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為法華經卷六第十八品之名稱。內容闡揚佛陀滅度後,聞法華經而隨喜者,其功德廣大。略稱隨喜品。 p6352...(術語)謂心之發動也。大日經疏七曰: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說真言道。文句七曰:事似先迷,...云何惛沉睡眠蓋?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憕瞢憒悶。總名惛沈。染污心品。...梵名 Sajgharaksa。又作僧伽羅叉。意譯眾護。須賴國人。早年出家學道,游化諸邦,至印度西北健馱邏國,為甄陀罽貳王...隋代僧。生卒年不詳。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弟子。又稱曇琳、法林。因其臂為盜賊所斷,故人稱「無臂林」。自北魏元象...【論莊嚴】 p1329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云:論莊嚴者:略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術語)一實之妙體,絕待不二而離諸虛妄之相,是曰一實無相。無方圓之相,如水之妙體。此即諸法之實相也。無量義經...(雜語)晝夜六時之一。夜間區分初中後三時,此為其後分故有此稱。即寅刻,近日出之時也。佛遺教經曰:初夜後夜,亦...指在北方聚成斗(杓)形之七星。略稱北斗。即離北極約三十度距離之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比喻十六知見、六十二見等諸種邪見,猶如網羅,束縛吾人之身。八十華嚴卷三十七(大一○·一九三下):「所謂業為田...五種葬法。指土葬、火葬、水葬、野葬(置死尸於山野)、林葬。其中,或稱林葬為野葬;或視林葬為棄葬,即將死尸棄置...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佛陀住止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邊有一汪污泥不淨的水塘,盡是糞便、屎尿等污穢物充斥,因為國中人民將穢物及鄙棄...《楞嚴經》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問: 如何念佛才能培養出內心真正的定力? 慧律法師答: 念佛必須實相念佛。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在念佛的當下,了...問: 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能以通途法門的法理解釋,那麼淨土法門能解釋通途法門嗎?請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大安...問: 看黃色、色 情影片、閱覽不良網站算不算犯戒? 了幻法師答: 佛教戒律對此雖無規定,但仍屬被禁止的行為,因為...八風中的譏、毀、衰、苦本身就是煩惱,我們想大家比我還要清楚。所以,這裡就不再重複,我們看看八風中大家都認為是...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你說你沒有時間,你寧可念少一點,但是你要攝心專注,每一...死亡是任何人都繞不過去的,從出生之日起,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死亡,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而無法迴避的事情。在生...
慧旻(唐蘇州通玄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二]
【歷代名僧辭典】
釋慧旻。字玄素。河東人。志用方直操行不群。仁愛泛洽稟自天性。道振三吳名流七澤。情好幽居多處岩壑。九歲出家。勤精潔業誦法華經。期月便度。十五聽法迴向寺新羅光法師成論。率先問對秀逸玄賓。命覆幽宗耆宿同悅。年十七赴請還鄉。海鹽之光興寺講法華經。聽眾雲翔咸陳嘉瑞。異香彈指屢結空中。受具之後。從竹園寺志律師稟承十誦。文理精通傍訊諸部。志公將漸學徒用委。喪事雲畢。東入會稽。至剡禮石佛。天台游講肆。數年還吳止通玄寺。結徒厲業一十七年。不出寺門無窮別請。元始要終布衣蔬食。慶吊既絕談謔斯亡。屬隋末崩離吳中饑饉道俗逃難避地東西。乃守死不移禪誦無輟。鳥集無擾獸群不亂。蘇州總管聞嗣安。迎請出山固辭不往。重使再請不獲而赴。時刺史李廉薛通王榮等。深相器重永崇供覲。而懷志棲隱終日慼慼。聞公通鑒不可奪也。乃送入華亭谷幹山。立寺行道數年。地惟下濕蚊虻甚多。恐致損傷將事移止。大唐開化法事廣流。更入海虞山隱居二十餘載。遠方請業常百餘人。地宜梓樹勸勵裁植數十萬株。通給將來三寶功德。中年別於南澗止一草庵。兩兔一彪相親同止。內外盤遊無相凌惱。至於禽獸神祇請受歸戒。敘其事績未可具也。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遣書降使頻請不赴。貞觀十九年。刺史江王。因國度人行道之次。請令出山。王欲受戒施衣傳諸香供。並固讓諸德不授不納。辭退山泉逍遙自玩。凡講經律菩薩戒成實論數各有差。古律舊疏有漏失者。皆刪正而通暢焉。著十誦私記十三卷。僧尼行事二卷。尼眾羯磨兩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卷。受業學士傳化者二十餘人。以貞觀末年八月十一日旦。終於所遁。春秋七十有七。未終三日異香滿寺。舉眾怪問。曰吾後日當去矣。生死人之常也。寄世本若行雲慎無哭泣。各念無常早求自度。喪事殯葬律有恆儀。碑誌飾詞一不須作。能依此訣吾何言哉。斯固臨終不撓。可謂堅貞者矣。
上篇:道亮(唐并州義興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二] | 下篇:道胄(京師延興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九] |
華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九識中之第九識,亦即佛的清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