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名數)唐善導大師之著述,即觀經玄義分一卷,觀經序分義一卷,觀經定善義一卷,觀經散善義一卷(已上謂為四帖之疏...【譬喻】 p1457 如十二分教中說。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瞭。 三解 顯...指北涼曇無讖依據涅槃經所立之半字教及滿字教。曇無讖以此二教分判如來一代之聖教。即:(一)半字教,聲聞藏談理未遍...【處無心定證】 p1020 此阿賴耶識第七證也。瑜伽五十一卷三頁云: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指佛缽。佛陀初成道時,有四天王來,各獻一隻青石缽,佛陀接受後,以神力合為一缽,遂成為四際分明之石缽。佛弟子則...云何假有?幾是假有?為何義故觀假有耶?謂待於名言此餘根境是假有義,一切皆是假有,為舍執著,實有我故,觀察假有...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流派)外道計六宗之一。即摩醯首羅外道也。計世間之不平等,皆自在天所作,一切者皆從自在天生,皆由自在天滅。凡...淨土門於往生之行業中,比較念佛、諸善二行之勝劣,以諸善為劣而廢之,念佛為勝而立之。道綽之安樂集卷下,以「諸善...亦名:羯磨受具對過有四、凡夫感戒具過有四 子題:內凡有四位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對過有無者,善來機勝,以無四...梵名 Kashmīra ?aiva。為印度教濕婆悉檀派(梵 ?aiva-siddhānta)之一派。迦濕彌羅地方敬仰阿笈摩(梵 āgama)聖...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所謂「欲樂」,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暫的快樂感受。然而,欲樂也有層次之分,例如,人間的欲樂和天上的欲樂不一樣;...青年朋友乍入職場,年紀輕沒有經過磨煉,比較缺乏耐心和毅力,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想要逃避,有這種反應其...
在我們的菩薩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對菩提心最大傷害的煩惱,就是嗔心! 《菩薩戒》裡面說:一個菩薩貪吃、貪睡...有一個極其貧窮的人,他住的是破草屋,穿的是破衣服,冬不防寒,夏不遮羞,以乞討為生,日子過得很艱苦。 但這個窮...問: 為什麼念佛時頭很憋很漲,越精進越難受,而且近來出現各種很不好的念頭,是不是有附體,怎麼解決? 大安法師答...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皆大羅剎。---《楞嚴經》 就是你吃肉吃久了,酒肉穿腸過...傳統西醫認為:精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核酸、葡萄糖、水,還包含包含了aboutonia、抗壞血酸(維他命c)、鈣、氯、膽...
如明日月瓔珞珠者,日消罪霧,月照夜幽,珠療貧窮,律儀義也。日長善法,月得清涼,珠富法財,攝善義也。日月麗天,...
法泰(陳揚都金陵)[《續高僧傳》卷一]
【歷代名僧辭典】
釋法泰。不知何人。學達釋宗跨轢淮海。住楊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並義聲高邈宗匠當時。有天竺沙門真諦。挾道孤游遠化東鄙。會虜冠勍殄。僑寓流離一十餘年。全無陳譯。將旋舊國。途出嶺南。為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因欲傳授。周訪義侶。擬閱新文。泰遂與宗愷等。不憚艱辛。遠尋三藏。於廣州制旨寺。筆受文義。垂二十年。前後所出五十餘部。並述義記。皆此土所無者。泰雖博通教旨。偏重行猷。至於律儀所及。性無違越。諦又與泰譯明瞭論。釋律二十二大義。並疏五卷。勒於座右遵奉行之。至陳太建三年。泰還建業。並齎新翻經論創開義旨。驚異當時。其諸部中。有攝大乘俱舍論。文詞該富理義凝玄。思越恆情尟能其趣。先是梁武宗崇大論。兼玩成實。學人聲望從風歸靡。陳武好異前朝。廣流大品。尤敦三論。故泰雖屢演。道俗無受。使夫法座絕嗣閴爾無聞。會彭城沙門靜嵩。避地金陵。學聲早被獨拔千載。希斯正理。晝談恆講夜請新宗。因循荏苒乃經涼燠。泰振發玄門明衷弘詣。核其疑義每湊玄極。皆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出嵩傳。泰博諮真諦。傳業嵩公。知我者希。浮諺斯及。不測其終。智愷。俗姓曹氏。住楊都寺。初與法泰等前後異發。同往嶺表奉祈真諦。愷素積道風詞力殷贍。乃對翻攝論。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並了。都合二十五卷。後更對翻俱舍論。十月便了。