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經名)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此經與月光童子經共記德護長者經所說月光童子之事。...【雜亂語】 p1411 瑜伽八卷十三頁云:非時而說,前後義趣,不相屬故;名雜亂語。...【易養】 p0826 瑜伽二十五卷十九頁云:云何易養?謂能獨一自得怡養,不待於他,或諸僮僕,或餘人眾。又不追求...(地名)Anupada,城名。佛在此所說法。...【四分三量】 量是認識作用,量果是認識作用的結果。識體四分,亦有量證的作用。例如以尺量布為喻。以尺量布,尺是...即指德望重、見識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積修行之僧。[禪...亦名:說戒請法儀 子題:廣德 資持記釋云:「引緣中,善見,盡往,即是初制;次後兩開,並為止絕世譏,以法兼濟故。...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又...【童籠磨】 大論:秦言樹,是乾闥婆名。...(名數)過現未遷流謂為世,彼此間隔謂為間。有為法之別名也。一切有為法分類為三種:一、五陰世間,又名五眾世間。...(名數)維摩居士依文殊菩薩之問:說三十種之眾生觀:一如見幻師所現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見水中月。三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萬...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摘自《徹悟禪師語錄》) 我們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光明,...
有幾位學生,見了我說道:師父,我們急切地希望學得快些、多學一些。隨後又調皮地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今...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時,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提婆達多,除了為他建築富麗堂皇的精舍、聽信他的讒言外,每天還會供養很多美...
沒有得念佛三昧的眾生,帶業往生的眾生,他臨終感應道交,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臨終現前佛光注照,佛光注照...
《佛說法滅盡經》: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一、對佛教歧視的人 這種人又分二類:一類是有意的,另一類是盲從的。前者是胸存成見,故意誣衊的;後者是人云亦云...
感應的事相、事蹟,可能我們還多多少少會感受到,叫感應之跡。一般感應之跡會談到六種形態的感應。 顯感顯應。這個...
張奶奶老人家舍報了,家屬不同意為她助念,即便是免除助念場所的租金也不行,說這麼多年對得起她了,父母當初也沒這...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清辨梵名 Bhavaviveka、音譯婆毗吠伽,南天竺人,與護法為同一時代人,他曾到中天竺向眾護學習龍樹的空宗理論,著有《大乘掌珍論》二卷(唐玄奘譯),《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唐波羅頗密多羅譯),是當時有名的大乘空宗論師。護法是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著作豐富,弟子眾多(見護法條)。清辨造《掌珍論》後,引起空、有法義之諍。這在當時是一場十分激烈的法義論戰。兩家言論如下:護法造《唯識三十頌釋》,(窺基譯《成唯識論》,即以護法之釋論為主要依據。)主張諸法皆由因緣而生,而將一切諸法分為三性,即:一者遍計所執性,為妄情所現之法,故說為空;二者依他起性,諸法皆因緣而生,故說為有(假有);三者圓成實性,即一切法的本體悉皆真實,故說為有。《成唯識論》卷八稱:『此三性中幾假幾實?遍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為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為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為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清辨造《大乘掌珍論》,主張一切皆空,不僅因緣和合的有為法空,永恆真理的無為法亦空。《掌珍論》卷上有偈曰:『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意思是說,因緣和合的有為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故說為空;而無為法沒有實性,有如『空華』,所以也是空。《成唯識識》卷三,對清辨『一切皆空』的理論提出反駁,論曰:『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為究竟者,依此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彼特違害前所引經,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外道譭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上一段論文的意思是:有些執大乘空宗『一切皆空』為究竟理論者,根據這種錯誤的比量,否定阿賴耶識及一切法的存在,這就違背了唯識宗所依六經十一論的理論,認為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等全屬虛妄。如果說『一切皆空』的理論能夠成立,那世出世間的一切染淨因果就不存在了。同時,那些精勤修行、希望成佛證果的人,豈不像是徵用石女的兒子去打仗、完全落空嗎?總之,以護法為代表人物的大乘有宗以為:作為客觀事物的『外境』是空的,而作為主觀的能認識的『心識』是實有的。而以清辨為代表人物的大乘空宗認為:不僅外境是空,心識也是空的。《成唯識論》卷二曰:『清辨計言,若論世諦,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由此看來,護法是以萬法緣起立法相門,主張因緣所生法為有;清辨是以萬法實相立觀心門,主張畢竟皆空。 關於當時的空有之爭,後世看法不一。法藏的《楞伽玄義》中解釋說,清辨破有,護法破空,雖似相破,實是相成,因為相破的結果,益發彰顯『真空妙有』的佛教至理,此說不無卓見。
上篇:清淨識 | 下篇:眼根 |
謂修行的因具足時,則佛果的功德也就圓滿了。...
申日兒本經
雜亂語
易養
阿耨颰
四分三量
宿德
尼說戒請法儀
妙行
童籠磨
三世間
觀眾生三十相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大藏經】佛遺教經
憶佛念佛,自得心開

知行合一最實際
貪利養的提婆達多

極樂淨土去此不遠

魔化比丘死後投生何處
漫談社會上誤解佛教的人們

佛陀的感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