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術語)五種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學法灌頂也。靈妙疏下曰:阿闍梨灌頂者,行傳法阿闍梨灌頂也,如律中受具足戒。持...【恆悲愍】 p0883 瑜伽八十二卷十六頁云:恆悲愍者:能拔眾生無量諸惡不善法故。...亦名:覆屋過三節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波逸提)覆屋過限戒二十。凡物有限,事成為要。貪不知量,重覆不...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間,無漏心任運,諸煩惱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進,所以又叫做剎那增進位。...(真言)又曰五字咒,五字陀羅尼等,阿羅婆遮那之五字也。...指菩薩之四種性質。據佛本行集經卷一載,即:(一)自性行,謂菩薩之自性本來賢良,具足十善,孝順父母,信敬沙門及婆...(動物)揭路荼鳥之異名。譯曰妙翅,舊譯金翅鳥。俱舍光記八曰:或云蘇缽剌尼,此雲妙翅,翅殊妙也,舊云金翅鳥,非...【於此世罪深見怖畏】 p0752 瑜伽九十五卷二十一頁云:善能造作自他義利。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四種還淨罪聚】 p0452 瑜伽九十九卷二頁云:復有四種還淨罪聚。何等為四?謂除他勝,所餘罪聚,皆可還淨。故有四...【二無心定同異】 p0038 俱舍論五卷六頁云:雖已說二定有多同異相;而於其中,復有同異。頌曰:二定依欲色,滅...(雜語)非想天在三界之頂上,為果報最勝之處。外道以為究竟之涅槃。...佛說月光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佛說法滅盡經 僧祐錄中失譯經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 無央數...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業力的形成是由心念決定的。心念是邪惡的,不管做什麼就是惡業;心念是善良的,即便訶責你的兒子,它也是善業。 考...大乘佛法成就清淨之後,他要產生願力,這個就是修假觀。 前面的空觀是在破假相的執取,假觀它又創造一個假相,菩薩...現代社會由於物質文明過度蓬勃、結構變化太快,造成人類價值觀念混淆,以致於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需要,什麼是貪求的...往昔,佛陀行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生病之人,若做了五件事,將導致長期臥病在床,無...從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不覺天色將晚,急忙收拾,直奔歸路。 不久天下大雨,樵夫迷失了道路;在萬分焦急中,...佛教的信徒,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出家與在家的分別,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學佛的組織,叫居士林。這兩種...一、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金陵全椒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大師...信願不真切具體表現在有五個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敷衍了事。就是好像自己也有功課也念佛,但是生死心不切,心...
圓通(齊鄴下大莊嚴寺)[《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歷代名僧辭典】
釋圓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泛愛通博以溫敏見稱。住鄴都大莊嚴寺。研諷涅槃。文旨詳核。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下。有一客僧。形服疏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諸寺中。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熏勃。皆惡之無敢停者。通觀其量識宏遠。深異其度。乃延之房中。雖有穢污初無輕憚。日積情款。薄通其意。問何所學。答曰。涅槃通以素業相沿。宛然若舊。乃以經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並敘而談之。客僧亦同其所引更為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致。通欣於道合。更倍由來。經理湯藥曉夕相守。曾於夜中持春酒一盞雲。客人寄患服此為佳。客遂嚬眉飲之。一咽便止。夏了病癒。便辭通去。通曰。今授衣將逼。官寺例得衣賜。可待三五日間。當贈一襲寒服。客雲。藉亂不少。何容更煩。通固留之。作衣遺已。臨別執通手誡曰。修道不欺暗室。法師前以酒見及。恐傷來意。非正理也。從今已往此事宜斷。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繞澗驛東。有一小谷。東即竹林寺。有緣之次念相訪也。通敬謝前誡。