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三藏法數 > 正文
明代,凡皇太子、諸王等出生,皆以幼童一人剃髮為僧,表代其出家,稱為替僧。據張居正敕建承恩寺碑文所載,明朝凡皇...禪林用語。原指冥頑不知變通之人;於禪林中,專用於形容學者冥頑愚癡,執著於迷妄而不自知,終究無法自由自在的應對...指拘尸那揭羅城,此地為力士一族之所生處,故稱力士生地。據大般涅槃經疏卷一之解說,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乃指輪藏周圍所安置之八位神將,即:梵天、帝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與密跡、金剛二力士(俗稱仁王)。皆為護...(雜語)設食以供僧眾也。唐六典曰:凡國忌日,兩京定大寺觀各二,散齋。諸道士僧尼,皆集於齋所。五代會要曰:晉天...(術語)又云邪命說法。或說邪法,或說正法,其心邪,故總名之為不淨說法。佛藏經三曰: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一者...(雜名)弘明集曰:後魏太祖時法果卒,謚趙胡靈公。案此為僧謚之始也。...乃毗盧遮那如來不思議法身之尊稱。尊特,尊貴特殊之謂。謂如來法身即是法界自性,以其本性清淨,淨除一切塵垢,故為...乃日本咒術。又稱九字大事、縱橫法。日本密教僧與修驗道之山伏(山中修行之僧),於入山時,為守護己身,口念「臨、...有,生死之果報;結,可招感果報之煩惱。謂貪、瞋、癡等諸煩惱,能束縛人,而使住於生死境界之中,不得出離,故稱有...(佛名)Krakucchanda,又作拘樓秦佛。過去七佛中第四之佛名。...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論卷第四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論卷第六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智...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布施是梵語「檀那」的音譯,意譯為財施、施頌。即以慈悲心施福利與他人之義。布施原本是佛陀勸導優婆塞等的行法,其...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隨煩惱二十:散亂者,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言惡慧所依者,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散亂心可以生惡慧...其實它這個地方所要講的觀念,就是這一句話,就是本此無住而建立世界眾生的顛倒。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譬喻好了。本此...(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問: 我現在在修學上好像遇到了一個瓶頸,我們現在一直觀照自己,發現自己起了煩惱,趕快叫自己放下。但是我們一直...人生世間,直同幻化,縱壽百年,亦彈指頃。其生也隨夙因而來,其死也隨現因而去。雖具常住不變,寂照圓融之佛性,由...一,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厚備葬具而已。須臾,死者皆醒,無恙。洞賓視家人死而不動聲色...
四法離魔道
【三藏法數】
[出大寶積正法經] 一不離菩提心謂菩薩修習眾善之行。常欲度脫一切眾生。而不離於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二無惱害心謂菩薩修習慈善之行。於一切眾生常懷悲愍。不起惱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三明瞭諸法謂菩薩以智慧照察。於一切法明瞭通達。正直無礙。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四不生輕慢謂菩薩了達諸法平等。於諸有情。常行不輕之行。而無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
上篇:四種持戒 | 下篇:菩薩四法 |
為佛之德號。佛以大慈悲攝受一切眾生,故有此稱。讚阿彌陀偈(大四七·四二三上):「稽首清淨大攝受。」 p914...