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非有法語】 p0714 瑜伽八卷十三頁云: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又作沙張、沙鑼、[金*沙]鑼、銅鼓、響銅。系為直徑約六公分乃至三十餘公分,厚度約零點三公分,深度約三公分乃至十...【三重等持】 p0188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八頁云:契經復說三重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云何...禪林用語。此乃表裡互用而相對稱之二語。官不容針,原謂於公而言,必得森嚴整肅,即連細針一般之差錯,亦絲毫不予寬...指梁、唐、宋、明等四朝所譔之高僧傳。南朝梁高僧傳,係慧皎所譔,凡十四卷。唐續高僧傳,為道宣所譔,凡三十卷。大...隋代僧。生卒年不詳。瀛州(河北)人,俗姓史。師事少林寺之慧遠(523~592),研讀十地經論,於涅槃經有特殊之見地...(地名)又作祇洹,祇桓。祇園為祇樹園,祇陀園,祇樹給孤獨園之略。洹桓二字,經論互用。或云梵語,或云漢語。桓者...1、十二部經之一。 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眼等觸】 p0998 界身足論上六頁云:眼觸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故觸。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冊。乃註釋龍樹十二門論之佳作,言簡意賅,先立玄談十門,後以細科釋論文。...謂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無上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無上諸善法故。又佛世尊。圓滿修習身戒心慧。成就...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以佛教的立場而言,「解脫樂」才是究竟的快樂,而追求解脫樂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薩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薩道看得...有句話說:「畢業即失業」,就業問題經常是社會新鮮人最大的困擾。在美國,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會向政府貸款繼...
我們在研究菩薩戒法的時候,你一定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它表層的規範,第二個是它深層的精神。 預記末法: 【我...吃魚比吃肉安全嗎? 竇文濤: 《鏘鏘三人行》,廣美,今天給你介紹一位你們的同鄉,周永杉先生,來自台灣的至善教育...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問: 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受持讀誦經典與一心稱名的關係? 大安法...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說伏業往生? 淨界法師答: 帶業往生就是說,臨終的時候你不...
如來的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而不為餘者所摧故,如同金剛能摧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 知處非處業異熟,種種根機種種...
拘那羅陀(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一]
【歷代名僧辭典】
拘那羅陀。陳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譯雲真諦。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天竺優禪尼國人焉。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信道知名。遠涉艱關無憚夷險。歷游諸國。隨機利見。梁武皇帝。德加四域盛唱三寶。大同中。敕直後張泛等。送扶南獻使返國。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等。真諦遠聞行化儀軌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民品。彼國乃屈真諦並齎經論。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沿路所經。乃停兩載。以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屆京邑。武皇面申頂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諦欲傳翻經教不羨秦時。更出新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法為時崩不果宣述。乃步入東土。又往富春令陸元哲。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側附通傳。至天保三年。為侯景請。還在台供養。於斯時也。兵饑相接。法幾頹焉。會元帝啟祚承聖清夷。乃止於金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年二月。還返豫章。又往新吳始興。後隋蕭太保。度嶺至於南康。並隨方翻譯。棲遑靡托。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還返豫章。又止臨川晉安諸郡。真諦雖傳經論。道缺情離本意不申。更觀機壤。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國。道俗虔請結誓留之。不免物議遂停南越。便與前梁舊齒。重複所翻。其有文旨乖競者。皆鎔冶成范始末倫通。至文帝天嘉四年。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並建業標領。欽聞新教。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諦欣其來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首尾兩載覆疏宗旨。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裝大舶欲返西國。學徒追逐相續留連。太守王方奢。述眾元情重申邀請。諦又且修人事。權止海隅。伺旅束裝未思安堵。至三年九月。發自梁安泛舶西引。業風賦命飄還廣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歐陽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請翻新文。諦顧此業緣。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後穆公薨沒。世子紇重為檀越。開傳經論。時又許焉。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嘗居別所四絕水洲。紇往造之。嶺峻濤湧未敢凌犯。諦乃鋪舒坐具。在於水上加坐其內如乘舟焉。浮波達岸。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依常敷置。有時或以荷葉。搨水乘之而度。如斯神異其例甚眾。至光太二年六月。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時智愷正講俱舍。聞告馳往。道俗奔赴相繼山川。刺史又遣使人。伺衛防遏。躬自稽顙致留三日。方紆本情。因爾迎還止於王園寺。時宗愷諸僧。欲延還建業。會楊輦碩望。恐奪時榮乃奏曰。嶺表所譯眾部。多明無塵唯識。言乖治術有蔽國風。不隸諸華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以太建元年遘疾。少時遺訣。嚴正勖示因果。書傳累紙。其文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時年七十有一。明日於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經論還返匡山。自諦來東夏。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討尋教旨者。通覽所譯。則彼此相發綺繢輔顯。故隨處翻傳親註疏解。依心勝相。後疏並是僧宗所陳。躬對本師重為釋旨。增減或異大義無虧。宗公別著行狀。廣行於世。且諦之梁時逢喪亂。感竭運終道津靜濟。流離弘化隨方卷行。至於部帙或分譯人時別。今總歷二代共通數之。故始梁武之末。至陳宣即位。凡二十三載。所出經論記傳。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華飾盛顯隋唐。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典錄。餘有未譯梵本書並多羅樹葉。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陳紙翻之。則列二萬餘卷。今見譯訖。止是數甲之文。並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是知法寶弘博。定在中天。識量玼瑣。誠歸東夏。何以明之。見譯藏經減三千卷。生便棄擲習學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諦傳度攝論。宗愷歸心。窮括教源銓題義旨。遊心既久懷敞相承。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一日氣屬嚴冬。衣服單疏。忍噤通霄門人側席。愷等終夜靜立奉侍。諮詢言久情喧有時眠寐。愷密以衣被覆之。諦潛覺知。便曳之於地。其節儉知足如此。愷如先奉侍。逾久逾親。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衝口者三。愷問其故。答曰。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但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耳。愷聞之如噎。良久聲淚俱發。跪而啟曰。大法絕塵遠通赤縣。群生無感可遂埋耶。諦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國。非近非遠。吾等沒後當盛弘之。但不睹其興。以為太息耳。即驗往隔。今統敷揚有宗。傳者以為神用不同。妄生異執。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時有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陳言高空。游化東魏。生知俊朗體悟幽微。專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譯僧伽吒經等三部七卷。以魏元象年中。於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魏禪。蕃客任情。那請還鄉。事流博觀。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既達彼國仍被留住。因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有敕令那總監外國往還使命。至太清二年。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齎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期請乞願弘通。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用為希遇。屬侯景作亂。未暇翻傳。攜負東西諷持供養。至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江州興業寺譯之。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覆疏陶練勘閱俱了。江州刺史黃法[奭*毛]為檀越。僧正釋惠恭等監掌。具經後序。那後不知所終。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陳言善吉。於揚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大乘寶雲經八卷。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少有差耳。並見隋代三寶錄。
上篇:菩提流支(魏南台永寧寺北天竺沙門)[《續高僧傳》卷一] | 下篇:法泰(陳揚都金陵)[《續高僧傳》卷一] |
【得有四種所得法則有六種】 p0997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十八卷四頁云:然得、總有四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後,...
非有法語
胡銅器
三重等持
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四朝高僧傳
辯相
祇園
授記
眼等觸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薄伽梵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聖嚴法師:不為任何目的而奉獻
隨順因緣的求職觀

一犯到這兩大禁忌,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鏘鏘三人行之肉食還是素食

稱佛名號相應為要
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