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名數)是智度論七十八所說,聲緣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幹慧地,此為外凡之位,與...(一)指三種惡想。又作三惡想、三不善想。即:(一)欲想(梵 kāma-sajjā),起貪慾之想。(二)瞋恚想(梵 vyāpāda...(術語)密教之說從小指至拇指如其次第,以配於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畫題,佛傳畫之一種。為佛陀隨婆羅門學者,於山中修苦行之像。畫像中之佛陀,兩眼下陷,肋骨明晰可見。 p3945...(術語)惡業與煩惱。秘藏寶鑰中曰:業惱株杭。...【養因】 為五因之一。乃長養一切物之原因,即謂地、水、火、風四大種為長養一切物之原因。《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想句義】 p1229 入阿毗達磨論上五頁云:想句義者:謂能假合相名義解。卽於青黃長短等色、螺鼓等聲、沉麝等香、咸...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數施設建立】 p1335 此聲明處六相之五。瑜伽十五卷二十二頁云:云何數施設建立?謂有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數,...亦名:無場大界界形、大界界形、界形 子題:別住、界形五相、界形十七相、長圓別住、四角別住、水波別住、自性別住...(術語)入佛之寶山以信心為手而采寶,故云信手。智度論一曰: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教觀綱宗(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名)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土法門單刀直入、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信願持名,乘托阿彌...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臭皮囊,不久長,人生切莫逞豪強。 為王為宰為民卒,一旦無常夢一場。 勘破了,罷思量,各循造化過時光。 乾坤中有...俗話說,氣大傷身。醫學上認為這很有道理,對女人來說就更是如此。因生氣致病的女性尤為多見,臨床數據顯示,女人常...念佛必須認真念,才能念出工夫來,才有證得一心不亂的希望。如已證得一心不亂,則了生脫死,可操勝券。倘若未能,必...如何在煩惱痛苦迷惑的惑業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脫,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是魔境。你要貪著於它,你就著魔了。看起來你很...從禪的立場來解釋,生命是時間加上空間的活動,在時間的過程之中移動,在空間的範圍之內變化,時間加空間,覺得有個...我只有一個堂哥,比我大不了多少,由於他父母死得早,迫於生計,從小自立。在我們一群和他同齡的孩童背著書包上學的...我們知道,清涼澄觀是將禪宗攝於頓教的,蓮池大師為標禪淨同歸之說,所以也將淨宗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判入頓教。因...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云:...
四緣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四緣】此為小乘佛教阿毗曇師的因緣論。即一切有為法生起所憑藉的四種緣。四緣常與『六因』同時論述,『四緣』系從『果』的產生而考察各種『因』的起源,『六因』則側重說明業報得以產生的條件。阿毗曇師以為:一、因緣,即產生自果的直接內在原因,例如由種子而生芽,種子即是芽之因緣。二、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即心、心所之相續中,由前一剎那讓路而開引後一剎那生起的原因。亦即心、心所於『過去』之前一剎那滅謝,復給予『現在』的後一剎那生起之力用。三、所緣緣,略稱緣緣,指心、心所所攀緣外境,一切外在事物對內心所產生之間接、直接之緣。例如眼識必以一切色為所緣緣,耳識必以一切聲為所緣緣,乃至意識必以過、現、未等一切法為所緣緣。四、增上緣,指上述三緣以外一切有助於或無礙於現象發生之原因條件。大乘之說,則以一、因緣,指一切有為法中能親生自果者,如麥種生麥,稻種生稻。此因緣之體性有二:一為種子,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善、染、無記等一切法;此種子於異時能引生自類之種子(稱為種生種),於同時能生起自類之現行(稱為種生現)。二為現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轉識之現行能熏成本識(即第八識)中之自類種子(稱為現熏種)。二、等無間緣,謂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後念,念念相續,無有間隔,此說與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識宗主張八識之體各自有別,故各自產生前後無間之相續關係;小乘則認為異識之間亦可互相形成等同無間之相續關係。三、所緣緣,凡心、心所之對像成為原因,而令心、心所產生結果之時,心、心所之對像即稱為所緣緣。此又有親所緣緣、疏所緣緣之分。如《成唯識論》卷七所說:『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此乃小乘未談及之深義。四、增上緣,亦如小乘所說,指上記三緣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條件。惟此緣範圍甚為寬廣,如小乘所說之六因,悉得攝入此中。
上篇:四禪八定 | 下篇:四斷 |
【定】 p0806 成唯識論五卷十九頁云:云何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