無作色。戒法者,以所謂無作色之一種色法為戒體,故曰無作,對小乘戒及沙彌戒而稱大乘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