當必往展。於是而別。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減莊嚴。定國興聖總持等官寺。百餘僧為一番。通時爾夏預居石窟。意訪竹林。乃大集客主。問寺所在。眾皆大笑誡通。勿傳此妖言。竹林竟無適莫。乃流俗之恆傳耳。通惟客僧見投。非常款遇言及斯事。計非虛指。眾亦異焉。乃各齎香花與通俱行。至寺北五里小谷。東出劣通人徑。行可五里升於山阜。見一老公。手巾襪額布褌短褐。執[鐝-(目*目)+賏]開荒二十餘畝。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何處道人不依徑路。僧雲。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怒曰。去年官寺放馬啖我生苗。我兒遮護被打幾死。今復將此面目來耶。曳[鐝-(目*目)+賏]來逐。群僧十餘望谷馳走。獨不逐通。語通曰。是爾幹健不返。放使入山餧虎。通即東出數里。值一曲澗淺而森茂。尋澗又東。但聞南嶺上有諷詠之聲。通問竹林所在。應聲答曰。從何處來。豈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矣。遂披林逾險就通。略敘離闊喜滿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心性動止多不稱具瞻。雖然已能降重。終須到寺。相進數里。忽見雙闕高門長廊復院。修竹幹雲青松蔽日。門外黑漆。槽長百餘尺。凡有十行。皆鋪首啣環。金銅綺飾貯以粟豆。旁有馬跡而掃灑清淨。乃立通門左告雲。須前諮大和上。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和上坐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上年可九十許。眉面峰秀狀類梵僧。憑案理文書旁有過事者。通禮謁卻立。和上命曰。既住官寺。厚供難舍。何能自屈。此寺誠無可觀。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將通巡房禮訊。見兩房僧各坐寶帳。交絡眾飾映奪日光。語引僧雲。彼是何人。輒敢來入。振手遣去。僧有慚色。顧謂通曰。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將入室。具敘昔緣。並設中食。食如鄴中常味。食後引觀圖像莊嚴園池台閣。周遊歷覽不可得遍。通因自陳曰。儻得廁跡風塵常供掃灑。生願畢矣。僧曰。相逢即以為意。但須諮和上。未知果不。夜與通宿。曉為諮白。和上曰。甚知來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請為報不淺。依如僧法。不得兩處生名。今且還去。除官名訖來必兼容。勿以為恨。即遣送出至馬槽側。顧慕流淚。自傷罪重不蒙留住。執僧手別。西行百步。回望猶見門闕儼然。步步返望更行數里許。欻見峰[山/咢]巉岩。非復寺宇。悵望尋路。行達開荒之地。了無蹤緒。但有榛木耳。識者評雲。前者舉[鐝-(目*目)+賏]驅僧。假為神怪。令通獨進。示現有緣耳。言大和上者。將不是賓頭盧耶。入大乘論。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散在諸山渚中。又於餘經亦說。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於佛前取籌住壽於世。並在三方諸山海中。守護正法。今石窟寺僧。每聞異鐘唄響洞發山林。故知神宮仙寺不無其實。餘往相部尋鼓山焉。在故鄴之西北也。望見橫石狀若鼓形。俗諺雲。石鼓若鳴。則方隅不靜。隋末屢聞其聲。四海沸騰。斯固非妄。左思魏都雲。神鉦迢遞於高巒。靈響時警於四表是也。自神武遷鄴之後。因山上下並建伽藍。或樵采陵夷工匠窮鑿。神人厭其喧擾。捐舍者多。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跡。而傳說竹林。往往殊異。良由業有精浮。故感見多矣。近有從鼓山東面而上。遙見山巔大道。列樹青松。尋路達宮。綺華難紀。珍木美女相次歡娛。問其丈夫。皆云適往少室逼暮當還。更進數里。並是竹林。尋徑西行乃得其寺。眾僧見客。歡遇承迎供給食飲指其歸路。乃從山西北下。去武安縣不過十數里也。暨周武平齊。例無別服。鄴東夏坊有給事郭彌者。謝病歸家養素閭巷。洽聞內外慈濟在懷。先廢老僧悉通收養。宅居讀誦。忽聞有扣門者。令婢看之。見一沙門執錫擎缽。雲貧道住鼓山竹林寺。逼時乞食。彌近門聲接。乃遙應曰。眾僧但言乞食。何須詐聖。身自往觀四尋不見。方知非常人也。悔以輕肆其口故致聖者潛焉。近武德初年。介山抱腹岩有沙門慧休者。高潔僧也。獨靜修禪。忽見神僧三人在佛堂側。休怪之謂尋山僧也。入房取坐具。將往禮謁。及後往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大者在後乘虛。冉冉南趣高嶺。白雲北迎[雨/(電-雨+大)]藹不見。後經少時又見一僧東趣岩壁。休追作禮。遂入石中。此岩數有鐘鳴。依時而扣。雖蒙聲相不及言令。斯亦感見參差不可一準。大略為言。岩穴靈異要惟虛靜。必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上篇:道豐(齊相州鼓山)[《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 下篇:慧寶(齊太原沙門)[《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
(術語)台家所說三種觀法之一。如觀王舍城為心王觀萬二千為人十二處之千如,一一事相入心而悟解為真理的,謂之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