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術語)指方者指定西方也,立相者建立彌陀之相好也。是為觀經一部之說相。聖道門之諸家以之為對於一往劣機之方便說...【苦因緣】 p0841 瑜伽九十三卷十一頁云:此內身苦依,及攝受苦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不犯者,若有事往;若被請去,勢力將去;若先前行,軍在後至,便下道避;若水陸道斷,惡獸...(術語)謂絕對不二之一乘法。成佛之道雖多而結局唯歸入於一道路者也。謂其終局成佛之一道。...諸佛菩薩的身體,有法身和生身兩種,他們所證得的理體叫做法身,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名數)又曰五頂輪王。自釋迦如來頂上現出之五體如來也。...翻譯名義集卷二列舉出五位博通論藏,又擅長論議之論師,合稱為五論師。即:(一)阿濕縛窶沙論師,即馬鳴論師。相傳馬...(經名)妙莊嚴王本事品之略名。出於法華經第八卷。記妙莊嚴王夫人淨德,使其二子淨藏淨眼勸父王詣佛所聽聞法華經之...【法語】 p0755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云: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如法事;是名法語。...【四釋種拒軍處】 p0455 西域記六卷十頁云:誅釋西南,有四小窣堵波。四釋種拒軍處。初勝軍王嗣位也,求婚釋種。釋...【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 p0043 成唯識論九卷十一頁云: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一、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你可能驀然發現,這幾年這麼多親朋好友走了,是因為一個人類還沒辦法對付的東西,癌症。走的人跟我們的感情有某種聯...歸命,如波羅蜜例,倒語法也。歸義有二:一者歸投義,言世人至重者身命,舉身命而歸依,誠敬之至,無二心也。二者歸...民間常說的牛頭和馬面,一般都知道是地府中的兩位官差,其實牛頭馬面來自佛教經典,的確在地獄中擔任要職,他們具體...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護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墜宴安鴆毒坑,策其志毋循將就,苟且塗轍,汰奢窒慾,積行存誠...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念的相狀,不是說你眼睛不要看,不是這個意思,你只能夠看第一...有好幾次,見蝙蝠掉在地上,怎麼也飛不起來。 蝙蝠是十分靈巧的飛行動物,為什麼落到地上後就飛不起來呢? 一天,母...《法苑珠林》上記載:隋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一位高僧,法號叫普安,因為他是一位聖僧,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須受得勤勞,甘得淡薄,耐得歲寒,守得貧苦,當得重務,忘得名利,棄得恩愛,持得戒律,做得工...
法進(益州長陽山)[《續高僧傳》卷三十五]
【歷代名僧辭典】
釋法進。蜀中新繁人。在俗精進不啖辛腥。在田農作。以鏵刃為鐘磬。步影而齋。有送食晚。便飲水而已。所犁田地不損蟲蟻。一時空中聲曰。進闍梨。出家時到。如是四五聲。閤家同聞。進因詣洛口山出家。行頭陀不居寺舍。時隋蜀王秀。聞名知難邀請。遣參軍郁九閭長卿往。便將左右十人。辭王曰。承有道德。如請不來當申俗法。王曰。不須威逼。但以理延。明當達此。長卿出郭門。顧曰。今日將爾輩往兜率天請彌勒佛亦望得。何況山中道人有何不來。初至吉陽山下。日暮見虎道蹲。命人射之。馬皆退走。欲投村恐違王命。俄見一僧負幞上山。長卿命住為伴。餘從並留。步至寺所。召入至床。又見虎在床下。怖不自安。進遣虎出。具述王意。雖有答對。而怖形於相狀。進曰。檀越初出郭門一何雄勇。今來至此一何怯憚。長卿頂禮默然。因宿至旦。令先往益。貧道後來。行至望鄉台。顧視進行已及。即與同見王。入內受戒。即日辭出。所獲嚫施一無所受。令往法聚寺停。王顧諸佐曰。見此僧令寡人毛豎。戒神所護也。後更召入城。王遙見即禮。進曰。王自安樂。進自安樂。何為苦相惱亂作無益之事耶。諸僧諫曰。王為地主。應善問訊。何為訶責。進曰。大德畏死。需求王意。眼見惡事都不諫勉何名弘教。進不畏死。責過何嗛乎。雖盛飾床筵厚味重結。而但坐繩床粗餅而已。乃至妃姬受戒。但責放逸不念無常。又辭入山。重延三日。限滿便返。諸清信等咸設食而邀之。至時諸家各稱進到。總集計會。乃分身數十處焉。有時與僧出山赴食。欻爾而笑。人問其故。曰山寺淨人穿壁盜蜜耳。及還果如所說斯事非一。旦述之耳。初王門師慈藏者。為州僧官。立政嚴猛。瓶衣香花少闕加捶。僧眾苦之。而為王所重。無敢諫者。以事白進請為救濟。答曰。其威力如此。豈能受語耶。苦請不已。進造藏房門。藏走出。謂曰。法門未可如是。爾亦大力也。還返入房。蜀人以大甚為大力。自此藏便息言。僧由此安。以開皇中卒山。年九十六。
上篇:明恭(鄭州會善寺)[《續高僧傳》卷三十五] | 下篇:道幽(代州耆闍寺)[《續高僧傳》卷三十五] |
(雜語)舉止動作,謂之四威儀。心地觀經曰:行住坐臥,受諸苦惱。觀念法門曰: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