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為眾生蒙受如來十恩之一。如來憫念眾生愚癡,不思出離生死輪迴,致使長劫不盡,故運平等大慈心,隨逐救濟,令之離苦...復次如是集諦總有四種行相,所謂因相、集相、生相、緣相。因相云何?謂能引發後有習氣因,是名因相,由業煩惱是能引...梵名 Sajghabhūti。意譯眾現。東晉譯經僧。北印度罽賓國人。備習三藏,博覽眾典,精通禪數之經,又諷誦阿毗曇毗婆...東晉末劉宋時代僧。生卒年不詳。關中(陝西)人。號白足和尚。出家後,常顯神通。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末年,攜...(雜語)Asaṁkhya,舊稱阿僧祇。譯曰無數。或作無央數。印度數目名。智度論曰: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新稱阿僧企...【趣無所有處行】 p1327 瑜伽九十七卷十九頁云: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地,深厭壞已;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第...(術語)一實之觀法也。寶積經百十二曰: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術語)南山舊律謂五月十六日已後之三月,義淨新律謂六月十六日已後之三月。...梵名 Uttara-?aila。音譯作郁多羅施羅。又作上施羅。意譯作北山部。據四分律開宗記卷一本載(卍續六六·三四五下)...禪林用語。謂弟子之智見超越師家之時,方具備授予師法之資格。禪林中,師家接引弟子時,如弟子之見解、智慧不凡,頗...南山四分律宗所說。四分律之本位雖為小乘,然有一分通於大乘。求其義於本律,凡有五處。以此五處之義,知分通於大乘...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聖八關...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當知食以節度,受而...現在太多學佛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包括年輕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讀課本、經書和思想。結果他們除了學會少許的知...那麼在十方如來一念的清淨涅槃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麼樣呢?他是憐念眾生,他經常的去憫念一切的凡夫眾生,那種情...一天,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來到阿耨泉水邊,除了阿難以外,其他人都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羅漢。這時,佛陀向舍利弗說:...一、五色封章一筆勾 【原文】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時間過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禪夏令營,今天就要結束了。在這七天當中,各位法師、居士給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淺出...問: 怎樣判斷自己是真信還是假信? 大安法師答: 其實淨土的真信,它不容易啊。佛再三強調這是難信之法,甚至是一...很多人對殺生的內涵不能正確理解,或是認為,牛馬豬羊這些動物生來就是給人吃的,所以吃這些根本是天經地義,沒有任...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退出,誰也不知道;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財產,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
慧滿(唐京師普光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二]
【歷代名僧辭典】
釋慧滿。姓梁氏。雍州長安人也。父粲歷仕隋唐為海疊諸州刺史。滿生年素潔履正標宗。慈濟含育殆非修學。世俗餚膳見便寒悚。僧儀道具睹即欣仰。年甫七歲即樂出家。二親素奉佛宗不違其志。父臨海州有敕聽度。便蒙剃髮。隨父還京住大興善。為仙法師弟子。仙名望京邑識悟有從。既道俗洽聞。故父親付囑。後攜住仁壽宮之三善寺。及大業之始。又住大禪定焉。進戒奉業於智首律師。明慎威儀學門推揖。思擇理味以達曙為恆。而勤於政事樂行勸勉。每值立界施。則唱白科舉。身先眾侶諮考疑議。至於受戒緣集難遮多少。教授獨斷成不眇然。滿乃預令識相。提撕抵掌。致有臨機忘逸往往征正。時共重其詳審敬其成進也。游講四方不拘世累。貞觀三年。嘗於鄜城魏兵曹家別院。講羯磨法。所居草室忽為火燒。風焰俱盛。將延西及。滿索水潠之。因即風回火滅得無燒爇。斯戒德之威。頗難登繼。至七年。令造新寺。通選大德。以滿行績前聞。引之令住。其年奉敕令任弘濟寺上座。專弘律訓獎導僧徒。丞有成規旁流他寺。有集仙寺尼。素無慧解妄有師習。鑄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養。並廣召黃巾在堂慶度。滿與諸僧同預齋集。既屬此事。公呵止之。連告大德顯行擯罰。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用誡餘習。昔周趙王治蜀。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薩俠侍。僧以事聞。王乃判曰。菩薩已成不可壞。天尊宜進一階官乃迎於寺中。改同佛相。例相似也。又尼慧尚者。僥倖一時宮禁還往。會高祖升遐離宮京置。乃以尚之住寺擬設皇靈。尚即取僧寺為尼所住。事違正敕莫敢致詞。滿遂構集京室三綱大德等二百餘人。行於擯黜雲。自佛法流世。未有尼眾倚官勢力奪僧寺者。既是非法宜出眾外。不預四眾還往及諸法事。若有與尚眾言論者。亦同此罰。制令既行是非自顯。慧尚不勝其責。連訴東宮並諸朝宰。有令遣詹事杜正倫解其擯事。僧眾既集多從情議。滿曰。殿下住持正法。慧滿據法情理。今則違理附情。此則規模一亂。擯本治罪。罪仍未悛。據此而詳未敢聞旨。便捉坐具逡巡而退。時眾懼加威權。便同解擯。滿聞之嘆曰。餘伴既少難可重治。且不同解。示知乖相耳。尚後謝過。滿終不顧。及駕巡東部。下敕李眾在前。滿集京僧二百人詣闕陳諫。各脫袈裟置於頂上。擬調達之行五法。舉朝目矚不敢通表。乃至關首重敕方回。常安弘濟集徒講說。成匠晚秀有鄰聲釆。又願生安養。浴僧為業。學安公之芳緒也煢煢惻惻兢兢自厲。以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知當後世。敕出什物並屬三寶。正坐繩床自加其膝。召諸寺眾人各執別。氣從下上漸至於心。言晤答對初無昏昧。暖氣至口奄爾而終。春秋五十有四。焚於終南龍池寺側。餘骸並化惟舌不灰。更足薪火經於累宿。色逾鮮赤。遂瘞於山隅。京師淨住寺惠昂。為之銘頌。見於別集。制四分律疏二十卷。講四十餘遍。
上篇:慧蕭(唐蒲州仁壽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二] | 下篇:慧進(唐箕山沙門)[《續高僧傳》卷二十二] |
印度人,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陽,在白馬寺中,譯出無量壽經。據說他的學識很廣博,但在中國的譯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