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雜語)明白之證據也。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上曰:逮於聖慧而造明證。順正理論三十六曰:准此標釋中足為明證。...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會,指說法之會座,即指佛陀說法時之集合而言。佛陀成道後最初之說法;或一部經最初說法之會合,均稱為初會。 p279...為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與「實相論」相對稱。為佛教教理兩大系統之一,據說此劃...(雜名)又名西淨、東淨、東司、雪隱、後架、起止處等。釋氏要覽下曰:釋名云:廁,雜也,或云溷。溷,濁也,或云圊...(名數)四解脫經之說。塗者,途之義。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三、刀途,餓鬼...(術語)過午時不食,謂午前中之食也。齋非就食體而雲。就食時而雲也。持比丘戒沙彌戒者勿論,持在家八齋戒者之食法...天台宗之判教中,以法華經所說一乘教為究竟真實之教;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皆係為詮顯唯一真實之教而方便假立者...指字、印、形三種之秘密身。依真言宗之教義,諸尊皆有三種身體:(一)字秘密身,係以文字為體,表佛功德之梵字。複分...謂用力壓榨沙土而沙中終不出油,比喻事物之不可得。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一二·五一五中):「心亦如是,本無貪相...(雜名)佛菩薩身所發之光明也。...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論卷第四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論卷第六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智...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本頌是印度的大論師天親菩薩所作,雖然只有三十個偈頌,但是在唯識學整個修學的內涵當中,基本上本頌是佔著一個非常...淨土往生法門的宗旨就是信願行,我們一定要在信願行三個字上下功夫。首先談信,什麼叫信?信的內涵很深廣,在《華嚴...我們對於社會上這一切境風、音聲色相、男女飲食,你沒有染,沒有愛,沒有嗔,這就是出世法。 話頭看得純熟,對外邊...【原文】 汪舟次曰。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過此。常即萬惡淫為首一語思之。 世間惡業無窮。何至以淫為...善護口業,不出惡言,可令我們內心保持清淨無染。口說愛語,可以幫助我們攝化眾生,廣結善緣。一切眾生,皆有我執,...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太虛大師痛感早期佛教改革運動之失敗,並為反擊社會上認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偏見,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對以往重鬼神...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須了解自己的念頭。了解念頭以後,才能夠透過念頭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後...
本地分十七地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本地分十七地】這是《瑜伽師地論》全書五分中的第一分,『本地分』。本地分是《瑜伽師地論》前五十卷的內容,此分廣說瑜伽禪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境、行、果三相攝十七地,這十七地是:一、五識身相應地:此地依前五識立論,建立此地,雖然此地中分別多法,而以前五識為主。二、意地:此地以六、七、八識,同依意根,乃以此立論。三、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尋謂尋求,何謂伺察,或思於心所,或慧心所,於境推求,粗位名尋;於境審察,細位名伺,依有無尋伺,建立三地。六、三摩泗多地:三摩泗多,意為等引,此指殊勝定境,離昏沉掉舉,由平等所引發,故立此等引地。七、非三摩泗多地:與上境相反,即非等引之境。八、有心地。九、無心地:以上二地,就五門立論:一者就地總說門,二者心亂不亂門,三者心生不生門,四者分位建立門,五者真實義門。十、聞所成地:謂從聞所生之解文義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一、思所成慧地:謂從思所生之解法相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二、修所成慧地:謂從修所生之解理事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三、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以上三地,為三乘種性,發心修行所得之果。十六有餘依地:此係以證得有餘涅槃立論。十七、無餘依地:此係以證得無餘依涅槃立論。以上十七地,由境、行、果三相所攝,境攝九地,行攝六地,果攝二地。此論名地論者,取譬喻於所行所依所攝,有類於地。此本地分,詳談法相,五性齊被,而無一法不攝。參閱『瑜伽師地論大綱』。
上篇:本有 | 下篇: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術語)謂以心傳心之灌頂也。又名秘密灌頂。大日經五偈曰:第三以心授,悉離時方。大日疏十五釋之曰:師弟子俱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