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術語)天台三相承之一。又名今師相承。即以天台智顗為宗師,而立其次第相承也。摩訶止觀一上所謂:此止觀者,天台...【非真語】 p0712 集異門論十卷六頁云:非真語者:謂所說語,虛妄變異;是名非真語。...禪宗公案名。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意。此語出自無門關第四十六則(大四八·二九八下):「石霜和尚云:『百尺竿頭...【三種增上】 p0182 大毗婆沙論二十一卷九頁云:復次有三種增上。一、自增上。二、世增上。三、法增上。自增上者:...有情之種性共有五種分別,即聲聞乘定性、緣覺乘定性、菩薩乘定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凡於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中...悉檀,梵語 siddhānta,巴利語同。意譯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蠟印印於泥土上,蠟印雖溶解,卻與泥合而成字形,比喻現在之五陰雖滅,卻生「中有」之五陰。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善趣惡趣死生識】 p1147 世親釋四卷二頁云:善趣惡趣死生識者;謂生死趣種種差別。此由前說有支熏習差別種子。無...為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所舉出之十一種聲。又稱十一種聲。即:(一)可意聲,即和適其意之歡樂聲。(二)不可意聲,即違逆...八聖道支所緣境者,謂即此後時四聖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諦如實性為體故。 道支自體者,謂正見、...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生命馳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無法負重太多。人生易逝,不可無端浪費! 禪門話頭,為什麼多這麼問?誰在念佛,坐...居士: 我現在還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觀心的法門。後來我學心理學的時候,發現它跟沙赫特的情緒認知理論有點像。 法師...茲據淨土三經及祖師之釋,略明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 一、住立空中的佛。《觀經》第七觀云: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一心三觀 一心三...如果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中國談論素食,許多中國人可能都會懷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感情,人們似乎很難從容面...四大無我,五蘊皆空。人死了只剩下骨灰,這骨灰是不是他,你不能騙他,因為有鬼的靈性守在那裡,不能移動,動了你就...(一)拜佛的方法與功德 我們佛弟子做事情,能用最少的力量而得到功效最大的,就是念佛、禮佛。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有法師帶居士朝山,順便來與閑談。法師也是同道,日常以淨土與大家結緣,希望同生西方,故談話中自然提及,如今四眾...
法獻(齊上定林寺)[《高僧傳》卷十三]
【歷代名僧辭典】
釋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博通經律志業強捍。善能匡拯眾許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跡。以宋元徽三年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既到于闐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遂于于闐而反。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並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錘鍱像。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見其別記。佛牙本在烏纏國。自烏纏來芮芮。自芮芮來梁土。獻齎牙還京。五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至文宣感夢。方傳道俗。獻律行精純德為物范。琅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等。並投身接足崇其誡訓。獻以永明之中。被敕與長幹玄暢同為僧主。分任南北兩岸。暢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子奉為戒師。獻後被敕三吳使妙簡二眾。暢亦東行重申受戒之法。時暢與獻二僧皆少習律檢不競當世。與武帝共語。每稱名而不坐。後中興僧鐘。於幹和殿見帝。帝問鐘如宜。鐘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尚書王儉。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稱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法未興。不見其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及晉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皆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宋之中朝亦頗令致禮。而尋竟不行。自爾迄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暢獻二僧道業如此。尚自稱名。況復餘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無嫌。自爾沙門皆稱名於帝王。自暢獻始也。暢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獻以建武末年卒。與暢同窆於鐘山之陽。獻弟子僧佑為造碑墓側。丹陽尹吳興沈約制文。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雲。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司即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上篇:法獻(齊南海藏薇山)[《高僧傳》卷十三] | 下篇:僧護(梁剡石城山)[《高僧傳》卷十三] |
【舍無量定】 p0974 法蘊足論六巻八頁云:復有一類、舍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