文疏合數八十三卷。諦雲。吾早值子。綴緝經論絓是前翻。不應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吾無恨矣。愷後延諦。還廣州顯明寺。住本房中。請諦重講俱舍。才得一遍。至陳光大中。僧宗法准慧忍等。度嶺就諦求學。以未聞攝論。更為講之。起四月初。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明年宗等又請愷。於智能寺講俱舍論。成名學士七十餘人。同欽諮謁。講至業品疏第九卷。文猶未盡。以八月二十日遘疾。自省不救。索紙題詩曰。千秋本難滿。三時理易傾。石火無恆焰。電光非久明。遺文空滿笥。徒然昧後生。泉路方幽噎。寒隴向淒清。一朝隨露盡。唯有夜松聲。因放筆。與諸名德握手語別。端坐儼思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一。即光大二年也。葬於廣州西陰寺南崗。自餘論文。真諦續講。至惑品第三卷。因爾乖豫。便廢法事。明年肇春三藏又化。諦有菩薩戒弟子曹毗者。愷之叔子。明敏深沉雅有遠度。少攜至南受學攝論。諮承諸部皆著功績。太建三年。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續講攝論。成學名僧五十餘人。晚住江都綜習前業。常於白塔等寺開演諸論。冠屨裙襦服同賢士。登座談吐每發深致。席端學士並是名賓。禪定僧榮日嚴法侃等皆資其學。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敫者。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並往北土沙門法明。聽金剛般若論。又往希堅二德。聽婆沙中論。皆洞涉精至研核宗旨。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方始離之。餘例准此。及翻攝論。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不獲專習。後翻俱舍方預其席。及愷講此論。敫與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及愷之雲亡。諦撫膺哀慟。遂來法准房中。率尼響敫等十有二人。共傳香火。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皆共奉旨仰無墜失。至三藏崩後。法侶雕散宗嗣將虧。太建九年。敫相續敷弘。最多聯類。同聽諦席。未有高者。太建十一年二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滅法。避地歸陳。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論。敫曾講斯經。欣其本習伏膺請求。便為開說。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後返豫章鶴嶺山。敫又與璣法師隨從。因復為說第三分。具得十海十道。及進餘文。哿因遘疾不任傳授。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窮論旨。以十四年至於建業。所尋不值。乃遇棲玄寺曉禪師。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後分。文兼論意而不整足。便還故寺。常講新文十三章義。近二十遍。開皇十二年。王仲宣起逆。焚燒州境及敫寺房。文疏並盡。其年授敫。令任廣循二州僧任。經五載廢闕法事。後解僧任方於本州道場寺。偏講攝論十有餘遍。坐中達解二十五人。璣山瞰等並堪領匠。仁壽元年。遘疾終於本寺。敫撰諦之翻譯歷。始末指訂。並卷部時節人世詳備。廣有成敘。道尼住本九江。尋宗諦旨。興講攝論騰譽京師。開皇十年下敕追入。既達雍輦開悟弘多。自是南中無復講主。雖云敷說蓋無取矣。
上篇:拘那羅陀(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一] | 下篇:那連提黎耶舍(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二] |
【右脅而臥重累其足】 p0528 瑜伽二十四卷五頁云:問:以何因緣,右脅而臥?答:與師子王法相似故。問:何法相似?...
九帖
譬喻
曇讖二教
處無心定證
石缽
假有
悉地
自在等因宗
二行廢立
受具戒法對過有無
迦濕彌羅濕婆派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聖嚴法師: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把工作當成磨練

【推薦】嗔心會傷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貧窮人知因果
念佛時頭很憋很漲,該怎麼解決

食肉有什麼過失
彭鑫博士:認為SY無害於健康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