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與「虛空華」同義。又作花翳。華,指空中之花;翳,指眼球上所生遮蔽瞳孔之薄膜。翳目所見滿天空華,非真有花,乃目...(術語)二門之一。差別於智慧而曰門。...指宋代曹洞宗僧智通景深。景深參訪寶峰惟照時,惟照囑以「全身放下,方有自由之分。」景深於當下體得大死一番之道理...【增上緣】 p1313 瑜伽五十二卷一頁云:云何增上緣?謂眼等處,為眼識等俱生增上緣。若作意於所緣境,為諸識引發增...(1206~1290)宋元時代臨濟宗楊岐派破庵派僧。台州寧海(浙江)人,俗姓葛。號絕岸。為無准師範之法嗣。歷住嘉興府...【六種相違】 p0298 瑜伽三十八卷九頁云:當知相違、略有六種。一、語言相違。謂有一類,或諸沙門,或婆羅門,所造...(術語)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所說一實平等之理,謂之不二。明理體之無異無別也。此不二之義為法界中之一門,故名為門...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菩薩)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上行南端之第九位。梵號怛他檗多能瑟吒羅,譯言金剛牙。嚙碎一切煩惱之三昧也。密號曰護...(術語)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滅盡定之異名。都滅一切識心而離所緣之禪定也。法華經嘉祥疏十二曰:無緣三昧即滅...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厲害,天眼通凡人聖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故,結出讖微,分...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據說,過去有一位高僧在學法的時候曾經向他的師父請教:法與非法的界限是什麼?他的師父回答他說:對治煩惱則為法,...端坐普陀常入禪,眾生有叩遍垂憐; 欲知感應玄妙義,試看一月印千川。 南無觀世音菩薩,今天,我們褒禪寺觀音佛七正...癌字中有三個口,可見飲食和癌症的關係有多密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明確指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中有1/3和不良...一、移民佛國回老家 佛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之內六道循環輪轉沒有了期,這就是輪迴六道;人生在裡頭實在...佛陀住止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邊有一汪污泥不淨的水塘,盡是糞便、屎尿等污穢物充斥,因為國中人民將穢物及鄙棄...有位大少奶奶在嫁入豪門前,雖然也曾經考慮到彼此門不當戶不對,卻因為沉醉在愛河中,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所以還...問: 我們都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然後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來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晤恩(宋杭州慈光院)[《宋高僧傳》卷第七]
【歷代名僧辭典】
釋晤恩。字修己。姑蘇常熟人也。姓路。母張氏嘗夢梵僧入其家而妊焉。及稚孺見沙門相必起迎遲。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家。親黨饒愛再三沮之。乃投破山興福寺受訓。後唐長興中受滿分戒。登往昆山慧聚寺學南山律。晉天福初從檇李皓端師聽習經論。懸解之性天然。時輩輒難抗敵。後微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說。冥符意解。漢開運中造錢唐慈光院志因師。講貫彌年通達法華光明經止觀論。咸洞玄微。尋施覆述。出弟子相次角立。雍熙三年八月朔日。恩於中夜睹白光自井而出明滅不恆。謂門人曰。吾報齡極於此矣。乃絕粒禁言一心念佛。次夢擁納沙門執金壚焚香三繞其室。自言祖師灌頂來此相迎。汝當去矣。夢覺呼弟子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日為弟子說止觀旨歸及觀心義。辰時端坐面西而化。享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其夜院僧有興文偃等。皆聞空中絲竹嘹亮。而無鼗鼓且多鈴鐸。漸久漸遠依稀西去。迨九月九日依西域法焚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算。恩平時謹重一食。不離衣缽不畜財寶。臥必右脅坐必加趺。弟子輩設堂居亦同今之禪室。立制嚴峻日別親視。明相方許淨人施粥。曾有晚飲薯蕷湯者。實時擯出黌堂。每一布薩。則澘灑不止。蓋思其大集滿洲之言耳。偏誨人以彌陀淨業救生死事。受教得生感祥可見者往往有之。凡與人言不問賢不肖。悉示以一乘圓意。或怪不逗機者。乃曰。與作毒鼓之緣耳。不喜雜交遊。不好言世俗事。雖大人豪族。未嘗輒問名居。況迂趨其門乎。先是天台宗教會昌毀廢文義殘缺。談妙之辭沒名不顯。恩尋繹十妙之始終。研核五重之旨趣。講大玄義文句止觀二十餘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華大旨全美流於代者。恩之力也。又慊昔人科節與荊溪記不相符順。因著玄義文句止觀金光明金[鏍-纟+廾]論科總三十五帖。見行於世。吁河漢中有魚溯流而上者何。潛泳有所取故。恩公不寬乘戒。而出弟子十有七人。求解而行行耳。
上篇:義楚(修進,省倫)(宋齊州開元寺)[《宋高僧傳》卷第七] | 下篇:義寂(宋天台山螺溪傳教院)[《宋高僧傳》卷第七] |
比喻憍慢之心高聳,猶如山一般,傲視一切。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六上):「慢山上聳,俯視於人物;我室四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